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00|回复: 0

[分享]海顿《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顿在1765年写了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783年创作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两者相隔将近二十年,所以第二首要比第一首完美、成熟许多。 在1954年之前,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一直被误认为是大提琴家Anton Kraft(1752-1820)的作品,直到海顿的手稿出现才得以澄清。(海顿曾向Anton Kraft请教大提琴的技巧,因此产生此一误会。) 海顿的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有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写得都好,这是少有的现象,也是这个曲子的特色之一;海顿以一个相同的动机,统一了整个曲子,三个乐章是一体的,这是第二个特色。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呈示部Tutti第一主题群的核心主题用的是短句,表现得彬彬有礼;至於阴性终止(指收在弱拍上)则显现出了谦卑而服帖;接下来是暗示性反覆和过渡;然后是第二主题群、结束句。Solo的音乐就丰富多了,多了许多装饰音,而且还有炫技(Virtuoso),非常动人。 发展部开始的时候是Tutti,Tutti最后几句的音乐非常抒情;Solo进来以后第二句绵软而华丽,简直是很谄媚的;再后面的音乐便不一样了,有3小节是跳动的,音乐热烈,这来自高音域和突兀的节奏,节拍的不稳定,有叛逆性,与前面的循规蹈矩形成对比。老师说:如果没有这段音乐,整首曲子就少了它的特别之处。 再现部是第一主题群→第二主题群→Cadenza→Coda。Cadenza中把主题以双弦拉出,很特别,同时也是高难度;Cadenza最后的颤音很夸大,这是为了提醒指挥者Cadenza即将结束,Coda就要开始(这是古典音乐的惯例)。 第二乐章A→B→A三段体。A再分为a→b→a,a段先是Solo,然后Tutti;两者各自都是一前句、一后句的领唱与和唱。b段是第二乐章裏最美的部分,它是浪漫的,高把位,表情动人;a则是古典的、端庄的。后a比前a高8度,同时后a的大提琴非常夸张的在作著装饰(可以用「细针密缕」来形容);后a的最后3句转为小调,显得阴暗,这也正突显出了B再转回大调的明亮。A→B→A之后接Cadenza和Coda。 第三乐章A→B→A→C→A回旋曲。A的结构是a→b→a,a也是Solo领唱和Tutti和唱的呼、应。规律的a对应不规律的b,b是炫技的,同时它也是B的预示。B段中间有两小节的大跳,亦为其特色之一;最后三句徘徊流连,令人不忍离去。第二个A先是大调,转至小调,直到最后一句的5、6小节才回复大调。C段则是大调→小调→大调→小调,因而产生了亮→暗→亮→暗的变化。从这些大、小调的转换,可以看出海顿音乐的简洁有力,彼此的衔接一点阻碍都没有。 聆听了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再去听听贝多芬的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莫札特的第三号法国号协奏曲,会发现这三者同样都有著猎歌的风格。 海顿在1765年写了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783年创作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两者相隔将近二十年,所以第二首要比第一首完美、成熟许多。 在1954年之前,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一直被误认为是大提琴家Anton Kraft(1752-1820)的作品,直到海顿的手稿出现才得以澄清。(海顿曾向Anton Kraft请教大提琴的技巧,因此产生此一误会。) 海顿的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有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写得都好,这是少有的现象,也是这个曲子的特色之一;海顿以一个相同的动机,统一了整个曲子,三个乐章是一体的,这是第二个特色。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呈示部Tutti第一主题群的核心主题用的是短句,表现得彬彬有礼;至於阴性终止(指收在弱拍上)则显现出了谦卑而服帖;接下来是暗示性反覆和过渡;然后是第二主题群、结束句。Solo的音乐就丰富多了,多了许多装饰音,而且还有炫技(Virtuoso),非常动人。 发展部开始的时候是Tutti,Tutti最后几句的音乐非常抒情;Solo进来以后第二句绵软而华丽,简直是很谄媚的;再后面的音乐便不一样了,有3小节是跳动的,音乐热烈,这来自高音域和突兀的节奏,节拍的不稳定,有叛逆性,与前面的循规蹈矩形成对比。老师说:如果没有这段音乐,整首曲子就少了它的特别之处。 再现部是第一主题群→第二主题群→Cadenza→Coda。Cadenza中把主题以双弦拉出,很特别,同时也是高难度;Cadenza最后的颤音很夸大,这是为了提醒指挥者Cadenza即将结束,Coda就要开始(这是古典音乐的惯例)。 第二乐章A→B→A三段体。A再分为a→b→a,a段先是Solo,然后Tutti;两者各自都是一前句、一后句的领唱与和唱。b段是第二乐章裏最美的部分,它是浪漫的,高把位,表情动人;a则是古典的、端庄的。后a比前a高8度,同时后a的大提琴非常夸张的在作著装饰(可以用「细针密缕」来形容);后a的最后3句转为小调,显得阴暗,这也正突显出了B再转回大调的明亮。A→B→A之后接Cadenza和Coda。 第三乐章A→B→A→C→A回旋曲。A的结构是a→b→a,a也是Solo领唱和Tutti和唱的呼、应。规律的a对应不规律的b,b是炫技的,同时它也是B的预示。B段中间有两小节的大跳,亦为其特色之一;最后三句徘徊流连,令人不忍离去。第二个A先是大调,转至小调,直到最后一句的5、6小节才回复大调。C段则是大调→小调→大调→小调,因而产生了亮→暗→亮→暗的变化。从这些大、小调的转换,可以看出海顿音乐的简洁有力,彼此的衔接一点阻碍都没有。 聆听了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再去听听贝多芬的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莫札特的第三号法国号协奏曲,会发现这三者同样都有著猎歌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2 09:2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