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张CD145元,超值!拉特尔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马勒第十交响曲非常有名,这个录音获得《留声机》2000年最佳管弦乐和最佳专辑两项大奖! 转贴:《谈谈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的经典录音》 阿图尔·尼基什(1895-1922):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威廉·富尔特文格勒(1922-1945及1952-1954)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 赫伯特·冯·卡拉扬(1954-1989):门德尔松《芬格尔洞序曲》、莫扎特《第二十九交响曲》、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 克劳迪奥·阿巴多(1989-2000):欣德米特《室内乐》第一号、第五号、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威尔第《安魂曲》选段 西蒙·拉特尔(2002-)马勒《第十交响曲》、伯恩斯坦《老实人》序曲、萨蒂/德彪西《裸体歌舞》第一号、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三号、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第一号、第三号、拉威尔《鹅妈妈》终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之基辅大门、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第四号 录音时间:1913年至2002年 唱片编号:EMI 575612 2(6CD) 虽然众所周知EMI公司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合作关系长达近90年,但这款6CD的唱片套装明显说明EMI对这5位音乐总监与柏林爱乐同力协作而完成的优秀录音并不具有统治权。的确,尼基什仅完成了一个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录音(该录音至今仍是难以被超越的),并且是在EMI录制的;而西蒙·拉特尔更是EMI的专属艺术家。但他们之间的3位音乐总监(不包括切利比达克,他从未在EMI作过录音室录音,当然也很少为其他唱片公司录音)指挥柏林爱乐的最优秀录音却是别的唱片公司录制的,特别是DG公司。 当看到这套唱片中收录的拉特尔指挥的马勒《第十交响曲》(一个现场录音),我不经意间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当EMI花重金重新发行切利比达克的系列录音时,本套唱片中这位二战后柏林爱乐的首任常任音乐总监的录音却一个都没有。唱片的发行者似乎在让我们相信卡拉扬是富尔特文格勒的直接继任者,但事实上切利比达克与卡拉扬二人之间的竞争并没有人们所知的那么简单。这套唱片中缺失了切利比达克的录音可以说是EMI的一大败笔,因为切利比达克可以算是将柏林爱乐调教到最佳水准的最令人敬佩的指挥家。这套唱片还有一点很奇怪的地方,就是拉特尔的录音的比重竟占了全套唱片的三分之一(而且其中一张是EMI先前未发行过的一些小作品录音的集锦)。其实,拉特尔还有一个很好的录音,便是他指挥柏林爱乐演奏苏克的《阿斯拉埃尔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如果EMI公司在设计这套唱片时把这个录音也包括进去,那这套唱片的水准将大有提升,也更适合于庆祝拉特尔与柏林爱乐签署的新的任期,这样这套唱片就真正值得购买了。 当然,本套装中也有极其精彩的录音,最出色的无疑是富尔特文格勒指挥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这一充满激情的演奏录于1938年10月,从某些角度来说可以算是富尔特文格勒指挥这部作品的最佳演绎(1951年开罗版本在很多方面与该版有极大差别)。我们还能听到富尔特文格勒于1949年一场音乐会上现场录制的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这同样是该指挥家指挥同一作品的最佳选择,音乐激昂与抒情(有时甚至是阳光灿烂的)并重。其后的卡拉扬和阿巴多的录音就显得苍白的多,不值得反复聆听(但片中所收录阿巴多最近录制的威尔第《安魂曲》选段除外)。 卡拉扬在EMI录制的精品均是同爱乐管弦乐团合作,几乎都是精雕细刻、充满戏剧性的演奏,在EMI的录音室同柏林爱乐合作就没有达到过那么高的水准。这里收录的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录于1980年,当时卡拉扬似乎已开始忽略这位作曲家。这一版本虽然比以前几个版本更宽广壮观,但较之同样指挥柏林爱乐在DG录制的那个最佳版本缺乏感人肺腑的力量。录于1975年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较清新且充满洞察力,演奏达到了应有的感情充沛,而且可见卡拉扬对瓦格纳音乐的动态也有严格的把握。然而,卡拉扬在录音室里录制瓦格纳的音乐总显得比较拘束,因此Myto发行的1952年现场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还有更好的由Golden Melodram发行的1951年版《莱茵的黄金》)体现了卡拉扬指挥瓦格纳的更高境界。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录音,便是美到极致的《芬格尔洞序曲》,柏林爱乐演奏之华丽宛如是在富尔特文格勒指挥之下,音色之通透优美更是令人难忘。然而这个录音制作于40年前,按当今的标准来衡量未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阿巴多的情况也类似,他在别的唱片公司的录音要比EMI的好得多。欣德米特的两部室内乐(第一号和第五号)都是不错的录音,一气呵成,但并非无可挑替。不过这套唱片中阿巴多指挥的威尔第《安魂曲》确实是十分精彩的,这点我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这一演奏录于2001年1月,其激烈之处充满爆发力,而抒情之处则优美之极,无疑可跻身同一曲目最佳版本行列。 接下来便是占了两张CD的拉特尔。他指挥马勒《第十交响曲》是有口皆碑的了,这里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但我认为他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那个较早的版本更好,特别是在末乐章中那个版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震人心魄,而这里柏林爱乐的演奏则显得僵硬得多,我想别人比较过这两个录音之后也会有这种感受的。实际上这两个版本都并非完美(据我所知这部交响曲的任何演奏版本都不尽如人意),但柏林爱乐这个录音在中间两个乐章上占了上风,尽管拉特尔采用的匆忙速度不止一次地使乐队到达了混乱的边缘。 最后一张CD是一些管弦乐名作的大杂烩,其中的录音有的极为经典,有的则不值一听。伯恩斯坦的《老实人》序曲光彩照人,是我听到过同曲目演奏中最令人激动的一个。但《图画展览会》中的“基辅大门”则恰恰相反是糟糕透顶的,其演奏速度奇慢,乐队一点都提不起精神,整段音乐就像齐柏林飞艇一样慢吞吞地晃来晃去,我觉得似乎是拉特尔故意的。如果他在音乐会上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指挥这部作品,那这场音乐会绝对是不值得听的。换一种更形象的说法,若就这段音乐的速度而言让晚年以慢速度处理著称的切利比达克同这里的拉特尔相比,那切利比达克简直可以算是一个短跑运动员了。不过尽管如此,拉威尔棒下的拉威尔(《鹅妈妈》中的“仙境花园”)仍是十分出色的,而两首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也极具感染力,埃尔加的一首威风凛凛进行曲则庄严无比,其音色是正宗的欧洲风味。 总之,这一唱片套装极好地向我们展示了柏林爱乐乐团在90年中演奏风格的变迁(但相比别的一些乐团,柏林爱乐风格的变化要小得多),但如果你想要一套这些指挥家最佳录音的集子,那这套唱片则不值得推荐,你得到别的唱片公司去看看,不过我估计没有一个唱片公司能拿得出这样一个集子。 附记:我提到了EMI出品的33张CD的切利比达克特辑,当然,这些录音是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录制的,因此用在这一6CD的唱片套装中并不合适。然而,40年代末50年代初切利比达克指挥柏林爱乐曾留下过一些未注册版权的录音,我估计EMI在策划这套集子时曾考虑过其中的至少一个录音。还有一个未公开发售的录音,是切利比达克1987年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极其精彩。这套集子若包含了这些录音中的任一个则会完美得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9:13: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