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13|回复: 4

情系贝多芬——感谢基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 在今天,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们所熟悉的作品了,五年前初听古典音乐的时候就听说过贝多芬的这些作品,所以很想听一听,最近半年才如愿以偿。所以我想谈一谈半年来我对这些作品的一点浅显的感受。 众所周知,这些作品是贝多芬名副其实的“晚期”作品了,写完这些作品后这位伟大的乐圣就与世长辞了。那时的贝多芬是什么样的心情?经历了青年时的朝气蓬勃(第一二交响曲)、壮年时的英勇奋斗(第三第五交响曲)、晚年时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心里究竟还留下什么东西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他的晚期四重奏中得到答案。 当第12四重奏(op.127)写完并首次演出之后,维也纳的听众们是非常不理解的,经过漫长耐心的理解之后,他们说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展现的是另一个世界,唤醒了一个人内心最隐秘的感情。这部作品对于贝多芬意味着什么呢?这使第九交响曲已经完成并且成功地首演,他已经功成名就,已经为人类奉献出最伟大的精神财富。我想这部作品这个时候是献给他自己的,在第一乐章我非常感到触动的是贝多芬对于大提琴的运用,以前无论是谁的作品,大提琴从来都没有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它不停地在高音处飘荡,旋律粗犷悦耳,这显然是充满了富渝激情的生命力,它是在宣告,宣告生命的富足!第二乐章被称为行板变奏曲,贝多芬晚年的柔板与中期的柔板不尽相同,中期展现的是斗争之后的宁静,它往往又会引起新的一轮更激烈的斗争,然后直至辉煌的结尾!晚年有所不同,我们看到晚期奏鸣曲往往是一柔板结尾的!对于这首四重奏的柔板,它的优美程度不能和中期的很多作品相比,甚至不能和早期相比,但是却又摄入人心的吸引力,仅仅是一开头那十几小节就足可以牢牢地抓住人心,由此我想起朗格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说过这样的话:他(贝多芬)用几小节就能闪电般地铭照灵魂深处,它能把最深邃的感情用最简单的方式集中反映出来!这段行板变奏曲就有这样惊人的效果,它简直是天才的奇迹!凭借我及其粗浅的感觉,我感受到这15分钟左右的行板反映出的不是中期的充满憧憬,而是生命经过暴风骤雨后的最后的安详,是完成伟大使命之后的欣慰满足!这真是充满大爱的一个乐章,我对这个乐章百听不厌! 下面我要说的是第13(op.130),这首四重奏有六个乐章,包括那首著名的大赋格。这首四重奏被贝多芬成为自己“心爱的四重奏”。我听这首四重奏最敏感的地方是整体的感觉,我所说的整体不是结构,当然贝多芬的结构是令人赞叹的!我的整体感是一种情绪上的统一,所以我不能单一地扯出某一个乐章来分析!我对这首四重奏的感觉是:回忆与质疑——肯定与欢欣——自我的愉悦——老人的幽默——充满激动的祈祷——孩童式的幽默,这是我对六个乐章的感受!我的意见是不以大赋格作为四重奏的结尾!有些人习惯于论述一部作品的逻辑性,喜欢阐明一部作品的必然性,好像一部作品以第一个音符开始就必然要以最后一个音符作为结束!当然贝多芬的作品是富于逻辑性的,这方面恐怕只有巴赫能与之媲美!所以很多人说这部作品应该以大赋格作为结束,而我则认为大赋格本身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对于晚年的贝多芬我从他的作品里听到两种不同的结尾,贝多芬也没有做出所谓的符合逻辑的相应的选择,这种情况适用于他的第15号四重奏,下面我要说的就是第15号四重奏! 第15号四重奏(op.132)处于贝多芬作品当中的特殊地位。在说明这部作品之前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写给出版商的话:我寄给你的这首弦乐四重奏将证明我并不想报复你对我的态度,恰恰相反,我给你的正是我所能给最好朋友的最佳礼物。我可以以我艺术家的名义向你保证,这是一首无愧于我名字的作品,如果我说的不是真话,请您把我看作最卑劣的人! 我们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贝多芬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如果我说这是贝多芬天才的最高杰作,可能很多朋友就会批评我,所以我说这是贝多芬天才的伟大杰作!在此我只谈这第三乐章:一个渐愈病人对神的感恩节圣歌!在我看来,这个乐章有难以形容的伟大,结构清晰,旋律朴素深刻,是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老人的精神遗嘱!这是对自己一生的肯定、是对自己生命的宣告、是对上帝的感恩、是对世人的告别!大病初愈的贝多芬感受到的不再是肉体生命力的复活,而是精神上的富足!我再听亨德尔的弥赛亚“我知道我的救主活着”这个唱段的时候,有着相似的感受,只是贝多芬的感恩圣歌更为激动人心!在这段音乐中,贝多芬经过两次感恩情感的暴发之后,我听到的是浓浓的告别情绪,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他对世界充满了爱,充满了感恩与奉献的愿望,现在他满含热泪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带着千般无奈与万众柔情!最后中提琴的奏出简短的告别旋律,小提琴在安慰,大提琴还在依依不舍,四件乐器简直要把人的心揉碎了!如果你真动了感情,恐怕不会不落泪的!能和这段音乐相比的我认为只有贝多芬自己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这首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最后,钢琴明亮动人的颤音不是天使的眼泪,而是人类最至纯的善!鲁宾斯坦说这第二乐章是人类不配的,我想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这和福特文格勒认为自己不配指挥第九交响曲恐怕是一个感觉!由这两段音乐我自然想起莫扎特,他的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第27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以及他的安魂曲,我很喜欢这三首曲子,但是我却停贷截然不同的情绪,莫扎特是天使,天使的远去留下来的音乐是恬静的祝福与满足,他很欢喜地去了,不似贝多芬那样激动与不舍! 后面两个乐章颇让人觉得迷惑,我的感觉是唱出第三乐章之后,什么也提不起来了,就像第32奏鸣曲一样,第二乐章结束后,什么样的第三乐章也提不起来了。为此,我不能理解这后面两个乐章,也许生活经验太少,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太差! 第16号四重奏(op.135),我并不认为这首四重奏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晚期四重奏是整体,我认为它是一种情绪的结尾,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地位就像第13号四重奏的最后乐章一样。所以我说这几首四重奏是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如同晚期奏鸣曲一样!我对第三乐章很有兴趣,我听着这个乐章好像是一只受了伤的狮子在舔润着自己的伤口,最后梦幻般地睡去!可能感觉有点偏差!最后乐章很出名,是这样吗?是这样!一定是吗?一定是。这是出了名的难下的决心,我听到的是贝多芬的举重若轻,最后轻巧的拨弦显示出这个乐章的含义,以前的提问不过是佯装的反问而已,情绪正如同第13号四重奏! 第14号升c小调四重奏以及大赋格很是深奥,我现在还没有听出太多门道,但是我从晚期四重奏总体上感觉我的情绪中缺了点什么,可能就是我对这两首曲子缺乏理解,非常遗憾,以后等有了感觉有机会再写吧! 半年来我一直在听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室内乐最耀眼的明珠!我得感谢基点俱乐部,使这个网站让我首先听到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不胜感激!仅以自己对乐圣伟大作品的肤浅感受撰写此文,以表达对基点的感谢! 2005.1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必多说,很明显,有点阅历的爱乐者们是不会忽视贝多芬晚期四重奏这批瑰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文章!支持一下! 我买了一套贝多芬的四重奏,但是现在还没有开封听,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真实的感受,但是想要真正感受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人,除了喜欢音乐,我想更应该有着相当深的人生与社会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看了一下,基点目前的贝多芬四重奏全是意大利重奏团的,不妥啊。我尽量抽空补几个别的版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7 05:1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