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95|回复: 2

音乐对听者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4 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约二十年前,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走遍十来个国家摄制了一系列「心的节拍:世界通俗音乐」电视纪录片;后来出版的拍摄过程文字叙述当中,在导言的最末,作者,也是本片的企划,引用当中一位美国加勒比海莎莎﹙Salsa﹚歌手的话,说道:「音乐是一柄两面刃。它可以是逃避主义的、炫目的、追逐时尚的。但它也可以是革命的、充满动能的、进步的。它充分描述了我们所生活过的每一经验,不论过去或现在。在那上头,音乐就是人民的政治。」 这样的一段话一直深深烙印在我脑袋里。那正是我对音乐的感觉。音乐,这空气的特定频率振动,和绝大部分的文化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不像文字、影像、雕塑、剧场、绘画…等等有着具体形象、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所承载的各种物质性媒材,音乐其实是空气中一连串不断向终点流变、消逝的声音变化。本质上它不承载意义,只承载情感。呼喊就是呼喊、哭泣就是哭泣、欢愉就是欢愉、激情就是激情,说太多是没有意思的,端看听者能不能用心去感受。 也因此,在社会的过程中,音乐常常不是舞台主角,它往往扮演的是催化剂、触媒、助燃剂。它如果有「功用」,乃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将外在的意义跟听者内在的情感做一最准确的榫合或最完美的化合,从而埋下行为的种子,或者就地激荡出行动。最具体的例子,大约就是国歌、军歌这一类的东西。 总而言之,音乐的意义是不容易说清楚讲明白的,它的身段正如承载着它的空气一般柔软;也因此,某一特定时空中被赋予特定意义的音乐,往往内在隐含着变化甚或反转的因子,而在其它时空中戴上另种意义面具。比方说,古巴革命歌曲「关达拉美拉」,六零年代流传到台湾,在当时流行拉丁音乐的舞歌厅当中,变成大受欢迎的「靡靡之音」;张惠妹的「姊妹」,被同志团体听成是象征自身情欲认同的歌;从日本歌曲改编的「黄昏的故乡」,经历被摒斥的「台语歌曲」、海外独派「地下国歌」等阶段,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成为主流媒体眼中的「怀念老歌经典」。 音乐本身意义的流变往往令人惊异,而比较起来,聆听音乐、赋予音乐意义的听者,他们的变动反倒不是那么容易产生。人一生当中记忆最深刻的,或者是跟他们的身体与社会韵律结合得最深的音乐,往往是他们在年轻时代所喜爱的歌曲:跟恋爱、失恋、成长、家庭学校的冲突矛盾……等紧紧缠绞在一起的旋律与节奏。而那样的记忆,或者潜意识,是难以抹灭的。即便日后歌曲的社会意义改变了,在他们心中,那些歌曲所扣连着的,依然还会是当年的情境、情节与情绪。也因此,音乐的意义,其实,是特定时空中社会总体运作下的产物,或者,说得赤裸裸一点,是社会斗争下的产物——不管是为了赶流行、为了与同侪比肩、为了追星、为了探索内心、为了追求新社会的想象、为了革命……,都是这一过程的某种阶段性后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听音乐的每个人来说,其目的和意义怕都是很私有的。至少在听的那刻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探究什么意义。只要你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5 22:4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