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96|回复: 2

亘古长新的慰藉--宗教音乐问答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0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我对宗教感兴趣完全起源于音乐。我认为西方音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音乐、建筑、数学、视觉艺术的关系的论述,直到现在我仍印象很深。比如说,他说中国人很聪明,在音乐方面很早就在世界上领先,但却始终停留在二度平面的层面上,没有纵深的维度,而纵深感在斯宾格勒的语境中就是宗教感的直接起源。因为中国人的灵魂没有纵向深度的要求,所以,在唐太宗时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管弦乐队,甚至做到了把音分成64个音节那样细致的程度,但竟然仍未出现和弦!因为和弦是立体的,它一定产生于有宗教感的民族,相应在建筑上的对应便是基督教主堂的高顶穹窿,那种呼之欲出的提升感觉,强烈昭示着地上人与天上神灵的对应。而中国的建筑精神没有宗教感,它是一种平面的延展,斯氏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天花板精神"。就如同苏州园林那样,小桥、流水、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左顾右盼、流连忘返中一直到达生命的终点。另外一点书中论述得尤其精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的演变史,与其说是一种技术的变化,倒不如说是某种灵魂要求的反映。一般世界各民族在两三千年前大都有了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均属于二度平面,唯独西方的器乐、声乐引入了空间函数的观念,进入了三维领域。这正是信仰灵魂对无限空间、对神圣存在追求的标识。表面看来音乐和数学两大领域无关,实际却有着隐秘的精神性联系。 记:你本人是画家,又酷爱音乐,在你的体验与认识中,音乐与绘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丁:在我的体验与认识中,音乐与绘画的内在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代更是如此。音乐与绘画的分离是人类的错误,它导致人所接受的信息是割裂的、残缺的。绘画、音乐是神圣存在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向人类伸出的手--就像上帝之手碰触了亚当,而使他从沉睡中醒过来一样。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是一个覆盖人类感知系统的美妙织体,它通过声音、旋律、线条、色彩向存在世界倾诉创造的秘密和喜悦,并使短暂的生命得以永恒。艺术最伟大的使命就是在于将不可见的精神显现为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形式,为所有必将走向死亡的生灵带来亘古长新的慰藉,正如海因里希.舒兹的一首不朽的经文歌所咏:“他们从尘土中来,又返回尘土,一个接着一个的步履,历经劳苦的人们啊,你们有福了;因为主的爱,已包容了这一切--不论是活着的或是安息的灵魂……” 记:在宗教音乐中你更偏重管风琴作品还是人声? 丁:当然是人声。人声是直接通向灵魂的。管风琴是一种空间的艺术,不进入教堂的空间而仅仅听磁带、CD会很隔膜,没什么能替代教堂空间。我曾多次在教堂聆听管风琴演奏,那种对心身的震撼难以言表。在俄罗斯的弗拉基米尔我曾听到过十分美妙的管风琴音乐,它并非全部是轰鸣,而是略带幻想性的音流,颇像巴赫的《半音幻想曲与赋格》。 记:不少人听到格里高利圣咏后觉得音乐表达平淡单一、缺乏变化,不太习惯,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丁:是的,一般人的耳朵是对这种音声不太习惯,但要知道,格里高利圣咏中的声音完完全全是心灵祈祷的表达,你能否被感动完全取决于你的心灵是否向它敞开。我至今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宗教的祷词用嘴念出来时能像格里高利圣咏这么动听。听和尚或喇嘛念经我觉得没多少美感,单音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是人向上帝的灵魂独白的最为纯粹的形式。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正堂祭坛上用金链系住的,不仅是一个唱经本,而且是信徒们以耶稣基督之名确定的祈祷原则。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一直贯穿了近15个世纪!路德派的众赞歌和最伟大的音乐家J.S.巴赫的众赞歌序曲和弥撒中屡见格里高利的曲调,而《B小调弥撒》中的"信经"则直接以格里高利曲调为主题。到了18世纪末,格里高利圣咏更是如高山清泉般四溢:莫扎特《朱庇特交响曲》结尾处赋格曲的动机便取自圣咏中的一段;柏辽兹取圣咏曲调作为《幻想交响曲》终曲的主题;它同时还是圣-桑D小调交响曲的主题动机。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那些历代风琴演奏家们引用格里高利圣咏所写的无数变奏曲,它说明了真正的神性蕴于灵魂的声音之内,藉着那神圣的音符、旋律、和声而向世人传达。 记:在为数众多的宗教音乐作品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是哪部? 丁: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部伟大的宗教作品与汉斯.哈斯勒(Hans Hassler,1564~16l2)有密切关系。在哈斯勒于1608年所作的四声部众赞歌集中有一首名为《神圣之首受重创》,它以其深刻的哀诉之情,开创了德意志式受难曲的先声。当巴赫将这首圣咏作为《马太受难曲》中的基本众赞歌曲调,并以不同调与和声形式先后五次出现时,便标志着德意志灵魂对耶稣基督为人类无辜受死事迹的理解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鲜为人知的是,哈斯勒这首圣咏,原来竟直源于一首哀婉的情歌《甜蜜的少女吸引了我的心》!这是一个信仰之光将人间的忧怜之情上升为神圣的悲叹之情并使之不朽的典例。受难曲是从中古时代格里高利圣咏曲调中发展而来的。舒茨对于受难曲极富于创造性的处理开创了路德派受难音乐的样式。于是,受难神曲或清唱剧(Passion Oratorio)方才有了在巴赫手中最为辉煌的展现。 在巴赫的受难曲中,作为中心部分的路德派众赞歌,使我们看到了由巴赫所写的371首众赞歌为中心的光环,那层层扩散的结构,形成了圣洁性与朴素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从对耶稣基督情愿受死的最真切的体验出发,巴赫断然避免采取过分考究技术的形式(如赋格、卡农之类),而是创造性地将威尼斯乐派(安.加布利埃利)合唱立体的音响效应植入《马太受难曲》的序曲。 记:你的喜好很专注于西方宗教音乐,对中国音乐你曾喜欢过吗?对东西方音乐的差异怎么理解? 丁:中国音乐、京剧、民歌、小调原来我都喜欢,爱听也爱哼唱。但在接触了西方宗教音乐之后,感受到中西音乐质的差异。中国京剧、中国音乐一直是在二度平面上发展,没有进入三维空间领域。这方面我不是个民族主义者,而是人类主义者。就像很多人认为东方的绘画层次比西方境界高,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我认为这种天人合一未必是高层次的,在还没认识到真正的天时怎能提"合一"?所以中西哲学、艺术具有不可比性。人的觉醒不是从知识,而是从意识到人生的的短暂、死亡的必然那一瞬间而开始的。这种悲剧意识将贯穿着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的一生,唯有信仰才能把这人生深渊式谜语的答案深刻地揭示出来,并在其中发现新的希望之光。 记:你对20世纪以后的音乐听得多吗?对音乐艺术在今后的发展趋向怎么看待? 丁:听过一些,不太喜欢。20世纪所谓纯粹音乐与绘画界的概念有些类似。这是很多年前就争论过的事,对此类"纯粹"观念我不以为然。 但20世纪以后的宗教音乐则另当别论,如蒂皮特、梅西昂、布里顿、埃利斯、加德纳、汉密尔顿、豪厄尔斯、欣德米特、科达伊、戴维斯、H.帕里、普朗克、威尔逊、沃思.威廉斯、塔文纳、斯坦福等人的音乐,仍然体现出一种具有现代感的动人力量。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彻底离开人,艺术就是要为人效力。这里的人则应该是精神的人。纯粹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不能离开人来谈艺术。音乐艺术今后将循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但其中精神性文化的脉索是始终不会被丢弃的,也就是说,那种延续了千百年的声音-心灵对应机制,将以不朽的形式永远存在。

20041101225569466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8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我想知道此文中的"丁"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就很喜欢巴洛克音乐和宗教音乐. 偶身边的很多人听了格里高利以后都说太单调了.而且有点像死人听的音乐. 偶觉得很迷茫.反正自己很喜欢就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6 12:35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