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64|回复: 15

这个EMI克鲁依腾斯指挥柏林爱乐的贝氏交响曲全集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哪位DX详细介绍下? 200542621926429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回答?自己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鲁易坦的贝交没听过,但见过评价,大意是说克鲁易坦把他的法国风格带入贝交的演奏中,显得纤细浪漫,是别具风格的贝交. 看上去很有意思,如果能买到的话,我倒愿意收藏一套.恭喜科研级旗舰觅得稀罕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7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残旧的包装,哪里还有法国的浪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法国版的 EMI 5CD套装即使是全新的广州金海印也才卖98元。这么残旧的包装如果价格不是比98元低较多的话还是算了,买原版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已经收了,70。还送一张碟。碟完好的。谢DX介绍。能有详细的资料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路易坦—被曲解的名指揮家感謝本文作者林主惟同意轉載文章,此篇克路易坦的介紹,有許多獨特的觀點,值得樂迷參考。 克路易坦是最為人所熟知的法國指揮,當然,孟許、蒙都、帕瑞等的名聲,也許遠超過他,但這幾個指揮的成就並不建立在法國樂團或法國音樂之上,反之,克路易坦的法國色彩是重了不少,但若因此以為他的聲名與法國音樂密不可分,就不免高估了時下音樂環境對法國音樂的重視。事實上,克路易坦是以「第一個站上拜魯特的法國指揮」及「伴奏指揮家」而享有聲名,說句實話,這根本是一種污辱。而,同時代活躍於法國的法國指揮家,知名的幾乎是一個也沒有,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法國最具傳統的學院音樂會協會管弦樂團,實際上,是與克路易坦一同隕歿的) 日本人某位樂評家說過,他們是全世界最喜歡克路易坦的國家,這句話中藏有些許「識貨」的傲氣,他接著又說,法國人不喜歡克路易坦,我們不妨從這兩句斷案來談談克路易坦。在各國樂評中,的確只有日本樂評特別重視克路易坦在法國樂團和音樂上的表現,他在60年代初所錄製的拉威爾管弦樂全集確實是不朽的經典,他的胡塞爾、白遼士及法國歌劇同樣的精彩,法國音樂正是克路易坦真正的實力所在,在克路易坦不算太多的已出版唱片中,法國音樂占了一個絕大的比例,不過,一直未出版的拜魯特錄音(事實上已經有若干發行CD)卻是他真正被稍具程度的欣賞者所注意的原因,對於入門的欣賞者來說,若他們能認識克路易坦,多半是因為他為歐伊斯特拉夫所伴奏的貝多芬,真是可悲!由此看來,日本樂評的確是慧眼獨具,他們至少窺見了一些克路易坦真正的價值。(註1) 然而,要說法國人不喜歡克路易坦,就不是那麼客觀了,若我們查看他在法國指揮的經歷,會發現克路易坦長時間主導了歌劇院、喜歌劇院、法國廣播和學院音樂會協會管弦樂團等巴黎主要樂團,雖然李格(Walter Legge)的大力支持必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以法國聽眾及樂團團員的脾氣,這絕非是一個他們不喜歡的指揮所能做到的。而且,法國最具傳統的學院音樂會協會管弦樂團,實際上,是與克路易坦一同隕歿的。 我認為所謂「法國人不喜歡克路易坦」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法國人並未因為克路易坦那「第一個站上拜魯特的法國指揮」身份而高舉他,相反地,對法國人的感情來說,二次大戰時的拜魯特是納粹德國的驕傲,而戰後,它是英美權貴的社交場所,在戰後德國人心裡,拜魯特尚且是個不堪回首之地,更何況是法國人,所以,也只有在一些附會風雅的人眼中,「站上拜魯特」才帶有偉大的光環。 其次、克路易坦並不是一個典型的法國指揮,這句話說來也許會令克路易坦的法國音樂迷大吃一驚,因為,少數能去除媒體對法國音樂的煙霧彈,摒棄安塞美、卡拉揚這些假法國音樂權威的愛樂者,莫不以克路易坦作為法國指揮的典型,並且,我不也在前段中盛讚他的法國音樂嗎?不過,我們若輕易的將克路易坦與法國指揮的典型畫上等號,不免失之輕率,就像我們輕率的說「德奧音樂」這名詞一般。 克路易坦與當時同一流的法國指揮最大的不同在於,克路易坦少了某些東西、某些神奇之物,更深入的說,這神奇之物是巴黎這城市所給予的,而克路易坦,本質上,仍是個比利時人。克路易坦的比利時血統,不需我多說,反正英文媒體老喜歡搞這種事,它們絕不會放過剝奪法國光榮的機會,像比利時人法朗克、瑞士作曲家奧乃格等,它們也絕不會忘記要在孟許的姓氏上加上那兩點,另一方面,它們卻又高倡「德奧音樂」,若我們願意好好考究「法比」和「德奧」這兩個概念,就會知道前者基本上是成立的,而後者則是很不適當的,比利時和荷蘭在歷史上有很長時間被合稱為尼德蘭,自古便是商業文化鼎盛之地,而荷蘭是商業中心,比利時則是文化中心,不過現在無論是管弦樂團、室內樂或獨奏者方面,荷蘭都較比利時著名許多許多,這並不公平,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欣賞比利時的演奏家及樂團,他們的技藝及韻味,一直到今天,還維持著很高的水準。 好!接著我剛才的論述,法比雖可以歸於同一個文化系統內,但仍有著差異,特別是以巴黎做為比較的對象時。 克路易坦是個比利時塑造的指揮家,他最為人稱道的特質,與其說是法國的,不如說是比利時的。克路易坦的音樂,色彩鮮明卻調合,樂曲的進行從容不迫,優雅而有禮,始終蘊釀在一種獨特的芳香之中,這正是比利時音樂最顯著的特質,而所謂的巴黎風,卻是把這些特質以一種曲折迂迴的方式表現出來,巴黎指揮以一種神奇而秘密的手法引導樂團,他們靠的不是嚴格的控制,樂團的獨奏高手們因擁有很大的自由即興演奏空間而心悅臣服。典型的巴黎風格像一個龐雜的集體創造,但真正好的巴黎指揮總能將意志力貫徹到每一個角落,如同我們看見一樹的繽紛花朵,卻往往忽略它們是依附在枝幹上的。克路易坦未能有如此本領,克路易坦比真正的法國指揮少了某些東西,但,他做到了「平衡」,德國指揮的浪漫色彩與他全不相干,克路易坦的古典主義是人工的,而不是天才手筆,但他指揮棒下的完美和純粹,比較起卡拉揚,顯得多麼自然! 嚴格的說,克路易坦的最高成就,是他做為學院音樂會協會管弦樂團的指揮,我不曾看到過更魚水交融的組合了! 這樂團是歐洲音樂史上「真正的大師樂團」,出了名的難以駕馭,演奏上細節之豐富無過其右者,只有他們能補克路易坦之不足,也只有在這樂團中,克路易坦才能被稱為典型的法國指揮。(註2) 目前克路易坦最著名的唱片,除了前面說到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之外,還有 EMI profil系列中貝多芬的田園,TESTMENT最近再發行另一個更早的mono版本(1955),許多老中青樂迷引頸期待著,不幾年前,他在拜魯特指揮的《紐倫堡名歌手》全曲在M&A發行,也是一股熱潮。 不過可笑的是,他那套2CD的EMI profil中,其他的幾個曲子卻乏人問津,但那才是克路易坦的寶藏啊!佛瑞安魂曲拜李格大名之賜,得以一再出版,成為克路易坦最為人肯定的法國音樂錄音,但這樣的權威也將不保了,喜歡克路易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多,想品嚐克路易坦藝術的更是少得可憐,英國人最喜歡讚美那張「法國指揮和大不列顛偉大藝術家們合作的不朽的白遼士幻想」,瞧那口吻,嘿嘿!而絕大部分的克路易坦愛好者,只不過在乎那頂拜魯特光環罷了!正如我說過的:「約定俗成的讚美,是一種毀謗。」克路易坦的這個小「現象」,只是微不足道的冰山一角,在我們慶幸莫札特並未與其屍骨一同埋沒的今天,可曾有人想到那些在DECCA、PHILIPPS或DG錄了一堆好唱片,卻沒有一張被轉成CD的那些法國指揮家們,他們甚至連個「屍骨無存」的傳言都沒有咧!(註3) 註1:對日本新一輩的樂評來說,杜特華和蒙特利爾才是他們心中最完美「法國音樂組合」。 註2:我認為這段真是酷斃了!這一段中充滿了許多未竟之言,但太多枝節會亂了文章的大方向,許多論斷請認真的讀者自己去考證,除了文字資料之外,不要忘記音樂自己會訴說真相。 註3:其實這個結束並不好,我沒有就克路易坦來做結論,也沒有談到太多細節,不過,我認為自己已經講得過份多了,從頭到尾,克路易坦沒什麼好談的,因為大家要的只是光環,至於他如何如何,根本不是重點。孟許、蒙都並不是那時代「典型的巴黎指揮」,所以是被放逐的一群,但遠離法國的反而更有名,奇怪不奇怪?1968年後,巴黎音樂上的「美好時代」餘韻已消失殆盡,孟許領導起新的風格,但不久,布列茲又被放逐了,奇的是,遠離法國反而讓他更有名,呵呵,一齣齣的鬧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1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楼上的评论,我买的这个岂不是个好选择了? 我倒不愿意一上手就搞老卡的贝交全套,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拉扬的贝交我一直都不喜欢的,从不向人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3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拉扬录了那么多次,你一种都不喜欢啊?也是难得了,呵呵。 我觉得金卡版的3、六十年代的9等都很好。 最近听他的马勒5-6-9(金),觉得又有新的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6 19:3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