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61|回复: 7

Elgar的小提琴协奏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在古典乐里真的有"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种说法,说真的我不知道那一个"四大"是最权威的说法,我听到过的大概有二三个说法吧,但无伦那个版本的"四大",Elgar的这首"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没有踪迹,但这首曲子在我的小题琴协奏曲的最爱排名肯定在前3位。 我的这张唱片的小提琴演奏是Kennedy,伴奏是Simon Rattle指挥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这是Kennedy,这位古典小提琴家在离经叛道去玩Led Zeppelin,Frank Zappa这些摇滚音乐大牌的东西后的一次在古典乐作品上的回归,时间发生在1997年。当然我不会再在Kennedy身上太多文字了,要是说起这位英国当今小提琴演奏家的故事,那离题成1000个字不成问题。但说到Simon Rattle,要提一下的是,他现在是名震天下的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当然在录这张唱片的1997时,Simon Rattle还没成就他现在的在古典乐界的巅峰地位。前一段时间他率领柏林爱乐访华演出可以说是今年我们这里的古典乐界的盛况级大事。 说Elgar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不提二位小提琴界的宗师级人物,海费茨和梅纽因.前者在RCA的录音,后者在EMI的出品都是演绎这首曲子的权威版本,海费茨用他一惯的高速炫技使很多同行望尘莫及;而梅纽因在16岁时,也就是在1932年由75岁高龄的Elgar本人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协奏的音乐会现场录音版本,就象是个传奇而让后来者在形式上无可匹敌。 Kennedy的演奏当然不会去和大师海费茨进行速度比拼,在演奏速度上Kennedy和海费茨比起来是慢的有点多,前者在三个乐章的总共用时要比后者多出10多分钟,但我在听Kennedy的演奏时却一点也感受不到有什么地方是拖踏的,当然他在华彩乐段比海费茨有了更多的发挥。 梅纽因和Elgar共同演绎的版本,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那个大提琴里杜普蕾和比彻姆的版本,是不可超越的标准。但说句实话,梅纽因的那个标准和杜普蕾的标准在录音上差太多了,就象EMI仓库里的西贝留斯指挥他自己的作品一样只能算是文献,还不能用来日常欣赏,最少我对那些唱片噪声有点不堪入耳,也许我老土,习惯了CD干干净净的毫无静噪声的死寂。 Elgar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和大提琴协奏曲在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就象Elgar让原本应该更多内涵收敛的大提琴在独有音色基础上表现出了辉煌激越,还原本应该光彩高昂的小提琴也同样的在原有优势上被Elgar处理出了更多的低徊深髓,这显示了Elga独特的处理弦乐乐器的想向力,从而取得了更为华彩的音色效果,当然在演奏难度上也就大大的加强了。 Kennedy在演绎上完全达到了作品要表现出的内省,他高超的技术把这首超难度作品演奏得行云流水般的通畅,当然他的激情也一点没有被埋没,他在摇滚乐垮界的领略,使得他在情绪处理上到了无懈可击的深度,就象他演绎的"大门"乐队的摇滚经典有种让人上瘾的深陷。 同样Simon Rattle带领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也非常出色,一点也没有喧宾夺主,完全是一个最好的伴奏乐队,非常协合的和Kennedy一起展现出Elgar作品里自然流趟出的富有灵魂的声音。 最后想说的是这个全部英国人的组合也许是这个作品的一个事实上的权威版本,最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还要指出的是这张唱片压成MP3在iPod里的音质可以打消太多人对iPod,MP3,古典乐在音质上一向情愿的固执,当然天天用6位数RMB价格的音响器材听音乐的发烧友除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0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协奏曲公认的最佳版本是年少的梅纽因与垂垂老矣的埃尔加在三十年代合作的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纽因和埃尔加本人在1932年录制的版本自有一种使人觉得能超越时空而与作曲家直接交流的特殊魁力,我也推崇这个录音。 肯尼迪与拉特尔、伯明罕城市交响乐团于1997年演录的这个唱片,个人感觉演奏虽然有些奇特,但极有个性,可以作为一种“另类的演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一直和梅纽因联系在一起,1932年,风烛残年的埃尔加在EMI公司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灌录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担任独奏的是年仅16岁的梅纽因。 这个录音时至今光芒灼人,天才少年可能意味着别人毕其一生方可达到(或永远达不到)的境界他可以在少不更事的年代不很费力地达到,他的天性中自有一股迷人的力量。我常想,一个天真少年胸中何以有这般延绵不绝的层峦叠嶂?何以有这如入无人之境般的跨越技巧险阻的能力? 换个角度看,我相信埃尔加看中的是梅纽因心中那方一尘不染的净土,那种浸透于血液的道德力量与人性中温柔、无邪的天使面目。事情看来只能如此解释。 写小提琴协奏曲时的埃尔加,心境远非他写大协时的黯淡,浅吟低唱的曲调背后自有他明朗达观的一种意气,比较来看,他在大协后半部所做的激情放射多少有点夸张,但小协听来起承转合就自然畅快得多,特别是听少年梅纽因演来更是如有神助。 2006-1/20061171182922665.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11:09: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1/2006122829469734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在20世纪初,埃尔加的名声越来越大。
1904年,47岁的他被封为爵士,
这给予他莫大的历史使命感。
从1914年起,
他认识到录制唱片的重要意义,
开始为自己录制了大量唱片。
今天,
这些唱片都已经成为世界音乐历史宝藏中的瑰宝。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与当年仅16岁的梅纽因录制的《小提琴协奏曲》。
两年后,
老人去世。
毫无疑问,
这是埃尔加最浪漫,最絢烂多彩的作品,
因为它寄托了老人的一往情深,
作品里面有一个暗示作曲家女友艾丽斯的倩影。
也有人将他这首作品理解为作曲家对美丽今生的凄切告别和对永恒来世的热切期盼。。。。。。
埃尔加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09年,
作品61,
题献给克莱斯勒。
这首作品很长,
有许多多姿多彩的主题令人赏心悦耳,
技巧艰深复杂,
但却极其优美动听。
首乐章乐队前奏一出,
便有几个优美主题扑面而来,
追波逐澜,
音流下是看不见但听得到的激流暗涌,
令人激动和震撼人心。
第二主题由抒情优美的单簧管奏出,
然后由独奏小提琴完成。
第二乐章是自由的行板,
是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和惦念,
充满恬静的温馨。
第三乐章急板,
以小提琴狂想性的乐句开头,
采用一种附有伴奏的华采乐段。
这里还引用了作曲家首创的拨奏震音,
最后是辉煌灿烂的结局。
因为这首作品浪漫多情得一塌糊涂,
所以演奏得好的多是天真浪漫很有性格的琴手,
都是些性情中人。
象16岁风华正茂的翩翩美少年梅纽因,
放荡不羁的叛逆小提琴怪杰罗杰肯尼迪,
孤傲自负的小提琴帝王海菲兹。。。。。。
我常常这样想:
这样艰深复杂的作品,
为何年少轻狂的梅纽因和肯尼迪这样轻松就演奏出来了?
这两个少年胸中何以有这般绵绵不绝的巨大能量?
那只能说:
这是天才使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2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这个协奏曲需要多少编制的乐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5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这首!

协奏曲的编制通常都不会大的!几十个人就差不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7 03:3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