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97|回复: 0

【唱片基础知识】国内唱片引进制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内唱片引进制度

http://tieba.baidu.com/f?kz=71617867



一、国内唱片引进制度


八零年代初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重兴也得力于此,除了本国文化的长足发展外,海外文化也叩开了中国大陆尘封已久的大门。文化的交流,音像制品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中国音像制品市场的“引进”制度,即源于此。

1、进口版

从那时起,即便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合法地出版海外制作的音像制品的渠道只有两条,一条是海外制作的唱片经由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口,在内地发行,以此渠道发行的唱片,是海外原装制品,一般称为“进口”版。因全世界各地音像制品的价格都不便宜,再加上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课收的较高关税,跨国运费以及中间代理商的层层加价,进口版在中国内地售价极高,一般正价进口唱片在上海已经维持了八、九年的132元高价。

2、引进版

首先我们来谈世界唱片工业格局。目前世界唱片工业是一个高度垄断化的行业,全世界约95%的音像制品制作出版发行运作掌握在BMG博德曼EMI百代Sony新力Universal环球Warner Music华纳这世界五大唱片业巨头手中,此五家唱片集团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和发行销售网络,保证音像制品的全球化运作,并使资本相对越来越集中,进而控制全球音像文化产业。

既然是工业,那资本家自然就垂涎全球最后一个超级市场--中国,可是,和他们那些做食品、饮料、工业等等行业的竞争者长驱直入中国不同的是,唱片公司老板在进入中国市场是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因为唱片是工业,但唱片首要属性是文化,而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文化是宣传,出版行业是宣传阵地,没有可能宣传阵地被掺入资本主义成份。因此,国际唱片巨头在其他地区夺得市场的寻常步骤:成立当地分公司、签约当地艺人出版发行唱片、将同集团其他地区公司唱片通过本地区分公司发行、将本地区分公司唱片通过同集团其他地区分公司发行等等根本在中国寸步难行,因为第一步“成立有独立出版发行权利的中国分公司”这一步就根本无法实现。

然而文化的引进是大势所趋,拦不住也挡不了,音像制品的“引进”制度也就在这个情况下应运而生。

之前我们先可以考察一下台湾地区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早期的唱片市场情况。台湾当局文化“解严”之前,海外唱片公司也不可以在岛内独立出版发行业务(百代除外,或许是其事实上的中资背景),台湾当局当时实行的是“代理制”,即由岛内的中资唱片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代理一家海外唱片公司的唱片在台湾的出版发行业务,比如著名的“福茂”代理Decca,“飞碟”代理华纳,“喜马拉雅”代理过CBS等等,此情况一直维持到九零年代早期。

“代理制”最大特点就是“一对一”,即在一段时间内,一家中资公司只代理一家海外公司的业务,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熟门熟路,市场也易于管理,但可以想见,这样做最终会产生什么后果。九零年代初,台湾当局“文化解严”,一时间海外唱片公司齐齐登陆台岛,第一步就是并购了原来的代理公司,名正言顺地成立了台湾分公司。

而祖国大陆的“引进制”基本是这样运作的:如果某一家海外唱片公司要在中国出版一张专辑,可以在中国找到一家有出版发行权的唱片公司或者音像出版社,经由版权提供的形式,将版权提供给这家公司或出版社,由这家公司或出版社负责根据母带制作,并在中国市场上出版发行这张专辑,海外唱片公司收取版权费,而所得利润由合同谈妥分配。

引进制度最早似乎在八零年代中期开始付诸商业运行。当时最早进入中国的唱片公司之一的宝丽金公司(今环球公司)将版权提供给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公司,出版了诸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2 09:2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