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听了十面埋伏之后,我真正相信了国乐曾经达到的造诣
然而,在中国音乐的命运却比诗歌、绘画、书法差得多,始终没有出现一批垂范后世的大师,如今的传世名作大都不知是何人所作。音乐流派也大抵是指弹奏流派,而非作曲流派
看看荀子的《乐论》,就知道中国的音乐,至少是音乐理论,早在先秦就已经何等的发达!但中国音乐为何一直如此消沉?怪哉!
使用道具 举报
《十面埋伏》啊,这个我也喜欢。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见怪不怪了。不光是音乐,其它领域也大多如此。不是说最近会有一座老茶楼会整体搬迁到瑞典去么?咋一看有点不明所以,仔细想想也就觉得很正常了。
反正我选择保持沉默。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7 23:0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