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40|回复: 8

伤感的贝多芬,温柔的大提琴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视剧《战火兄弟连》,第九集,《为谁而战》。   在德国Thalem城的废墟上,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架大提琴,演奏着一部深邃感伤的弦乐四重奏。   演奏者的神情,凝重,却丝毫不见战败的沮丧,伴随着在废墟上收拾残破家园的妇孺老弱沉重的脚步。      “德国人,只需要来一点莫扎特就够了。”   忧郁而酗酒的尼克松上尉却说:“不,那不是莫扎特,那是贝多芬。贝多芬。”      对于《战火兄弟连》这部作品而言,采用贝多芬的音乐几乎不需要理由。无论是出于民族意识,还是剧本对“战争与生命”这个伤感主题的处理需要,斯皮尔伯格都不会安排让一群啤酒商、缝衣匠、理发师去演奏奥地利人的欢快曲目。      而紧紧地抿着铁青的上唇、眉宇底下发出冷峻目光的贝多芬,显然又比狂放勇武的瓦格纳更加适合这一部对德国人来说意味着悲剧的剧本。      电视剧在贝多芬中开始,盟军突破了不封顶的大西洋防线;在贝多芬中结束,命运无情地宣布德国的战败。      也许希特勒、SS是邪恶的,但是,以把生长在雪线以上的雪绒花别在胸襟上为荣的德国士兵,却让人无法鄙视,他们悲伤,也透着豪迈,他们投降,也满是自尊。      就象上面提到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其名为“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编号131)。忧伤,但却时时不忘表现出一些斩钉截铁。国家战败、希特勒“最终解决犹太人”的罪行被一个个发现,对德国人而言无疑是一层又一层的霜,但是,历史的车轮还是在缓缓地前行,德国人的生活还在继续。每个人肩头都负担着罪,每个人都值得谴责,但每个人也都需要抚慰。      这抚慰,可以来自于大提琴,也只能来自于大提琴。      我最爱贝多芬的大提琴,莫过于他的A大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作品编号69),初听起来,这与印象中贝多芬的一贯形象多么不相符。      温柔,让人心胸舒畅的温柔,让人心生缠绵的温柔,让人开始看不到贝多芬的一贯风格,诸如《命运》、《英雄》、《欢乐颂》经常可以看到的紧张、急迫、如狂风扫过一般的风格。      后来,隐约听到一些的类似《英雄》的主题在钢琴的协助下一点一点呈现,我又发现了原来的贝多芬。      如果给人一架大提琴,几乎谁都会马上会神情缓和,心怀如它的共鸣箱一样宽广。然而给贝多芬一架,一阵心软以后,贝多芬依旧是眼神严峻面目冷酷的愤世疾俗者。      当然,如果给我一架大提琴,我会马上想起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遥远的海边。      那时,夜夜倍受思考煎熬的我,终于离开了囚笼般的省一建,放弃打碎这个绞肉机的宏愿,四处寻找值得自己干和喜欢的工作。      我的习惯是,每到一个城市,就给远方写一封信,写些见闻和感想。那一次是在海边。      我独自在远离城市的海滨漫步。深远的海和同样深远的乌云,把海面上零零星星的几座灰黑的岛屿夹在中间,天际却是明亮的,亮得仿佛存在另一个世界。据经验,这样的天气,肯定有暴雨要来。      我没有丝毫返意。工作无着的失落,对大学蹉跎岁月的自省,对目睹一切的不公和腐朽的憎恶,让我急切盼望下一场暴雨来冲刷。      刚从学校出来十的豪情,还在“光辉辉地在那里”。但是,不仅国营企业是一个绞肉机,这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绞肉机呢?你可以离开一个地方,但是你如何逃开这整个无处不在,紧紧束缚的存在呢?一个人的豪情,最终又变成一个人的迷惘和愤怒。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每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伴随着一颗颗鲜活的灵魂,从校园或是别处踏入这个社会,便变得灰黑昏暗、甚至残破不堪。这岂不是一种最残暴的罪行?这种罪行,需要整个民族来负责,其责任就无可辩驳地落到每一个人的肩上。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谴责,但每一个人又都需要抚慰。      果然,暴雨急促而来,比我期待的更大,海滨公路,转眼就完全被雨水掩没。偶尔飞驰而过的货柜车,溅起大片黄浊的水花。海上,也灰蒙蒙的一片了,岛屿越发显得孤零零,曾经明亮的天际也消失在海洋迷失了的环抱之中。      大雨经久不息。我只好躲在一间卖杂货的平房屋檐之下,买了一沓信纸,就着一处平整的地方,写封寄给远方的信(那封信,最后写成了一个短篇小说,它有一个很象长篇的开头和很俗气的名字《湘江水逝》)。      大雨象思绪一样掩没了一切。      然而,却有一种声音穿透了重重雨幕,不可思议的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那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圣.桑的《天鹅》,优雅、舒缓、宁静,那是最为温柔慈祥的抚慰。      卢梭曾有一句话曾和马可奥列留一样打动过我,“要对上帝给你安排的一切表示谦卑的满意。”我们容易在纷杂的俗事中,把这简单可靠的教条忘却,只有这样的音乐,它的慈悲,它的宽厚,它的包容,一瞬间就能提醒你,让你领悟,你沉湎其中的无处不在的伤感,只不过是一次脑电流的无意的紊乱,与你前面无数个需要条理的日夜相比,那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后者,与宇宙无尽无止的时间长河而言,又同样是微不足道。区区地球之上,几千年沧海桑田,就让丑恶自己去腐败,让权势自行去解体,让绞肉机自行去崩溃,让名利场上的角逐演变成可笑闹剧。恒久不变的东西的魅力,不是那些只把眼光放在哄乱的有限几年的人可以领略到的,就象这《天鹅》,就象写下这旋律的心灵,它们穿过时间的隧道,从十九世纪一直到永远,你只要想倾听,它总是在那里的,随时会传递,来自上帝般的信息。   这慈悲、这宽厚、这包容,永存在那四根弦上,需要有心人去触动,才轻启21208情怀,象爱人一样倾诉。      我聆听这倾诉,仿佛是透过信纸传来远方温柔的声音,泪水几乎潸然而下。回想起自己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待生活的方式,悔意油然而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想,将来有机会要送给自己一架大提琴,也许,那会让自己变得温柔敦厚一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Hitler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出任这个角色。不能把一切罪恶归于他一个人,他不过是社会的一个产物,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因此社会要对它的产品负责,感恩和忏悔都是必需的。音乐没有意识形态的差别,优美的乐曲对所有人都是美好的,但对每个人来说,美好的妙处不尽相同,也不能改变人性中固有的偏见,所以音乐的素质教育需要配合博爱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艺术的怀想,人生的回望,生活的彻悟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啊,音乐只有与人生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实现它的最大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Hitler几乎毁掉了德国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特勒确实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不仅是德国社会的产物,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产物,既然是人,就得承认这一点,把所有罪责归结到一个人的身上,这是很不正常的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民族之伟大也在于这点,他们勇敢的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而没有推到希特勒一个人身上去!

日本人则说:哪有这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的逻辑是欲盖弥彰,结果只能是越描越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7 03:07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