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尔189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那利兹附近卡斯尔福德镇上一个矿工家庭,他仅在本镇文法学校读过几年书,双亲都具有坚强、独立的性格。父亲努力学习的信心、奋发向上的志向,对摩尔的艺术生涯起了重要的作用,摩尔幼年时就十分喜爱美术,他说:“记得我想当雕塑家时只有七、八岁……”在读中学时,一位叫爱丽斯·戈斯迪的青年女教师,常向学生们介绍后印象派及当时各种新艺术流派,对摩尔的培养不遗余力,使他在艺术启蒙阶段获益匪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军去法国作战。1919年退伍,回到家乡,担任幼儿教师,半年后利用复员费进入里兹美术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皇家美术学院的奖学金赴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无论是从军或当学生期间,他常常抽空到伦敦的各大博物馆参观、学习。从古埃及、埃特鲁利亚到印地安人和非洲原始雕刻,均使他入迷。对毕加索、莫迪里亚尼等人的现代雕刻极其赞赏,1923年摩尔开始了他的欧洲大路之行,最初到巴黎,后来到意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这些丰富的营养,使摩尔始终未曾让自己的艺术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他多次走访巴黎,接触当时的前卫艺术,从此逐步加入了20世纪艺术新潮之中。 1926年到1930年之间,对摩尔的突出影响是哥伦比亚前艺术。1926年,摩尔开始创作他第一个《斜倚的人体》,此后他多次重复过这一题材,这件作品显然接受了印第安艺术的影响,其原型来自墨西哥玛雅文化中托尔特克神庙门口的雨神雕像,它那厚重的体块感,是出自对材料真实原则的热烈信仰,摩尔在这件雕塑品的其他斜倚人物、躯干、以及20年代后期的母与子群雕中,确立了基本主题,而且将余生都花在搞这些主题的变化上了。1929年与皇家美术学院学生伊丽娜·拉迪茨基结婚。30年代时,摩尔开始倾向于抽象雕刻,但并非几何形抽象,而是一种自然的有机抽象。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 30年代初,摩尔也受到超现实主义雕塑的影响,特别是毕加索的影响十分明显,摩尔开始探索其他的材料,尤其是青铜,他的人物,带上了适于新材料的活动性和透明的表面感。在木刻上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他小心翼翼的顺应了木纹。30年代的人物特征是出现空虚的孔洞,在这里试题往往是作为虚空的框架,可是摩尔在坚持人物的古典人性中,在程式上带上了个人的标记。 二战中,受英国政府的委托,担任“战时官方艺术家”,以艺术形式历史性地记录了伦敦人民在紧急状态下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示后人。《防空洞素描》就成了他著名的系列之作(几千幅);大战中他和普通百姓一起,受尽磨难,也许正是因此,使他始终以“人”为主题,在作品中表达对人类的未来充满自信,对人间倾注温暖之情。 战后,访问美国,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各人展览,受到舆论的高度评价而成为世界性雕塑大师。 到50年代为止,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他从空间、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将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最出色的代表如1951年所作的《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它的母题仍是1926年所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圆孔处理颈、胸、腹部的体积,流畅自然,韵味无穷。1925年所作的《国王和王后》是扁平型的代表作,简练的平片产生了起伏的立体空间,此后(50年代中期),他又迷恋于直立主题,用以创造纪念碑式的伟大,肃穆的雕塑,亦受到广泛赞扬。 他的最后的作品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它们都是基于斜倚站立的人物的早先概念,其中最感人的或许是斜倚的岩石或山一样的人物,规模庞大,效果险峻,往往破成二、三部分,观者可步入其中;另一极端是又一类型的斜倚人物,轮廓线平滑,与30年代的内外人物有相似之感;第三种是破损的,骨瘦如柴的人物形式,通常呈站立状,它们发展了早期骨瘦如柴的人物和战士的意念,这是死亡和破坏的概念;概念是强烈的,大多数最近的作品是以青铜做成,这是他现在喜爱的材料;早期坚持材料的真实感,如今己不在是一个要因,青铜己被赋予了一系列效果:它可以是非常参差不齐,坚如岩石般;也可以是最精致完美,貌似生物的形态。他已探索了雕塑形式和材料的近乎完全的可能性,但总是又将他的探索带回到人性的主题上来。 晚年的摩尔社会影响很大,被尊为英国雕塑家的长者。世界各地为他举办个人作品的展览年年增加。1977年,他成立了亨利·摩尔基金会将全部财产作为该会资金,用来资助青年雕塑家举办展览,并且把他的庄园改建为雕刻公园奉献于世人。1986年8月31日,这位二十世纪声望极高的雕塑家于家中逝世,享年88岁。 http://www.fx120.net/xlzs/mingrenmishi/yishuxinling/hhydsds/20041116094655495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