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45|回复: 5

威瓦尔第,《四季》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2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以四季命名的音乐作品,好象都是优美动听的。如海顿的《四季》,柴诃夫斯基的以四季命名的钢琴组曲,维瓦尔第的《四季》,甚至乔治.云斯顿的以月份命名的几张cd,全都是我的最爱。以后我要写作品的话,也叫《zjize的四季》,希望能沾点光,呵呵。 谈正题,先说说维瓦尔第,作为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作品和巴赫一样,当时并不受重视,而越是到现在越时受到欢迎。作为巴赫同时代的人--他比巴赫还早几年呢,他的作品和巴赫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四季》,可以说,我是把这个组曲当作标题音乐来听的。但是巴赫的作品,几乎都是非标题音乐。还有一点是维瓦尔第的宗教性质的音乐较少,而对巴赫来说,宗教音乐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当然与维瓦尔第不喜欢宗教有关,虽然他曾是一个主教,但是为了摆脱教会而不惜屈才到威尔斯的孤儿学校去教书,而且在那里一呆就是40年。维瓦尔第把威尼斯孤儿学校的乐队训练成了当时一支出名的乐队,甚至在威尼斯的游览指导里都把这个红头发的主教及乐队作为威尼斯的一个景点介绍了。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维瓦尔第来到维也纳,却没有想到他在威尼斯的盛名并没有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他的生活一直都比较奢侈,最后债务累累,病死他乡,连个象样的坟墓都没有,葬于贫民的坟中间。这类的音乐家还有莫扎特与舒伯特等等。 二、我最早接触四季是大学时因为淘ylj(我可真是淘ylj的先驱呢)磁带,当时又刚喜欢古典,热情大得很。所以就顺便淘了一张回去,dg的一套古典乐入门系列。里面就有一张维瓦尔第,有他四季的全曲。第一次听这音乐的时候,简直是被深深的陶醉了,多么优美动听,多么的流畅,多么的充满意境!!直到今天我也认为,这部作品在对景色、及感受这方面的描写,是许多后辈作曲家都无法超越的---仅管维是不善于描绘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劝大家不要对着标题诗听这部作品,这部作品的美是远远胜过维瓦尔第这首诗的,而且这样很容易将你的想向能力限止住,不利于你去发现它的美。等听熟了,再去看看这首诗,看看维瓦尔第的描绘形象不形象。 三、因为这部作品的优美,它目前已经成了所有古典乐作品中录音之最,全世界总共有各种版本超过600余个!!实在有点夸张,几乎每个小提琴家都要来录一次! 大家共认的好版本有:阿卡多版,四个乐曲用了四把不同的名琴,而且录音也极为发烧,小提琴的松香味十足!对比平诺克版与马连纳版,速度要略慢些,但同样流畅无比。 平诺克版,采用仿古乐队配演奏,录音也极好!只是古乐队的低音音部差些,另外第四乐章第一段的动态与层次不如阿卡多版。但是想欣赏到纯正的巴洛克风味,大家可以选这张。 马连纳版,弦乐也极美,录音当然不用说,是我见过的最快版本。 帕尔曼版,我没听过,请听过的朋友来说说。 穆特版,听说是比马连纳版更快的版本,我想是为了穆特表演自己的技巧吧。也没有听过。 肯尼迪版,看图很怪异,不知道演奏得怎样。不过这张唱片十余年来销量极大,不可小看,有机会找来听听。 其它我这里还有4个版本,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乐队的版本,虽然不是名版,也选得不全,但是录音非常好,演译得顺滑而充满意境。 还有什么吕思清等都有,请听过的朋友来说说。其它的版本太多,就不一一说了,希望各位涌跃发言,呵呵!^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2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维瓦尔第(转贴): 深入巴洛克,让我们从维瓦尔蒂开始。虽然他并非巴洛克的开山鼻祖,也不是当时最响当当的人物,但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号召力。作为巴洛克晚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三位作曲家之一,维瓦尔蒂是最早出身的,凑巧的是,意大利是巴洛克音乐发源、成长的所在,而维瓦尔蒂所作的《四季》也被公认为古典音乐领域最容易入门的巴洛克作品。它被录制过上百次,从而成为世界上录音次数最多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那么维瓦尔蒂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四季》为什么得到这样的推崇?让我们慢慢说来。 安东尼奥.维瓦尔蒂(anton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出生于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中,父亲是教堂的小提琴乐手,所以维瓦尔蒂从小就在父亲的引领下学习音乐。当时音乐与宗教有很密切的联系,而年轻的维瓦尔蒂则同时接受了音乐教育和宗教教育,这令他受益匪浅。从十五岁开始,维瓦尔蒂开始向教堂的神父们学习,接受宗教方面的训练,十年以后接受圣职,还曾被委任为神父(由于他长有红色的胡须,所以很多人称他为“红发神父”)。在教堂供职的日子里,维瓦尔蒂对音乐的热爱却始终没有减退,不久之后因为经济上的原因,维瓦尔蒂最终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瓦尔蒂始终在威尼斯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仁爱音乐院”中任职,而他的职务集乐团指挥、作曲、音乐教师以及总乐长于一身。作曲家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样既能够为自己带来较为丰厚的收入,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时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循环往复,维瓦尔蒂则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这种需求,费尽心力不断创作。他要为一年中每个即将到来的节日、纪念日写作新的歌剧、神剧、协奏曲。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则是教授被音乐院收留的那些孤儿音乐知识、教她们演奏乐器。由于这些慈善机构只接收私生或者遭遗弃的女孩儿,所以音乐院乐团都由女子组成。维瓦尔蒂当时创作的许多作品也正是由这样一支“全女子管弦乐团”来演奏的,女孩子们优雅而漂亮,演奏场面极其动人,被一些观赏过演出的人形容为“好似一群歌唱的天使”。除了担任这份令作曲家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职务外,据说维瓦尔蒂还在威尼斯本地一家歌剧院做过经理,也曾在一位伯爵的府中供职,但最终还是没能离开仁爱音乐院。期间他多次前往意大利各地甚至邻近的国家旅行、表演。1741年夏天,维瓦尔蒂在维也纳去世,客死他乡。 和其他一些作曲家具有的丰富人生阅历相比,维瓦尔蒂的人生似乎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经历。他在世的时候经常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以至于去世之后也没留下什么好名声。这并不是因为他创作的音乐不好,而是由于维瓦尔蒂的虚荣心很强。据说他十分骄傲、喜欢夸耀,所以很多人对他不屑一顾。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否认这位意大利作曲家对音乐发展的贡献! 维瓦尔蒂在作曲方面所涉猎的音乐形式繁多,但人们公认他为巴洛克协奏曲领域的王者之一,维瓦尔蒂诸多创作中流传至今的重要作品也以这类协奏曲居多。据统计,他一生总共写作了400多首协奏曲,其中包括独奏协奏曲和管弦乐协奏曲(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突出独立的乐器而作,后者则是专为管弦乐团或合奏团谱写的)。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维瓦尔蒂的音乐天赋,从中我们可以听到鲜活的旋律、热情的节奏、华丽的音色以及令人感到意外的音乐主题和对比变化,可以说这些协奏曲充分体现出了巴洛克音乐的特色。另外他还将巴洛克协奏曲三个乐章的组成定型为“快-慢-快”的变化方式,成为了同类作品中的典范(当然也有例外,维瓦尔蒂自己的创作中就有两乐章或四乐章的协奏曲)。在其众多作品里,有三组协奏曲(每组十二首)最为人们所熟悉——《和谐的灵感 op.3》、《异乎寻常 op.4》以及《和声与创意的实验 op.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 春临大地 众鸟欢唱 和风吹拂 溪流低语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鸣和闪电宣示暴风雨的前奏 风雨过境 鸟 花语再度 奏起和谐乐章 芳草鲜美的草原上 枝叶沙沙作响 喃喃低语 牧羊人安详地打盹 脚旁睡著夏日懒狗 当春临大地 仙女和牧羊人随著风笛愉悦的旋律 在他们的草原上 婆娑起舞 夏 奄奄一息的人们和动物躺在 绘热无情的太阳底下 松树彷佛就要起火 杜鹃高歌著 加入斑鸠和金翅雀的行列中 微风轻拂 但很快地大风卷起 若有风雨欲来之势 牧羊人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惊吓 担心著他的羊群以及自己的命运 他开始忙著做风雨前的准备不安的心在灰暗的天色下 蚊蝇的嗡嗡作响下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终於 他担心的事发生了 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及冰雹 阻挠了他回家的路 秋 农人唱歌跳舞 庆祝庄稼的丰收 酒神的琼浆玉液使 众人在欢愉的气氛中沉沉睡去 在歌声及舞蹈停止之时 大地重回宁静 万物随庄稼的人们 在秋高气爽中一同进入梦乡 破晓时分 号角响起 猎人带著猎狗整装待发 鸟兽纷逃 而猎人开始追寻猎物的行踪 一阵枪声剧响夹杂猎狗的狂吠之后 动物四窜奔逃但终奄奄一息 不敌死神的召唤 冬 人们在冷冽的寒风中 在沁冷的冰雪里 不住发抖 靠著来回跺步来保持体温 但牙齿仍不住地打颤 在滂沱大雨中坐在火炉旁度过 安静而美好的时光 小心翼翼地踩著步伐前进 深怕一个不留神栽了个跟斗 有时在冰上匆匆滑过 跌坐在雪上 来回地跑步玩耍 直到 冰裂雪融的时刻 听见温暖的南风已轻叩 冷漠的冰雪大门 这是冬天 一个愉快的冬天 这首诗还是不错的,不过比起音乐来差得太远,因此不推荐边听边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2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四季》的第一曲“春”。(转贴) 莽莽穹苍的万生万物,都有可现的情态。唯有时光——那昼夜平分的岁月,四时更迭的季节,却无形地运行着,犹若流云逝水,去不复归。但是,时光的无形妙手却在大自然这块有形的巨大画幅上,绘出了自己四季轮回、春夏秋冬的壮美英姿。四季,不仅是大地人间的动人杰作,也是艺术家笔下诱人的题材。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曾根据苏格兰诗人汤姆森的诗篇写出充满宗教气氛的清唱剧《四季》;德国作曲家施波尔在逝世前九年写作的《第九交响曲》,标题名为《四季》;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在1876年应邀每月写一首钢琴小曲,总题仍冠以《四季》;苏联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为独幕芭蕾舞剧《四季》创作了音乐,并编成题为《四季》的交响组曲…… 但是,在音乐作品中最早抒写“四季”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弟。1725年,年近五十岁的作曲家创作了包括十二首作品的小提琴协奏曲集《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其中前四首,分别标为“春”、“夏”、“秋"、“冬”,合称为《四季》。 这四首协奏曲,谱前各有一首题诗,分别描写了春的到来、夏的雷雨、秋的狩猎和冬的嬉戏。这些富有诗意的标题、不单为作曲家提供了描绘自然风光的广阔天地,同时也使作品循着音乐形式本身的轨道,独立地发展。第一曲“春”。e大调。 “春天来到了,小鸟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歌唱。潺潺流动的泉水,宛如轻声絮语。不久,阴云弥天,雷鸣电闪。转瞬之间,雨过天晴,小鸟重唱春歌。” 这是第一乐章的题诗。作曲家分段刻画诗境,并自然构成一体,表现出春日来临的景象。 乐队欢愉地合奏着,打开“四季”的第一扇大门,轻快的旋律从弦乐中热情跃出,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作曲家用这个音调将乐章的各个段落贯穿起来。 顷刻,独奏小提琴象一只愉快的小鸟从乐队上空,飘翔而至。琴弦上的轻巧颤音和活泼跳音,犹如鸟儿清脆的啼鸣;那飞动下行的音阶,又象是鸟儿自由翔飞的秀巧身影。 在不息流动的音符中,潺潺泉水轻轻絮语,它或浮游在明快的高音区,或泻落到低音的深渊中。小提琴和古钢琴闪烁着柔和的光波。 忽然,急剧震动的音列在乐队上空聚起阴云。独奏小提琴奏出快速三连音与轰然作响的乐队交相呼应。高音区的“闪电”与低音区的“雷鸣”,交织出暴风雨的森严气象…… “转瞬之间,雨过天晴”。乐队高唱者歌,独奏小提琴活泼地发出鸟儿的啼啭。歌音、鸟语、水声交融一体,描绘出大地一派春光。 第二乐章是一幅田园风俗画。 “牧场上,野花遍地,树木轻顺。牧羊人在树下安然憩息。他的身边,偎依着驯良的小狗。” 在这个简短的慢板乐章中,维瓦尔弟以小提琴的两个声部合奏贯穿全曲。它那轻灵的附点节奏与和谐的音调,象是树叶飒飒作响。而中提琴断续强奏的短音,犹如小狗的轻吠。这时独奏小提琴吟出一支梦幻般的旋律;让人们陶醉在春日田园的妙趣之中。 牧场上的田园。情致令人心旷神恰。于是,在第三乐章中,出现了动人的“田园舞曲”。 题诗中写道;“春光普照大地,牧笛欢快悦耳。在绿茵茵的草地树丛中,仙女与牧童翩翩起舞。”在这个舞蹈场面中,作曲家出来安排角色了。他先让乐队合奏出欢快的舞曲。仙女与牧童先后四次畅快欢舞。那富于韵律的圆舞曲节奏(筹拍)推动着轻俏的音调轮回显现,生动地刻画出舞蹈场面。 而后,独奏小提琴出场。作曲家把这个“角色”置于乐队四次齐奏的欢舞主题中间。小提琴令人目眩的音符闪烁着春天的光彩,也巧妙地映现出欢舞音调的踪影。其中,独奏小提琴轻快奏出的双音,欲与乐队竟高低,它似乎要包容起仙女与牧童两个人在琴弦上的欢舞。 第一曲"春”在乐队与独奏小提琴的欢舞中结束。 (文中开始的介绍背景参考于有关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得真是太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些阅历丰富的发烧友和专业人士啊,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6 22:29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