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hinelb

格伦古尔德的巴赫世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来说,听古尔德的欲望如某种电脑病毒,一直潜伏在身体里,平常跟我相安无事,专等种种条件合适时发作。当天气,温度,心情,生活压力等等恰好到达预定的参数值的时候,我知道该听古尔德了。偏不在炎热的夏天听凉爽的古尔德,而要在严冬的时候,让他给骇人的苦寒再添一分孤迥,这时候我就知道寒冷的尽头是什么了,就会从心底挖出温暖。把巴赫平均律或赋格的艺术放进音响,手插在裤袋里在屋里遛达着,听到得意处,不禁拔出手,在空中打个清脆的响指。 小城拉勒米给人的记忆永远是严冬和雪。在这个下着鹅毛的岁末的夜晚,隐隐从窗内看到院里的黄草被雪无情地掩埋,一股莫明的忧郁和盼望就涌上心头,积累成几分凄惶。也许是古尔德快来了。那就听听他的巴赫歌德堡变奏曲吧。CD封面上的他,依然是个清瘦的小帅哥,只穿着衬衫,从遥远的北方赶来,绕过我们门口的风铃,金光闪闪的圣诞树和背对背坐着的雪白玩具熊,绕过人间所有的温柔和繁华,带着冷风坐下来。 不要问为什么他一脸冰霜,也不要问他为什么不停低唱。还有谁比他更象天使。 古尔德弹得真快,居然连反复都取消掉。我连翻谱都来不及。一股子带点“蛮气”的青春劲道披头盖脑咆哮而来,好象驱使千军万马追赶着远不见踪影的巴赫。月浪横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主题孤单清冷至此。不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被后面的变奏照耀呼应,间或有卡农幽灵般往来,旋律在其中长成山峰,海浪,田园。他自小弹管风琴,还在教堂弹过赞美诗,自然通晓“呼吸”的秘密。如今他在钢琴上的分句往往不脱管风琴奏法的痕迹, 三个声部恭让怡然,以从容不迫的句读引导着听觉。常常,由左右手大指铺就的中声部吟啸行止之际,右手四五指轻唱着牧歌,而左手低声部则如管风琴的脚键盘,远远低吟着主题。远远地。远远地。孤独的赤子就这样执拗地拓出一个世界。怪不得古尔德后来只爱录音室,它由于静谧虚空而广大得令人惊骇。在塞满人的音乐厅里,也许不足铺开巴赫的天空吧。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巴赫哪管我们在其中困惑,迷失,只顾一古脑地变着魔术。作为尾声的第30变奏是我的心爱,它多么华丽饱满,秋风扫落叶一般,以自信和热烈漫卷滚滚红尘。可是我总是在它之后就戛然结束音乐,不要听主题在结尾的重复。那雪影离离的悄寂时刻,难免让人神伤。从头到尾,我脑子里常出现这样的画面:远看,古尔德的双手兴奋地弹跳着,一幅古怪任性的样子,象是以骄傲和疯狂回应着浪漫的巴赫。近看,他的眼神却专注得痴情,为一个抽象的黑白世界默然而忠诚地以心相许。而歌德堡的主题既然在头尾出现,这音乐是可以循环下去的,从阿尔法到欧米加。孤独的古尔德秘密地为我们推动着永动机一样的巴赫。 不听后面的创意曲了。音乐止住,门上的风铃声丁当透进来,房门口挂着的彩灯把雪照成微黄,寂寞的黑狗卧在炉火旁的沙发上不动。我一向害怕雪里行车和雪中严寒,可雪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听到了琉璃世界里的古尔德,繁星般的旋律在屋顶上树枝上的银光里四处开花。下次再听你的暮年的歌德堡好不好。今晚我们接着听英国组曲。 此时的他其实已经老了,CD封面上依旧是一张不笑的脸。这个古尔德跟那个古尔德隔雪相望。“古尔德牌”分句仍在,让足够的“空气”把句子支撑成立体;仍然喜欢“不倒翁”式的节奏,把小节的第一拍敲得很响,好象冲锋陷阵着要撞破节拍的藩篱,可是马上又戛然收紧脚步。他少时的刚勇亦在, 但多了些沉静和宽柔。《英国组曲》的技术难度比歌德堡低得多,连孩子都可以弹。不过谁能象他, 从巴赫一组组排得整整齐齐的十六分音符中捉出万种风情。萨拉班德,小步舞曲,库郎特。这些刻在琴童记忆里的名字此刻如冰晶般闪着诡谲的光芒,照着我们眼睛里的疑惑。在《马太受难》里低首悲吟的巴赫,在钢琴管风琴里亦典雅而克制的巴赫,也有这般飞扬高蹈的时刻吗? 没有人这样弹巴赫,除了古尔德。他是一个热爱严寒的人,不会害怕我们这边的深雪。想听古尔德的时候,我真的可以把别的都放下,准备好足够的寂寞等他。寒冷的尽头是寂寞,那寂寞伸到多远?那个沿着寂寞走向天堂的人,早已与人间烟火和解。在这圣诞将至的时刻,他的孤独亦是尘世里一段繁华。 (老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627935432869.jpg 200562794274733.jpg 20056279492209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第一次听到巴赫的作品是他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只觉得忽然进入了一个凝重、忧郁而又充满着怜爱的陌生世界。 谁又能想到,短短三年之后,钢琴家格伦·古尔德竟然不费气力地闯大了我的音乐世界,并且迅速地占据了核心地位!那是有一次听说友人手中有一盒巴赫的钢琴磁带,出于对巴赫的热爱,我自然是要借来听的。至于格伦·古尔德,我虽听说过,但当时并没有因为是他演奏的而高兴不已。这盒包括有意大利协奏曲(BWV971、托卡塔(BWV914)和帕蒂塔第4首(BWV828)的磁带正是编号为CBSMYK42527的CD的内容。我当时听后并没有什么感觉。那时我还沉浸在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悲壮之中,对古尔德的风格感觉不出什么"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但是出于对巴赫键盘乐的难得一遍和一点点直觉,我还是把它录了下来。两面一共才44分48秒,当时还觉得空白磁带剩了那么多挺可惜的。 直到有一天我在众多大师的圣殿中漫游得有些筋疲力竭,而且也似乎有些觉得大师们并未注意过我的存在与否,我不禁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这时我又听了古尔德的那盘磁带。我自觉不自觉地想在巴赫的音乐中寻找一种在壮美的宇宙中孤立存在的人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的极致,那是一种同自然发自肺腑的交流。此时自然把它最沉静的一面完全展现给了你,你也把你所了解的自己完全显露在了他面前。这在巴赫的小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最为显著。然而再听到古尔德的演奏时我就像头上挨了一棒子,完全地迷惑了。这哪里是巴赫呀,我只感觉有个人在我的身边不规则地转着圈,一边手舞足蹈还一边自言自语。他似乎若无其事地与你聊着什么,可当你试图去听时却又听不到了。他虽然表面上让你摸不着头脑,可总觉得他好像有个明确的目的。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从那以后,我几乎每天晚上睡前都要听几遍这盒磁带,不管白天心情如何,古尔德总能给我一些童话般的新奇之感。我的床对面是一扇大窗户,窗外是另一所宿舍楼,每个寝室的日光灯晚上都闪烁着球状的银光(我的眼晴近视),每两个银球之间是纯净的黑色,上面是深蓝的星空。面对着这神奇的景色,我进入不古尔德的世界:不知为什么,第4帕蒂塔序曲的几小节引子总能使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种清澈见底的感人力量我至今说不太清楚从何而来。在序曲接下来的部分,古尔德拉住我的手一同飞向了他的世界,此时的他,再也不像开始听的时候感觉到的那么若无其事地自已转着,而是一边走一边诚挚地向我介绍着旅途中的一切。这是怎样的世界呀!没有任何具体的东西,却没有丝毫空荡荡的感觉,只有黑色、蓝色和银色相互交织着,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美妙。忽然,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安慰力量,这种安慰不像听其他曲子时感到的是一种把伤口抚平的安慰,在这里我几乎忘记了考虑自己是否还有伤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换上了一颗晶莹纯净的心……接下来的阿利曼德舞曲中,古尔德停了下来,但不时随意地走上几步,像在跟我诉说着什么,却又不同于往日我所关心、困惑的一些问题,我竟然深受感动。第三段的库朗舞曲最令我激动,因为这时古尔德在给我开辟心境,指明道路,同时鼓励我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能够再与他相会。那种真挚朴素的情感,实在使我的眼泪又一次忍不住夺眶而出。古尔德是我真正的朋友,这是毫无疑问的。在短暂的情曲过后,萨拉班德舞曲向我展示了一个最为神奇的世界,我似乎来到了一口井中,水清澈得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与井的大小,只觉得一切都亮晶晶的。在这里,我的一切情感似乎都凝固了,连我前几段的感动都已不知不觉找不到踪影。我几乎变成了井的一部分,一切都无声无息了,没有欢笑,更没有痛苦。啊,一瞬即是永恒,这分明是澄明的境界呀! 我开始认真考虑我对西方音乐的看法,整个西方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人类探究人的本质的历史,科学就起源于人类对自身的不理解。西方音乐史(这里只讨论巴赫以后的)也是这样,贝多芬、舒曼、柏辽兹、瓦格纳、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马勒、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梅西昂、布莱兹乃至凯奇,他们风格虽然大相径庭,但在那神庙的废墟上却已经能隐约感到他们的灵魂在积蓄力量和酝酿机会,他们的出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都在对人性试图做出自己的时代解释。在中世纪人类对上帝的无限渴求背后已经预示着唯理的科学技术把本不那么严谨的世界撕成无数碎片。音乐也是如此,各位音乐大师们各自构成一环完整的锁链,不知不觉地又向音乐的源头靠拢,组成一个完满的圆,从而完成一个类似1+1=2的证明。而格伦·古尔德则很难归入这个圆中的任何部分,他在这个圆外独立地画着自己的圆,这个圆没有完成什么证明的命中注定的责任,却有着它独立的圆满性和不可抗拒的魅力。虽然古尔德一生主要演奏巴赫,但其意义却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演奏家的范畴,巴赫的音乐只不过是其实现自身的最有利工具。也许在古尔德看来,用这种最"基本"的钢琴演奏的赋格由是最贴近人本身的东西。在这里,整个的宇宙似乎已浓缩成了一口亮晶晶的井,而这口井中装的不也正是他那清澈的心吗?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中,也许只有莫扎特和古尔德一样,是在大圆外画着自己的圆,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在他们的音乐中都找不到一点对世俗的表达。但他们还有---点近乎完全相反的东西:莫扎特就像是-层永远剥不开的球,它虽能使你觉得里面晶莹剔透,却总与你有---段永远不变的距离,而你似乎也有一些不情愿把它的壳给剥开。而古尔德则能在瞬间使你完全沉浸于他的世界中。 澄明之境,这一我认为暗含于西方文化核心中的最高境界,在他们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在现今社会,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潜藏着分裂与崩溃的危险,我们与自然,与社会,甚至与我们自己的内心越来越疏离,在此时忽然听到格伦·古尔德银色的童话般的奇妙世界,怎能不使我们感动得流下热泪呢!说来似乎也可笑,我现在古尔德的演奏还只有那一盒磁带。但我觉得仅那三首作品已足以确立古尔德在我心中的地位了,而且我似乎也并不需要经常地听它,因为格伦·古尔德早已在我的心中扎了根。( 张卜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艺术中,越是朴素,简单的东西越是真且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9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古尔德的影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0 08:07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