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谨以此文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在网上的音乐沙龙中,有网民发贴:几岁接触古典?说来惭愧,年过四十尚在恶补舒伯特的《摇篮曲》,都不好意思跟贴;第一部完整聆听的交响曲是什么?我也记不得了,只能肯定第一部完整聆听的古典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也许是必然,我出生在英台故里——浙江上虞,与越剧之乡嵊州比邻,从小就看过国产首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上虞县…祝家村…玉水河边…耳熟能详,梁祝传说源远流长……。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不知从哪里翻录到一盘盛中国演奏的《梁祝》盒带,从此一遍一遍……;上了网,见识了更多版本的《梁祝》,先后听了薛伟、吕思清,俞丽拿版的只听了一半便放弃了,大概是盛中国的启蒙教育太刻骨,或许是男子的深情与女子的痴情还是有些许差别,还是阴柔、缠绵的小提琴曲由男子演奏更有平衡感,说不清道不明,就我菜兔的感受,吕思清版近乎完美;至于为《梁祝》走向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西崎崇子版,就是提不起兴致,反正有这么多的选择,但内田光子演绎的莫扎特第二十一钢协实在难以拒绝。 九四年后的近十年中,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听古典,最多在周末看看《同一首歌》等综艺的节目;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接触的,好像是《为中国喝彩》之类的专题音乐会,当听到风在吼…马在叫…、东方红…太阳升…特别来电;在网上第一次完整聆听的是西方人眼中的《黄河》,网民对这一版本的钢琴意见比较集中:缺乏深情、厚重,对乐队的评价是辉煌而细腻;我觉得此情可待兄在《黄河之水天上来——<钢琴协奏曲黄河>唱片纵论》里的论述还是中肯的:多半是奥曼迪在处理乐队与钢琴的关糸上的独到所引起,加上国人对外国乐团演奏中国作品心态有点暧昧:既渴望理解又相当挑剔;带着这样的心理去聆听今天没货兄上传的《黄河》,殷承宗的深情与厚重也会被捷克电台交响乐团所湮灭。 有一个阶段,我泡在Aimo兄整理的莫扎特作品集,从交响曲39、40、41到钢协21、27,再到小夜曲6、13,整天沉浸在莫扎特所特有的优雅、宁静、闲适、欢快里。一天,我再来温习《黄河》,一下子回不过神来,很不适应一开始的《序曲——黄河船夫曲》,特别是表现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情景主题,作者仿佛要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里的拚搏和百年屈辱,用短短的3分25秒来向世人说个一清二白,不知怎么的,听完全曲突然有吃压缩饼干般的奇妙感觉。当我听了《长征交响曲》后,突发奇想:要是有人能写一部《黄河交响曲》,将压缩饼干还原该有多壮美啊!从青藏高原上的发端写起,一路奔腾而下,经过九曲连环,浩浩荡荡汇入渤海,突破岛链走向太平洋……,要是有人写中国版的《我的祖国》,《黄河》最好是幅员辽阔、灾难深重祖国的一个雄浑乐章……。 对于《长征交响曲》,真是闻所未闻故事,在网上上偶然发现了eaglechn兄上传的麦家乐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版的《长征交响曲》,听第一遍就被熟悉的红军主部主题“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所吸引,还有胜利会师中的“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项,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也很亲切;听了二、三遍后,感觉第一、二乐章写得最为出色,丁老将表现红军的主部主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变化、反复发挥到了极致,与中间所穿插的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有机结合,把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渔水情深、依依不舍的感人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水乳交融……。 正当我上瘾之际,欲将其收藏,打开临时文件夹却怎么也找不到,又听了几遍,还是失望,无奈之下进行网上搜索;发现了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版的《长征》,只可惜下载不易,不是要求安装“电骡”,就是下载速度奇慢;好不容易下了第一乐章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清早,聆听广受好评的林克昌版本,发现电平偏低,大概是音乐会的录音,咳嗽声不少,听着听着……,不禁悲从中来:作为中国人,四十多岁才知道《长征交响曲》也就罢了,要聆听全套国产原装作品,竟有如此之难?我潸然! 断断续续地写着零星的感慨,用“电骡”下载的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版的《长征交响曲》还未完成,继续吧!我的长征! 梁祝延绵!黄河奔流!长征永恒??长征永恒!!! 2006.6.19
(谨以此文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在网上的音乐沙龙中,有网民发贴:几岁接触古典?说来惭愧,年过四十尚在恶补舒伯特的《摇篮曲》,都不好意思跟贴;第一部完整聆听的交响曲是什么?我也记不得了,只能肯定第一部完整聆听的古典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也许是必然,我出生在英台故里——浙江上虞,与越剧之乡嵊州比邻,从小就看过国产首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上虞县…祝家村…玉水河边…耳熟能详,梁祝传说源远流长……。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不知从哪里翻录到一盘盛中国演奏的《梁祝》盒带,从此一遍一遍……;上了网,见识了更多版本的《梁祝》,先后听了薛伟、吕思清,俞丽拿版的只听了一半便放弃了,大概是盛中国的启蒙教育太刻骨,或许是男子的深情与女子的痴情还是有些许差别,还是阴柔、缠绵的小提琴曲由男子演奏更有平衡感,说不清道不明,就我菜兔的感受,吕思清版近乎完美;至于为《梁祝》走向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西崎崇子版,就是提不起兴致,反正有这么多的选择,但内田光子演绎的莫扎特第二十一钢协实在难以拒绝。
九四年后的近十年中,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听古典,最多在周末看看《同一首歌》等综艺的节目;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接触的,好像是《为中国喝彩》之类的专题音乐会,当听到风在吼…马在叫…、东方红…太阳升…特别来电;在网上第一次完整聆听的是西方人眼中的《黄河》,网民对这一版本的钢琴意见比较集中:缺乏深情、厚重,对乐队的评价是辉煌而细腻;我觉得此情可待兄在《黄河之水天上来——<钢琴协奏曲黄河>唱片纵论》里的论述还是中肯的:多半是奥曼迪在处理乐队与钢琴的关糸上的独到所引起,加上国人对外国乐团演奏中国作品心态有点暧昧:既渴望理解又相当挑剔;带着这样的心理去聆听今天没货兄上传的《黄河》,殷承宗的深情与厚重也会被捷克电台交响乐团所湮灭。
有一个阶段,我泡在Aimo兄整理的莫扎特作品集,从交响曲39、40、41到钢协21、27,再到小夜曲6、13,整天沉浸在莫扎特所特有的优雅、宁静、闲适、欢快里。一天,我再来温习《黄河》,一下子回不过神来,很不适应一开始的《序曲——黄河船夫曲》,特别是表现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情景主题,作者仿佛要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里的拚搏和百年屈辱,用短短的3分25秒来向世人说个一清二白,不知怎么的,听完全曲突然有吃压缩饼干般的奇妙感觉。当我听了《长征交响曲》后,突发奇想:要是有人能写一部《黄河交响曲》,将压缩饼干还原该有多壮美啊!从青藏高原上的发端写起,一路奔腾而下,经过九曲连环,浩浩荡荡汇入渤海,突破岛链走向太平洋……,要是有人写中国版的《我的祖国》,《黄河》最好是幅员辽阔、灾难深重祖国的一个雄浑乐章……。
对于《长征交响曲》,真是闻所未闻故事,在网上上偶然发现了eaglechn兄上传的麦家乐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版的《长征交响曲》,听第一遍就被熟悉的红军主部主题“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所吸引,还有胜利会师中的“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项,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也很亲切;听了二、三遍后,感觉第一、二乐章写得最为出色,丁老将表现红军的主部主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变化、反复发挥到了极致,与中间所穿插的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有机结合,把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渔水情深、依依不舍的感人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水乳交融……。
正当我上瘾之际,欲将其收藏,打开临时文件夹却怎么也找不到,又听了几遍,还是失望,无奈之下进行网上搜索;发现了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版的《长征》,只可惜下载不易,不是要求安装“电骡”,就是下载速度奇慢;好不容易下了第一乐章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清早,聆听广受好评的林克昌版本,发现电平偏低,大概是音乐会的录音,咳嗽声不少,听着听着……,不禁悲从中来:作为中国人,四十多岁才知道《长征交响曲》也就罢了,要聆听全套国产原装作品,竟有如此之难?我潸然!
断断续续地写着零星的感慨,用“电骡”下载的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版的《长征交响曲》还未完成,继续吧!我的长征!
梁祝延绵!黄河奔流!长征永恒??长征永恒!!!
2006.6.19
使用道具 举报
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关于西歧的梁祝,这个并不是基民推崇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不是古典区基民的推崇,我们一直给大家推荐去听薛伟跟汤沐海的版本。
关于黄河,基民的意见也没有统一过,我记得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奥曼迪版最好,包括我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奥曼迪被称为协奏曲指挥家,从演奏本身来看,这个版本就是最好的,这是不由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许,如果机缘巧合的话,由朗朗跟陈左湟加上国交,大概可以有个不错的版本吧。
[qutoe]要是有人能写出中国版的《我的祖国》则更好了[/quote]
陈培勋《我的祖国》,目前机缘只能听到两个乐章:1、前奏曲 咏雪(也有音乐会单独把这个乐章作交响诗演奏,基点有试听,请看合集);2、英雄的诗篇 娄山关 这个是基点某网友购CD后压制给我的,在此聊表谢意——真是非常好。后面的 叙事曲 追怀 展望与前途 还无缘听到,等有机会自己买一张吧,一直在等“华人优秀作品系列”优惠活动,还有好几张片片都要出手。
陈培勋先生的“我的祖国”是非常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可惜的是我仅仅听过“咏雪”,这个前奏曲乐章大气磅礴,且又细腻动人。
前些年,在音乐频道曾经看见李云迪和国交(爱乐)曾经合作过“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现场音乐会,可能只有影像资料,没有录制CD;至于这部经典作品,国内一些钢琴家应该都能够演奏得好,毕竟个个民族底气十足,关键在于录音---孔祥东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那个“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版,演奏一流,可惜录音实在糟糕透顶,令人惋惜。
协奏曲演奏是否成功不看录音,否则老霍和托斯卡尼尼的柴一早就被人遗忘了。
一首协奏曲的演出是否成功最关键的要看乐队跟乐器的配合是否默契,不客气的说,国内目前的这些指挥家们基本还不掌握指挥协奏曲的要领,这个是要不断地跟各种风格的世界级的演奏家合作才能锻炼出的本事。
我听的咏雪就是陈佐湟的版本,好听啊。要不说中国的事情难办,林克昌呆不下去走了,陈佐湟也呆不下去另谋他处了,现在国交谁在指挥?李心草??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5 00:5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