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奇怪,不知是否评论界的麻木,或是另有隐情,这首侯德健的力作,从来无人提及。而在我看来,若中国八十年代的电影音乐史,漏掉这一首,则绝对是败笔。 比之众口传唱的《龙的传人》,我倒是觉得,那首《龙的传人续篇》,虽默默无闻,却更有大境界。念天地之悠悠,一阵苍凉的笛声,让我们的目光,至更深更远处,仿佛于远古洪荒,看到了先祖的身影: 你看那太阳它日日夜夜, 再看那花儿们岁岁年年。 多少人多少年唱一首歌, 我们在唱它到永永远远。 …… 天地之间,五千多年。 花谢花儿开,放过五千遍。 太阳下山,太阳上山。 日日夜夜,黑白过多少年。 多少黑白夜,多少岁岁年, 我们老祖先,经营到今天。 不变的天,一样大地。 天和地之间,我们永永远远。 听这样的旋律,独怆然而涕下。那种悠远的历史感,真让人一唱三叹。将这样的情怀放大,更好像看到全人类,一代接一代,路漫漫其修远,在不倦地求索、跋涉…… 八十年代末,一阵轰轰烈烈之后,侯德健便彻底在大陆销声匿迹。差不多有十几年了,便再没有听过他的歌。早先收集的一些带子,却因为被朋友借走而一去无踪。有一阵子,我跑遍了音像店,也找不到一盒侯德健的带子。 2003年,蓦生怀旧之情。那一个晚上,我疯了一样,不眠不休,差不多折腾至凌晨4点,才将侯德健几乎所有的歌,一网打尽。 一边下载,一边试听,满心是久别重逢的激动。一曲《Will I Need To Be Alone》,透着伤感,一下子让我沉浸于旧梦。 后来在网上我才知道,1992年,侯德健去了新西兰,一去七年,潜心于《周易》;1998年,又返回台湾,以占卜为业,测风水,看面相,后再与歌坛无涉。 渐渐地,侯德健为世人遗忘。 能写,能弹,能唱,思想才华,无不横溢。有好长时间我都琢磨不透,像他这样的天才歌手,何以会突然从歌坛消失,摇身一变,成了算命先生? 不知他在电视上,看着一同出道的罗大佑,还那样风光火爆,会作何感想? 可能,以他道行之深,作这样的选择,有他的理由。 可能,侯德健早已看透:舞榭歌台,容不得老脸。 也许,对他而言,失去了政治的激情,即失去了支撑。当社会急剧转型,商业味越来越浓,他可能感到了回音的稀落。 不愿妥协,而又力不从心,便无法苦苦撑着,再故作前卫、反叛的姿态。他不想在我们面前,再吃力地嘶喊。更不想老泪纵横,让我们与他同台,去凭吊逝去的青春。 或许,他发现了比音乐更深的世界。繁华过后,忽不求闻达,自甘寂寞,一头扎进中国文化的长河,并直抵源头。往深里看,这又是一种道行。 于是,在我们毫无知觉时,他选择了离别,渐行渐远。他唯一可做的,是研究《周易》;我们唯一可做的,是叹息和怀念。 过了九十年代,我的音乐听觉开始苛刻。很多新冒出的歌手,我不知其名。汽车上听调频,只要稍觉味道不对,就立马换频道。有太多颠三倒四的东西,我充耳不闻,视之如垃圾。偶尔也会听到一些好歌,又往往一闪而过。如今歌者无数,滥芋者也多如牛毛。真正像侯德健、罗大佑那样,大气、深刻、撼人心弦而又经久不忘的,确实是依稀难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1 22:33: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