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方音乐入门1(巴洛克风)】
巴洛克音乐家------巴赫
巴赫这个家族注定要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中,巴赫家族出现了许多位音乐家。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孩子的父亲名叫约翰·阿姆布罗修斯·巴赫,是镇乐队的指挥。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图林根生息繁衍了五代人。从他的祖父一代开始,整个家族就以音乐为主要职业,真可谓是音乐世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经父亲的教导,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并且成长为一名虔诚的路德派教徒。
巴赫十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 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十五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 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渡秃帐恿跬耍ㄒ残碚蛭绱耍裆系陌秃兆苁敲凶叛劬Γ砟昊及啄谡鲜髁耍杂每谑诘姆绞郊岢执醋鳌T谑攀赖那凹柑欤乖诳谑谝皇字谠薷琛蹲呦蛑鞯纳裉场贰@智恳桓鲆舴急泶锍隼先松白詈蟮尿掀淼唬詈笤诘诙〗诖Ω氯欢梗闪舜笫Φ木手鳌?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IMGA]巴洛克音乐家----亨德尔[/IMGA]
有一幅著名的漫画,把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画成一只弹管风琴的猪。自然,亨德尔当时大光其火。不过,正如所有好漫画一样,这个形象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亨德尔是杰出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以他的管风琴协奏曲为证),但他也是一个很功利、很实际的人。1709年他从德国汉诺威移居英国伦敦,几乎唯一的动因就是看到意大利式歌剧在伦敦大有市场。后来,随着意式歌剧的衰微(和收入的滑坡),他又转而写清唱剧--如今,亨德尔正是以清唱剧名垂青史。 用猪来刻划亨德尔还有其它意味:亨德尔素以贪吃著称,经常吃得昏天黑地。在他伦敦的寓所中专门辟了间屋子,储备大量啤酒和美味。每有不素之客来访,他就一个人躲进屋子里大吃大喝,来访者不走就不肯出来。 亨德尔我行我素,顽固不化。例如,他坚持到1741年还在写意大利式歌剧,用写清唱剧的票房收入来贴补亏空,而早在15年前,盖伊(John Gay, 1685-1732)《乞丐歌剧》(Beggar's Opera)的上演就使意式歌剧江河日下。他在一家类似声色场所的剧院上演清唱剧《埃及的以色列人》(Israel in Egypt),让很多人大叫“恶心”。评论家们简直搞不懂他是如何让演出通过审查的。在生命的最后7年,亨德尔几乎双目失明,但他仍继续指挥清唱剧,甚至还在他人的协助下修改乐谱。 我喜欢的例子是,在应乔治二世委约创作《加冕赞美歌》(Coronation Anthems)时,亨德尔掀起的轩然大波。大主教以英国人对“外国人”语言能力贯有的怀疑态度,对亨德尔表示,或许自己可以协助他挑选恰当的圣经段落,但被亨德尔断然回绝,“我熟读自己的圣经,我会自己选择”。尽管该曲中圣经段落的安排偶有不当之处(英语毕竟不是亨德尔的母语,他的英语带德国口音,有时还会搞错重音),但据史书记载,1727年的加冕典礼之后,每次英王加冕庆典上都会演出亨德尔当时所作四首赞美歌中至少一首。 也许亨德尔的固执是他开始立志投身音乐时所遭受的阻挠造成的。亨德尔的父亲坚决反对儿子搞音乐,于是象此前和其后的许多人一样,亨德尔只好去学法律。但1703年他父亲一死,亨德尔就加入汉堡歌剧院作了第二小提琴手。1705年他用歌剧院总监林哈德·凯泽尔(Reinhard Keiser)弃置不用的脚本创作了自己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Almira)。后来,亨德尔渐渐名声鹊起。他很快掌握了意大利式的音乐创作风格。1709年,亨德尔意识到意大利歌剧在伦敦的巨大市场潜力,索性搬到伦敦定居。 要了解亨德尔的作曲风格,不妨将他与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加以比较。亨德尔与巴赫是同时代人(亨德尔比巴赫大26天),只是亨德尔比巴赫寿命长一些。两个巴罗克时代的巨人均成长于德意志传统(两人的家相距不过百里),彼此音乐风格却相去深远。 亨德尔的音乐当然包含了赋格的成分,但他的赋格从不会发展太长--太多的对位不对歌剧院听众的胃口。而巴赫从不收敛他的赋格情结,哪怕在他尝试换一种口味,写《意大利协奏曲》时,还是忍不住用了大量的对位法。亨德尔虽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音乐家,但写作其他体裁的作品时却依然固守着意大利歌剧的“规矩”。他的清唱剧风格外露,富有戏剧性,明显是从歌剧传统出发的。(比较而言,巴赫的受难曲本质上是宗教音乐。)即便在较长的对位部分,象《弥赛亚》(Messiah)尾声的“阿门颂”,最后还是转为主调写法。 另一个使亨德尔有别于巴赫的特点,是他机动灵活的作曲方式,他常常毫不客气地从同行和自己的音乐中“借用”素材。关于亨德尔为何批量剽窃(如果活在今天,他恐怕会官司缠身)有很多猜测,其中之一是迫于时间压力。时间压力也许是一方面原因--《加冕赞美歌》被大段大段地移植到清唱剧《爱丝苔尔》(Esther)和《德博拉》(Deborah)中,除唱词外几乎原封未动。然而,时间压力的理论不足以解释亨德尔所有“借用”行为。温顿·迪恩(Winton Dean, 1916-,英国音乐学家)曾提出,亨德尔需要一个“起步点来触发想象力”,而借用他人的音乐材料来得方便顺手。 亨德尔全部作品--包括歌剧、清唱剧和器乐作品--的一大戏剧化特征是他喜欢用音乐刻划形象、渲染气氛,用音乐描绘大自然中的万物。类似的例子在清唱剧中随处可见。《弥赛亚》中有一段男高音咏叹调“你必用铁杖打破它们”,其生动的音乐使人想起一只瓦罐被摔得粉碎。亨德尔也能象巴赫那样层层铺陈,精细入微,很多人会记得“哈里路亚”合唱中,“哈里路亚”在不断往复中节节升高,以象征“永永远远”。
巴洛克音乐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
蒙特威尔地的歌剧<<奥尔蒲斯>>
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是前期巴洛克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二十岁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五声部牧歌》,由此一举成名。他的音乐犹如人的躯体,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炽烈的热情,从而将巴洛克音乐推向高潮。他注意吸取前人的经验,巧妙地运用传统的复调音乐手法,把乐曲的形式固定在歌剧中,并明确规定音乐的表现手法必须服从于戏剧情节的需要。他的歌剧感情色彩浓厚,重视对人物心理方面的刻画,并首创以管弦乐队来伴奏歌剧,为音乐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余地。他一生共创作了九部牧歌集、二十一首宗教牧歌、二十一首三重唱、十五首三声部谐谑曲、十首二声部谐谑曲、近百首宗教作品和几部绝对堪称精品的歌剧《奥菲欧》、《波佩阿的加冕》等。这些还不包括他已经失传的众多作品。
一、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巴赫时代,即巴洛克音乐艺术达到顶峰之时,无论器乐曲、声乐作品还是歌剧艺术的创作技法,无不得益于蒙特威尔地的天才。实际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近代音乐中的印象主义等各个不同时代的派别之内,都可以找到蒙特威尔地音乐的影子。其原因就是蒙特威尔地在他的音乐风格中注入了真人一般的活力,因此很多乐评家认为,任何时代的音乐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蒙特威尔地的音乐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