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托特利埃1961年的版本,惊诧于这位学院派音乐家对巴赫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的演绎,蓦地想起他那位风格与之截然不同的学生杰奎琳·杜普蕾,不禁哑然失笑,不知当初托特利埃初见形体夸张狂放、有着火山迸裂般激情的杜普蕾时,有没有惊掉下巴。
在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狂恋大提琴》中,我没有找到托特利埃的身影,倒是看见了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俄罗斯著名大提琴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电影中的杜普蕾对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痛恨大提琴,因为它令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罗斯特罗波维奇面无表情,杜普蕾苦笑着黯然离去,电影外的我,早已张口结舌。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宝库中,大提琴的曲目很少,除了一些奏鸣曲与独奏曲目外,协奏曲只有德沃夏克、海顿、埃尔加、肖斯塔科维奇等几首是最常演奏的曲目。杜普蕾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她的最高成就。她演绎的巴赫无伴奏组曲把握不够准确,部分奏鸣曲又有些滥情,但她的埃尔加实在太动人,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包括她的前辈卡萨尔斯,她的两位大师级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托特利埃,还有新生代中的翘楚,比如接过了杜普蕾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戴维多夫”、蜚声国际乐坛的马友友。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后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精练简洁,全曲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感伤。埃尔加说,这部作品象征着人类对生命的态度。每听此曲,总不免想起埃尔加对逝去爱妻的深情,孤寂的晚年,以及杜普蕾的悲剧命运。有时想想颇觉奇怪,二十几岁的杜普蕾为什么能够将这首阐释生命的作品演绎得如此贴切?也许是命运,已在冥冥中早已注定。
作为一名喜爱杜普蕾的乐迷,第一次看电影《狂恋大提琴》后带给我的打击、创痛、怀疑与愤怒,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杰奎琳·杜普蕾,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为大提琴而生”的天才音乐家,唱片封套上有着一头漂亮金发与羞涩笑容的年青姑娘,在电影中,妒嫉,自私,疯狂,偏执。为她付出所有的家人,无不被她伤害得鲜血淋漓。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只觉得自己的心象电影中那片海滩上的沙丘,倾刻间,支离破碎。
从电影的角度看,《狂恋大提琴》非常出色,叙事结构、镜头语言、音乐运用、摄影构图、演员的表演,几乎无可挑剔。我们看到幼年杜普蕾对天才姐姐的嫉妒,看到舞台上裹在酒红松绿生丝华服中的狂放身影,看到她在音乐世界以外的无知,看到她对家人的粗暴与乖蹇,看到她将亲生姐姐*到死胡同的乱伦,以及她对大提琴的爱与恨。电影越出色,杜普蕾的这种形象便越生动、立体。
而我,不甘心。
此后,我象一名嗅觉灵敏的猎犬,搜寻着与杜普雷有关的一切蛛丝马迹。
杜普蕾最挚爱的大提琴老师威廉·普利斯说:“她清新如水,不沾尘俗。”
杜普蕾中学时接触的一位教育专家菲利普·韦恩说:“她聪明,有幽默感,内向羞涩,但思想成熟。” 杜普蕾的朋友,小提琴家彼得·汤马斯说:“她是个很可爱的女孩,一脸坦诚,天真无邪。她完全沉浸在音乐里,我从来不觉得她有什么野心。”
杜普蕾的老师托特里埃说:“她明眸金发,简直就是瓦格纳歌剧里的女英雄。我们一起演奏时,我还没有奏出来,她就已经知道我要用哪种方式演奏了。” 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脚,有些地方却优雅动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颠倒,是我见过的这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
杜普蕾夫妇共同的朋友,钢琴家傅聪说:“她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姆就是在我家的宴会上认识的。那部电影太虚假,看着令人愤怒。” 国际著名的指挥家巴比罗里说:“她待人友善,乐团的成员都尊敬她,佩服她。”
曾与杜普蕾合作演奏室内乐的小提琴家特雷弗·康纳说:“和杜普蕾的合作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 杜普蕾曾经的情人,钢琴家理查德·古德说:“我对她一见钟情,她率直,不会矫揉做作,她的心态有些复杂,但她对此很坦诚。”
杜普蕾曾经的房东姬尔·西弗斯说:“她为自己的盛名而累,她才二十多岁,却要面对身为名人必须承受的压力。但她并不因为自己出名就娇宠,即使她为某段感情心碎,她也不会形诸与色。”
为杜普蕾制作了所有演出服装的设计师玛德琳·汀克尔说:“在我的衣橱里,至今还珍藏着八码美丽的绿色丝料,这本来是做给她不再演奏之后穿的。有一天,我一定要找一个象她这样的人,用这疋布为她做衣服。”
杜普蕾病重时所教的学生玛西亚·西文说:“她是一位充满灵感,很能启发人的好老师,特别精于对乐曲的诠释。即使她病重,每吐一个字都要费很多力气,但她很有耐性,又富幽默感。我喜欢她。”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 18:04: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