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36|回复: 16

[原创]晚辈的几篇拙作,希望各位前辈作些指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大概是在高二上学期的时候,买到了著名的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绎的《悲怆》,也算是我买的头几张真正的古典唱片吧。当时听着并没有什么感觉,问过我的语师朱老师,他激动地说那也是他最早得到的唱片之一,非常喜欢,就是最近听得不多。我有点不明白,这种又吵又闹的东西怎么会让藏碟两千多的老师如此激动……

后来是高二的期末吧,碰到了一些事情,很偶然的一次,又听了一遍这首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我哭了,不怕大家笑话,真的,眼泪毫无缘故但却有模有样的流了出来。充满神秘感的开头,用音符轰炸的中段和真挚感人的结尾,尤其是在十分钟左右的时候,突然的一声巨响,彻骨铭心的恐惧与寒冷,从耳朵一直传到脑子然后到心脏,最后,遍布全身。狂暴的冬季寒风毫无征兆的将你封冻,你只能无助的像一条被冻在冰块中的鱼,也许你还没有完全死去,更也许你还没有完全失去意识,你还能感觉到寒冷、恐惧将你最后赖以生存的那一丝温暖、希望,一点一点地抽走,也许,这条鱼离生存只剩下那一厘米的冰层,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这一薄层便是无法穿越的冥河,便是天人永隔。

爱情,柴可夫斯基的爱情无疑是失败的。为了掩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在那个时代、那个地点,同性恋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他草草的与一名女子结婚,没想到婚后生活异常痛苦,没过几周,柴可夫斯基便离家出走。而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作曲家的灵魂,并且给他提供了巨大的经济资助,但是,那终究不是真正的爱情,也不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长达数十年的柏拉图式爱情。

悲怆,柴可夫斯基究竟是在为什么而悲怆,为他行将结束的生命,为他失败透顶的爱情,还是为他的音乐,我不得而知,也许都有吧,人是很复杂的。正如在Young上,我发的那个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从大家回的帖子里很明显可以发现,就算是第一乐章,其中包含的感情极其丰富,人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最煽情,这与他本身丰富的感情自然密不可分,一个内心冷酷的人是不可能写出真正感人的音乐的。

如果说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还或多或少的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那么,在第四乐章,真正所谓的悲怆,便被表现了出来。那种极度的灰暗,如一阵阵不断的寒风吹过只穿一件单衣的你一般封冻你的心,仿佛可以看见死神逐渐向你靠近,在你身边围绕,踱着步,然后,兴奋地挥下镰刀,然后,敲着丧钟,缓缓地离开,正如他缓缓地来临。

至今我不敢把第四乐章发到论坛上,就是因为它太灰暗、太阴冷,不应该给那些快乐的人听,更不能给那些本来就心情不好的人听。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一位前辈对于切利比达奇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奏的弗雷安魂曲的评价,他说,这首曲子不能在黄昏时听,尤其是居住在上海市中心一幢高层住宅的顶楼的他,如果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聆听这首曲子,在听者的眼中,这个城市就全然带上了暮色,一片萧杀,仿佛随手一抚,这个城市便会变成一片灰尘,随风而去,让人有一种跳下去的冲动。我想把这段评论套用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第四乐章,可能,也很合适吧。

这首交响曲是作曲家最后的挣扎,但是无可避免的,作曲家无法挽回什么,柴可夫斯基是悲观的,悲观到骨子里的那种,所以在乐曲的最后,这首曲子也就变为了他为自己写的挽歌,但又与莫扎特的安魂曲不同,那不是对死亡的淡然,而是恐惧,人生的不如意皆化为一个个的音符,伴着作曲家的去世(此曲首演几天后,作曲家便溘然长逝,官方死因为饮用生水后患上霍乱,也有消息称其因同性恋被发现而自杀),飘到了世界各地,让人们记住了柴可夫斯基的名字,最伟大的旋律大师、写出最感人音乐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篇文章是我想发在我朋友的一个论坛上文章,不知道有没有哪里写的不好,所以发上来让各位前辈指点指点,拜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情·钢琴

钢琴是孤独的。

弦乐器有很多种,比如大中小小提琴、竖琴,管乐器也是,比如单双簧管、长笛,还有鼓类等等,其他乐器都有一个类似家族的东西,大家可以在一起演奏。只有钢琴,没有和它类似的东西,孤独一个人。

在交响曲中,钢琴一般是不出现的,因为它太突出,会打破整部作品的平衡。

在协奏曲中,只有钢琴协奏曲,才最强调独奏与协奏的冲突。

在奏鸣曲里,也为有钢琴奏鸣曲,没有为它伴奏的乐器,而其他大部分乐器的奏鸣曲,都需要钢琴为其“保驾护航”。

只有钢琴,孤独一个人。

但钢琴又不是孤独的,它可以和自己说话。在我的记忆中,在一架钢琴上最多可以表现五声部,是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里,也就是说,在一家钢琴上,用一双手弹出仿佛有五只手在演奏的感觉。演奏多声部,这对于其他乐器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而在巴赫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用到了赋格,双手魔幻般的交叉演奏着,两只手逐渐变成三只、四只甚至五只,颀长而干净的手指在黑白相间的键盘上盘旋、飞舞,由内而外构造了一个世界,一首曲子便包含了无限可能,巨大的内在力量化为纷繁复杂的旋律,令我“耳”不暇接。

当然,肖邦手中的钢琴显然是孤独的。肖邦不像贝多芬和勃拉姆斯那样写作哲学意味十足的钢琴作品,也不像李斯特那样用钢琴追求整个管弦乐团的效果。钢琴在他手中只是钢琴,不是其他,更不是工具,钢琴是他的心,是他的灵魂。在他离开乔治.桑以后,他把他最后所有的感情完全压在钢琴上,也就是他的灵魂上,催生了他最后的优秀作品,也加速了他的死亡,和莫扎特相似的必然的早逝。

而莫扎特,如果说钢琴是肖邦的心的话,那么,钢琴就是莫扎特,莫扎特就是钢琴。其他的,对莫扎特,我说不出什么。

遥想小时候(原来已经到了需要遥想小时候的年龄了啊),一年到头板着脸对着琴谱坐在钢琴前进行重复性练习,那是多么的无聊啊,为此我也没少和父母吵架,当然也没少挨父母打,终于在八岁那年和父母和平解决钢琴问题,我不必再练习弹琴,转向乒乓球。如今,对着钢琴,我只能勉强弹两首弹不完的,虽然痛恨自己,但是不是没有办法吗,是我自己要放弃的,听CD的时候,我只能象征性的动动手指,仿佛自己会弹一般。为什么当时放弃了呢?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啊,也许,如果没有放弃的话,现在的我依然只能漠然的对着钢琴,视它为敌人,视音乐为敌人,我放弃了,所以后悔了,如果我没放弃的话,大概也会后悔吧,所以后悔就后悔吧,我就是这样,一直沉浸在后悔之中。

高三下半学期的某天晚上,我做完了作业,一个人偷偷溜到楼下,试着弹肖邦的夜曲,虽然只练会了前面几小节,接着便因为手指跨度不够而无法再弹下去,但是我很高兴,弹得很高兴,没有开灯,外面的路灯也坏了,月亮也去休息了,只有我一个人,弹着结结巴巴的夜曲,对,只有我一个人,我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希望我能永远一个人弹着琴。

那是凌晨1点。

天亮了,隔壁的阿姨对我说,做完作业还弹琴啊,应该早点休息啊!

我点点头,说不出的沮丧。原来还是影响到别人。

 

和钢琴多年冷战以后,重新认识钢琴的时候,我一直听肖邦,或者说肖邦的夜曲,当年是在新华书店的一个布满灰尘的角落翻出了两张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的CD,上面写着:肖邦夜曲全集,猛然记得,某次音乐考试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听了一段很好听的钢琴曲便是肖邦的夜曲,那个时候买CD完全没有选择性,所以就只管买了。回到家用我父亲当年用的那个该死的一定要使劲摇动才能启动的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醉爱大提琴

大提琴是沉默的,我始终认为。正如演奏大提琴的人,应该是沉默的人。

桀骜而沉默的男子,或者是寡言而沉默的女子。在黑暗而沉默的房间里,独自寂寞而沉默的演奏者大提琴。像喝醉了一样,沉默而不安静。

记得真正去注意大提琴,是在《EVA》里,真嗣一个人在阳台上拉着巴赫的《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号的前奏曲,真嗣也是沉默的哦,原来。

也许进了高三吧,突然对大提琴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哦,大概是听了杜.普蕾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以后,我听见了,大提琴发出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声音,我像喝醉了一样,被大提琴的琴弦缠绕,被大提琴的声音缠绕。

有一天上学,CD机里放了斯塔克演奏的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听他冷峻的琴声,很利于保持自己的冷静。但是很尴尬被同学问了一个问题:“你喜欢音乐?”

我取下耳机(我一直认为带着耳机和别人说话时不礼貌的):“嗯。”我不想和别人多提我听古典音乐的事情,在我看来,听古典音乐并不像某些人想的那样,值得炫耀。

“喜欢听谁的歌?”可是他却并不理会我的沉默。

“我不听有歌词的。”我吞吞吐吐的说着。

“啊,我也不喜欢国内的,你在听什么,让我听听看!”我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你不会喜欢的。”

“说说看啦,又没有关系的。”

“巴赫的大提琴……”

“……哦……”他的脸色变了变,“果然不是我能听的。”

我傻在那里,什么是果然,半天,我才发出声音:“其实……”

他已经骑车走了。

其实……也许没有什么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能跨上车,骑着离开。

相比于最初喜欢上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现在听得更多的却是巴赫和德沃夏克的大提琴曲,巴赫是我冷静下来,德沃夏克使我感动。虽然不同于埃尔加那种更为直接而露骨的感情宣泄,但是他的精神内核,更能触到我的灵魂,如果说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像夏末的最后的热情与激动的话,德沃夏克的就像秋末刚开始的萧瑟。

相比于卡拉扬和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的那个经典版本,我更喜欢相对内敛、高贵的富尼埃版,而且,在富尼埃的那张CD上,还有两首曲子,布洛赫的《所罗门》和布鲁赫的《科尔尼德莱》,两者都是类似于单乐章大提琴协奏曲的狂想曲,都是非常感人的曲子,《所罗门》令人绝望而抓狂,“科尔尼德莱”是希伯来文晚祷中的第一句话,而这首曲子在摆脱了开始的哀伤时候,显得非常神圣。

后来很喜欢室内乐,从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四重奏版,到贝多芬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到勃拉姆斯的第一号和第三号钢琴四重奏,到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到莫扎特诸多的室内乐,到舒伯特的《鳟鱼》、《死神与少女》、弦乐五重奏,再到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就像楼房的地基,稳稳的承载着旋律线,不想小提琴那般张扬,但却必不可少,它不在乎听者是否注意,它只想要一次最均衡、最完美的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9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啊,就是这种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嘛!听音乐要写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正的感想。欢迎多在沙龙里写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哦,谢谢两位前辈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额。。。。。。。。。。。突然看见怎么加精了。。。。。。。。囧

惭愧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相形之下,我才觉得惭愧来着。竟然写不出,或许是感悟不到。继续我的瞎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什么没什么!咱们都是瞎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