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222|回复: 10

[原创]我们距离名琴有多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0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一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时候,喜欢的是小提琴,也因此知道了著名的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瓜尔内利。在世界制琴界里,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利就如同世界时尚界的香奈尔、百达斐利、瓦伦迪诺一般代表着那个时尚领域里最高成就和品位的象征。每每聆听大师制作的名琴所演奏的曲目,我便讶异于他们所制作的琴,为什么能奏出那么动人灵魂的声音,为什么每一位世界级的演奏大师都以能拥有一把他们制作的琴而感到骄傲。

后来看了电影《红色小提琴》之后或多或少的明白了一些缘由,那把被称为拥有灵魂的红色小提琴,是那位悲伤的制琴师用了自己妻子难产而死所流淌的鲜血涂染的琴体,散发着无以伦比美丽的颜色,倾注着制琴师对逝世妻子无言的愧疚。或许用漫长时光和耐心以及灵魂所打磨出的琴就是这些名琴能够打动这个世界的原因吧。

因此,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看看那些传世名琴,而昨天我们台里的一位记者就是这么的幸运,因为采访的机缘,他有幸目睹了两把价值百万美金的传世名琴:一把是价值100万美元的斯特拉底瓦里。一把是价值600万美元的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更厉害,是著名制琴大师瓜奈利于17世纪制造的。演奏他们的人是被称为东方 “帕格尼尼” 的吕思清。

我没有这个幸运亲眼目睹,只能在记者拍回的素材上分享名琴的动人,吕思清的琴技姑且不说,只是那琴,足以光耀尘世,当名琴维尼亚夫斯基的琴弦被轻轻拨动,被撩动的又何止是人心,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从琴弦深处响起,心如同被那弦划过,斯特拉迪瓦里的音色如同美人鱼的歌声,血液的气息和悲伤的味道因此弥散开来,无边无际。谁还能拒绝它呢——维尼亚夫斯基?

隔着冰冷的屏幕,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呼吸,它的温暖,它轻轻诉说的只有我能懂的一切。

对于名琴的迷恋来自于对一张碟子的迷恋,阿卡多的《四把名琴奏四季》,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曲目了,明媚的春,凛冽的冬,璀璨的夏、绚烂的秋,每一个乐章的妙处都和与之相称的名琴交相辉映。维瓦尔蒂的《四季》演奏它的大师多如繁星,可是,这四个分明的季节,被阿卡多的四把名琴演绎的荡气回肠,微妙之处妙不可言。我知道这是名琴的味道、名琴的魅力,是名琴与演奏者的琴瑟合鸣。

从此开始关注名琴,慢慢开始了解,只是无缘一见,我知道它们离我有着遥远又陌生的距离,我和它们的亲近只能透过一张张CD,这次他们离我是这么的近,我觉得第一次名琴和我有了一些渊源。我想这份回忆足够我回忆许久,想念许久了。

名琴,迷恋你的人岂止是大师,我也恋了你很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9:06: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0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琴当拉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0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世界名琴》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乌托·乌季所使用的是著名小提琴制造家瓜纳里于1744年制造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美妙的小提琴——瓜纳里·德·耶稣“卡里波罗”(Cariplo)小提琴。乌季还有一把1701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别名“克鲁采”(Kreutzer),因为它曾属于同名伟大的小提琴家,贝多芬著名的《克鲁采奏鸣曲》就是献给他的。

 

斯特拉迪瓦里是一个技艺非凡、充满感性和洞察力的艺术家,以至于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至高无上的品质的代名词。任何领域的卓越品质都被冠以“斯特拉底瓦里”这个名字。他对小提琴几何学的诠释和其设计被其后延续250年至今的小提琴制造家尊为概念模型。斯氏同时也制造竖琴、吉他、中提琴和大提琴。他一生共制造了大约1100件乐器,其中流传至今的约有650件左右。另外,有数千的小提琴都是其它制琴家为颂扬斯氏而造的,他们模仿斯氏的模型,并贴上标签“斯特拉底瓦里式”,正因如此,如今贴上“斯特拉底瓦里式”标签的小提琴不一定都是精品。通常的标签,无论是否精品还是赝品,都用拉丁文题上字样“Antonius  Stradivarius Cremonensis Faciebat Anno”。

      Antonius Stradivari指制琴师是斯特拉底瓦里,Cremona指制琴地是意大利的克里莫纳,最后的指的是制琴日期,可能印刷或是手写。1891年以后的斯氏仿制品可能会用英语在标签底部写上制造国,譬如“捷克斯洛伐克制造”或是简单的“德国”字样等。美国在1891年之后规定在进口商品上必须有类似的鉴定字样。斯氏乐器在斯氏死后超越两个半世纪,其价值不减反增,其品质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除了它们显而易见的优雅和精密之外,其力量感更是取胜关键。斯氏的前人中最好的制琴师,以及大多数斯氏的同时代人制造的乐器体积较小,琴背弧度很高,奏出的音色虽然美,但很薄,只适合教堂使用或被小型室内乐团用于娱乐出资的贵族。

    但斯氏却拥有惊人的预见性,他认识到提琴迟早要有更大的的体积和响度。当然他不可能准确预见交响乐和交响乐队会出现于18世纪晚期至1920世纪,但至少他预见了音乐将往这个方向发展。经过无数的实验——小至琴背一英寸的弧形结构,到乐器的长度和尺寸——他创造了“属于未来的小提琴”,它能奏出微妙、甜美但拥有足够力度感、犹如钻石般闪亮的音色,其响度和清晰度足够去应付今天的管弦乐队。多亏有斯氏的这一改革,小提琴才能立于“乐器皇后”的不败之地。卡尔里斯(Carlyss)说:“斯氏一个人完成了乐器的形式改革,在他之前从未有人做过改变,在他之后也没有,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你没法在他所做的上面再去改进了。一把好的斯氏琴能给予你无尽的表现力。你可以自由地表达出所需的音乐语言。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琴上表现出你对色彩、声音和感情方面的细微处理。好的斯氏琴可以完美地诠释演奏家的情感。同时它的声音也很能抓住听者的心。反正,斯氏琴就是斯氏琴。”

    现存的斯氏琴一直在被计算,总数大概不过700把左右,当然收藏家和商人总是在温和地争论这数目的大小。同时,由于很多斯氏琴的买卖都是秘密地在一些深思熟虑的商人和富有的收藏家手中进行,所以现存斯氏琴的确切数目总是难以探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太小,看得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鬼兄赞叹,鱼MM果然文笔不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唱片和音响系统里得到的某些听感,斯特拉迪瓦里光辉、灿烂,琴声的穿透力极强,通常会出现在协奏曲里。而瓜尔内利的琴声丰润、具有极强的琴腔共鸣感,多会在室内乐中出现。

但由于德、奥系的小提琴大师(如格雷米奥、谢林等)在某一段时间内,对于最光辉的G弦放弃使用金属弦而采用羊肠弦,这又使琴声的表现出现了变数,听感阅历稍浅、又或者音响系统不够级数是无法分辨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字太小是我的疏忽啦!不过觉得文字太多了,会不会字太大了,要占很多篇幅,嘿嘿,下次发连载啦!!

阿杰斑竹真让俺羡慕哈,我也原来装模作样的和一位电台的前辈,学习当了半年发烧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因为自己没有一副金耳朵!!不过那半年的HI-FI的经历还是多弥足珍贵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听觉良好的人,都会拥有一对金耳朵,你把它用于那个方面,它自然也会在需要的方面发光,有些人喜欢听音乐、有些人喜欢听声音、也有些人喜欢听是非......
只是打个比方,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呵呵。
对于所认识的人的声音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出来,但对于分辨陌生人的声音就有一定的难度。像要从电台里分辨出素未谋面的DJ的声音,就需要反复聆听才能正确分辨出来。但如果能够面对面的接触谈话,哪怕是一面之缘,也能分辨出来。
小提琴的声音也是一样,每个小提琴大师在指法、运弓已及速度、技巧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一面,如果能够亲临现场聆听,再加上视觉上的帮助,就会对琴声有较深刻的认识。但许多小提琴大师已作古人,仅从音响系统里要区分他们的琴声,就需要有相当长的聆听时间来增加听感阅历,这对于不喜欢音乐的人来说,肯定缺乏足够的耐性,这跟某些所谓的金耳朵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曾收到abc唱片公司赠送的一套CD--《十亿琴王》,由奥利维拉分别用三十把名琴拉西贝柳斯小协开头的一段乐句,这对于在音响系统里认识名琴的声音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2006-11/200611175948343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呜呜!!已经口水滴答ing了!!

不过阿杰斑竹提起了金耳朵,倒是让我想起了成都一位小说家麦家写的小说,瞎子阿炳,一个听觉异禀的天才,成于听觉,也死于听觉的悲剧故事,读来感慨唏嘘!前段时间被拍成电视剧《暗算》改名《听风者》,全国热播。文章和电视都值得一看,在这里特别推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眼不好,这是事实,所以几乎不看电视,至于电影嘛就更不用说了。

但听觉并没有什么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7 12:4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