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72|回复: 14

格伦古尔德的巴赫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62783316468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 随着听乐时间的增加, 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巴赫老人。 二十多岁时一开始喜欢贝多芬, 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交响曲, 然后转向他们的室内乐, 最后我在巴赫老人的音乐面前停住了脚步…… 要真正评价巴赫老人的音乐, 那需要写一部宏篇巨制, 即使那样做都也许是徒劳。 我只能简单地说两句: 一方面巴赫的音乐很”简单“,很单纯。 他总是寻求一种方法, 用最简单最少的素材, 来构成一个神秘的世界。 他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上帝的敬意, 他通过音乐来亲近上帝! 另一方面巴赫的音乐很“复杂”, 表达的内涵博大精深, 仿如大海般浩瀚无边。 象哲学,数学和物理一样, 巴赫的音乐毕生都在追求和揭示自然界里和谐的神秘性。 生活在深圳, 生活节奏很快, 工作压力比较大。 听巴赫的音乐, 他的单纯令我回归恬静温馨和舒适。 另一方面, 他的博大和神秘又令我百听不厌…… 总的来说, 我喜欢巴赫的音乐是出自内心的企望: 我想平静幸福地生活, 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历史使命感! 我喜欢巴赫, 尤其是古尔德的巴赫, 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巴赫世界! 看过一些关于巴赫和古尔德的文章, 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现在发上来, 希望有同好喜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7 8:54: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Glenn Gould-格伦·古尔德   加拿大钢琴家,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师从格雷罗学琴,14岁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协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而开始演奏生涯,1955年首次到美国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而一举成名.古尔德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到爵士乐无所不包,他录制了勋伯格全部钢琴作品,但最出色的表现还在对巴赫的演绎上.古尔德在处理快速乐段和声部的力度层次方面有非凡的才能,只有他才能出色地表现出巴赫的赋格的层次与魅力,而他在处理慢速时,音粒似是一个一个跳跃出来,快速又是音粒飞溅,有眼花缭乱之感.古尔德是一个拒绝观众、专注于在录音中寻找表现的钢琴家,他兴奋时会边弹边哼,我们在唱片中经常听到他的这种"杂音",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他演奏的光辉. (Z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627856456295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发了古尔德重录《戈德堡变奏曲》的念头。1955年他所录制的《戈德堡变奏曲》一直畅销不衰。在很多人眼里这张唱片几乎成为古尔德就的一个标志。重录《戈德堡变奏曲》对于古尔德,确实是一个非同可的挑战。他1955年的录音不仅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认为是他巴赫演释独特风格的一座丰碑。如果在他49岁时,他拿不出能够超越自己23岁时的演释结果,那么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在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26年后,古尔德再次回到位于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谱架上再次摆上了《戈德堡变奏曲》。重录《戈尔德堡变奏曲》先后用了七段时间,分别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这张唱片与广大听众见面。 “早先的演释富于朝气,以力量和自由为本。”评论家们这样写道,“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早先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 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深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以及声部进行令人震惊的高度清晰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戈德堡变奏曲》染上了一层超然物外和深刻宁静的气质。”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星期后,古尔德便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几乎所有熟悉古尔德的人都惊讶地注意到,《戈尔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而且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迷信的人认为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 风景依旧,人事全非。这时的古尔德与二十七年前的自己相比,无论从什么方面说,都已经完全不同。青年古尔德踌躇满志,演奏中尽显英华四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谓快马迅捷;暮年古尔德则深邃内省,少年天才一变为沉思稳健的智者,持重坚忍的速度居然将演奏时间拖至5l分15秒。他这两个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完全不同的录音版本成了一个象征。古尔德向世人、也向自己证明,在艺术中,天才不可多得,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之本。 古尔德的两次录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乐背后听到了演奏家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早年的意气风发和英姿勃爽。晚年让位给老人面对死亡时超然的平静。让我们来看看现场拍摄的纪录片:电视镜头中,古尔德身著深蓝色的布衬衣,袖口忘了系扣,脸色疲惫,容面苍老。他几乎蜷缩在钢琴上,戴著老花镜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键,似乎要看破钢琴这件乐器的整个奥秘。熟悉青年古尔德英姿的人看著古尔德一步步走向老态龙钟的晚年,不仅会感慨时光的流失和岁月的无情。然而,随著音乐声响起,观众会逐渐忘却一切,开始被古尔德对音乐的投人所打动。荧屏上的古尔德依稀仍和年轻时的他一样,演奏时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只见他嘴里不停地哼唱著音乐,只要能腾出手,就会做出各种自我指挥的动作。 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只有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这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大彻大悟之后死去,这也许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一个句号。(以上内容转载自短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627858268190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的二、三部创意曲   巴赫的音乐,给人以沉思和哲理的东西,就听过的而言,目前只是觉得他的声乐作品、平均律和无伴奏小提中的“恰空”,再是一些theme and variations的东西比较突出,其它的都不是很明显。像这些大量的键盘乐,尤其是二、三声部的创意曲,我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游戏来听;听那几个声部,翻来覆去地交替,发展,变化。   以前我总是以为Gould的巴赫是在模仿的古钢琴的音色,极其简短有力的触键,借此去挖掘音乐中的那个时代的感觉和意境。而现在我不这么看了。其实Gould的巴赫根本就不是本真的。他只能说是更有个性,以他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巴赫的音乐。他所要挖掘和表达的是巴赫的什么?不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是在借助巴赫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理念。   当艺术作品创作出来时,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已不再仅仅依附于原作者的原始意图。20C更是如此,艺术不再依附于对某一个观念或物体的描绘,而是创造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客体,投入于建设一个全新的人为的境界。所以说Gould的演奏,其实是在追求对自我个性的超越。他创造了一个主观的艺术世界。理性而又狂乱、迷惘、禁锢自我和孤独——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气质与特征。听着巴赫音乐的全新的意境,听Gould固执地一遍一遍地重复:生活本是如此,生命本身如此。   最后提提编曲。这张唱片的二、三声部创意曲,编排很特别。Gould把不同声部的各15首,一共30首曲子全部打散,然后按照调性来重新穿插编配(就是说在每一首二声部创意曲后配上与之调性相同的三声部创意曲)。这种排列很具新意,而且听来也是那么和谐,仿佛巴赫的原意就是这样编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6278595834740.jpg 20056279076589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純粹而完整的世界:巴哈十二平均律>> 舒曼曾說:「將『平均律鋼琴曲集』作為每日必備的課業,你必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 事實上,許多偉大的音樂家都曾認真研究這套曲集,莫札特與貝多芬都曾親筆抄寫其中的一些賦格曲,蕭邦在寫前奏曲之前也曾細心研究過這本曲集,大指揮家畢羅則將它們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認為是鍵盤音樂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巴哈的「平均律」共有兩卷,每一卷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所以這套作品也被稱為巴哈的「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各自具有獨立的特性,分別以二十四個大小調寫成。在巴哈之前並非沒有人寫過包含二十四個調的曲集,Johan Kasper Fischer(1665-1746)曾以十九個不同的調,譜寫二十首前奏曲與賦格,1719年,Johann Mateheson也寫過包括所有調性的數字低音練習曲集。但是,巴哈的「平均律」卻是第一部完整且具有全部調性的鋼琴曲集。 這套曲集的誕生,不僅證實了自由調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調性之間能夠自由轉調,並且在形式、風格上也顯得多彩多樣,第一卷中直接採用了巴哈的鋼琴小曲集,而第二卷則包含了時期更廣的一些作品,其中甚至有一些接近初期奏鳴曲式的作品。巴哈的賦格曲寫作手法,更是達到了顛峰造極的境界。 許多鋼琴家以這套鋼琴曲集作為每日練琴的課業,從其中練習技巧、訓練音樂性、掌握音樂的奧妙。從留下的錄音中,我們可以聽見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速度稍快、但是動態十足、充滿情感幅度的演奏;還有匈牙利鋼琴家席夫(Andras Schiff)晶瑩剔透、一顆顆珍珠般音色的音符;以及杜蕾克(Rosalyn Tureck)生命力盎然的巴哈。當然,還不能遺漏了顧爾德(Glenn Gould),這位特立獨行、但是每每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詮釋的鋼琴怪傑,只是聽音樂的時候,可能要習慣接受聽見唱片中他時時發出的低吟。 如果音樂家要每日研究巴哈的「十二平均律」,那麼作為一位愛樂者,每日聆聽這套偉大的作品似乎也不為過。最近音響裡每天幾乎放的都是這套曲集,而且百聽不厭。當唱片多到要煩惱今天該聽什麼,甚至想不出什麼適合現在的心情時,選擇巴哈從來都不會令人後悔。這陣子聽得最多的是李希特版,巴哈的音樂在他手底下,除了結構與規律之外,一首首前奏曲與賦格都顏色鮮明了起來,在這完整的世界裡,情感顯得多麼純粹。 以下是1754年出版的巴赫讣文中对他的音乐成就的评论。 “若曾有作曲家能将复调音乐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一定是我们深深悼念的巴赫先生,若有哪位作曲家能将深沉的和谐之美以极其巧妙得手法表现,那么一定是我们的巴赫先生。从未有人的作品蕴涵如此有创意的想法,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只能称的上是干涩的练习之作。他只要听到主题---似乎是在同一时间---便能预料到作曲家的处理手法和所有的巧妙之处。他创作的旋律极不寻常,总是多样而且富有创意,和其他的作曲家截然不同。由于他的个性端正,因此吸引他发掘严肃、精巧、深远的音乐。而他在适当的场合、也能调整自己的角色,以较为轻松诙谐的方式演出。他不断研究复调音乐,即使再庞大的作品只要稍微浏览便能完全掌握。他的听力非常敏锐,既使是在大型乐团演奏时,也能听出十分细微的错误。遗憾的是,他极少能碰到不需要他费心发现错误的演奏组合。 当他演奏时,非常在乎精确,对节拍的掌握几乎到了惊人的地步。如果我们姑且忽略未来可能出现更好的管风琴师和键盘乐器演奏家的假设,我们可以毫无怀疑的宣称,巴赫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管风琴师和键盘乐器演奏家。或许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已在复调音乐的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的双手和双脚是否能象巴赫那般灵巧?若有人曾有幸聆听大师的演奏,又不因嫉妒之心歪曲判断的话,便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他的创新理念始终与众不同、前所未见、充满丰富内涵,而且始终是美丽的。他将这些理念诠释的多么完美!他的每一只手指头都同样灵巧,能把音乐的准确性毫无阻碍地表现出来。在巴赫之前,日尔曼乃至其他国家最伟大的键盘乐手鲜少使用大拇指,但是巴赫自己发明一套方便的弹奏方式,可以轻轻松松地使用每一个手指头,他还能以双脚踏脚键盘。弹奏出许多高明乐师既使以双手也无法演奏出的音符。他不仅通晓管风琴的演奏方法,还能以高超的技巧将各个音拴串联使用,让每个音拴的音色发挥到及至。巴赫对于管风琴结构的了解非常透彻,有一回他在一所离他长眠之所不远的的教堂里试奏一组新管风琴,当时制造管风琴的师傅已经年纪老迈,巴赫的检查可说是少有的精确,整个工作完成之后的殊荣不仅仅属于老师傅,同时也属于巴赫”   提供人:星夜钢琴手-钢琴论坛 星夜钢琴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6279276180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0 08:45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