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24|回复: 3

转贴:一个战胜而退的英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5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边的人说,现今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可以理解,在任何历史时期,人们都需要,而且的确都存在那么几个凤毛麟角的枭雄,代领不同时代的死士,为国家,为人类拼死杀场,成为各种肤色的人们的领袖。又或许,普通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精神上领袖,正因如此,许多虽败尤荣的人物事迹被后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也造就了不计其数的所谓悲情英雄。
       英雄的故事有太多的版本,有些已经被现代人用各种手段夸张甚至神话,妖魔化了。但无论这些英雄事迹如何衍生变异,其本质还是相通的:英雄肯定是果断,甚至绝情;大局为重,不拘小节。难怪,那些战胜而归的英雄为历史添墨加彩,激人进取;而那些战败的英雄赢得世人尊重,理解。本文所写的却是音乐史一个战胜而退的英雄,这类勇士不仅需要盖世的豪气,还必具备深邃的胆识和宽广的胸襟。这样的人百年难遇,是传奇中的传奇。

       传说万物之主决定要从地球带走一样他/她认为最珍贵的存在于人类的东西。最后被选择的是巴赫的旧约《平均律》和贝多芬的新约《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这两部巨著都终结于对宗教文化的完美境界向往和对压抑很久的精神的升华及最终解脱。宗教对西方文明发展很明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上述传说也不足为奇,只是更加印证了宗教从古典主义的启蒙一直到现今的喧嚣城市生活,一直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平均律》音乐线条处处都有宫廷宗教的线索,因此被世人称为《旧约》情有可原。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整部巨作从第1首一直到第27首罕有任何宗教或是神秘主义的影子。所以更多音乐学家认为这是一部英雄奋斗史,只不过从第28首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五首奏鸣曲,很多人认为老贝颇有东方式的归依佛教,大彻大悟,最终将所有希望完结于第32奏鸣曲的长篇颤音中,预示着到达了宇宙的尽头。用英文一个词汇cosmic music,更形象的描述了最后五首奏鸣曲的音乐走向。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大量的史料供学者研究,仔细查阅一下现今的有关贝多芬的中外名著,媒体信息,都将老贝‘刻化’成一个战无不胜的英雄式的人物,部分原因也可能是贝9交响曲闻名于世的原因。细心的人可能会质疑,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一个一往无前的猛狮突然变成一个虔诚的教徒?有人会说年龄的老化是原因之一。显然,这个答案太牵强了,贝多分最后五首晚期结构坚实,毫无病态之向。因此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贝多芬的内心最高的精神世界里根本没有和世人一较长短,唯我独尊的心态。特别是在中晚期(注意这里指的是作品成熟期,而不是生理周期),贝多芬很明显从光芒四射的豪杰形象渐渐收敛至一个包容万象的境界。纵向地顺着贝多芬的最有名的7首奏鸣曲乐思进行思考,就不难看出贝多芬的的英雄情节并不如人人所赞颂得那么激烈,特别是在第27奏鸣曲这个转折点,贝多芬陡然从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转变成一个出世的圣人,其宽广的胸怀更让世人可敬可佩。

      《悲怆》(第八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在交响性和英雄性上都为贝氏音乐开拓了新的道路。其实早在第七奏鸣曲就显示出老贝在钢琴交向性上‘配器’的功力了。这首悲怆的引子和创作背景(可能是在贝多芬开始失聪)成就了这首不朽的名作。引子过后,左手的定音鼓有模仿战场啸杀的惨酷画面。这时的贝多芬是最具攻击性甚至侵略性的。随后的《月光》之所以被广为流传,很可能是后人冠之的过于浪漫化的名字。整首奏鸣曲除了第一乐章是在很朦胧的背景下唱出的漂亮的女高音,其余两个乐章虽然有幻想色彩,但音乐形式还是相当紧张和扣人心弦,节奏也很快。第三乐章炫技的回弦曲听来毫无月光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斗志的勇士驰骋杀场的英姿。这两部作品如同刚出了销的利剑,很有锋芒毕露,谁与争锋的架式。紧接着,就有一部相当重要的《田园》奏鸣曲。这部作品戏剧冲突不如其它6首奏鸣曲那么明显,旋律也似乎不够‘流行’,但是为最终贝多分最终归隐出世做了一个很好的伏笔。整个作品弥漫着雨后泥土的清新气味,一个与世无争的寂寞高手在清淡的幻想色彩中若隐若现。《田园》的意旨很可能是贝多芬征战音乐皇座时偶尔显露的疲态,更确切的说是淡于名利心态展望。很可惜,这首有名的奏鸣曲的光芒经常被随后的巨作《黎明》和《热情》所掩盖。细想一下,《黎明》和《热情》成为贝氏最热门的奏鸣曲很重要的原因是其音响的宏量,予盾和冲突的激烈。而且两曲的标题‘诱使’其成为众多爱好者的保留流行曲。非专业的人总是容易被后人冠以的名字标题所误导。《黎明》第二乐章所谓的‘旭日东升,揭破黑暗’的那一句,背后暗喻着深沉哲学智慧,就算是那些贝多芬专家也很少能恰当地诠释通透,因为这首奏鸣曲包含睿智的哲学范畴经常不经意地被其与生俱来的夸张的浪漫色彩掩没曲解。

       继这两首名作之后,那首不朽的《告别》奏鸣曲是贝氏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总结。该作品曲架三个段落:“告别、睽离、归来”将世俗的约束礼教做了一个彻底的了断,从某种层面来说,就首奏鸣曲是中晚期真正的转折点。高超炫技的第三乐章《归来》可能也预示他将在晚期的所有奏鸣曲中的一些零星片断重温一下浪漫的元素。《告别》最重要的音乐意义在于它代表了贝多芬英雄主义情结的终结。一首作品,无论被定性为哪种风格,都可能会留下其它时期作品元素的痕迹。比如浪漫主义的作品,通常会有印象派时期的影子。但这首奏鸣曲全部精力基本都汇集于浪漫派的音乐语汇,最后的《归来》将奏鸣曲推至浪漫的顶峰。至此,贝多芬结束了“外向”型的作品,逐渐将音乐表达中心移向了深遂的哲学和宗教领域。
在最著名的五首晚期奏鸣曲(Op.101- Op.111)之前,有一首短小精悍,相当精致典雅的27奏鸣曲Op 90。第二十七奏鸣曲的地位丝毫不会被其短小的篇幅影响。从第一个相当男性的合旋开始一直到整个呈示部的发展,都不同于先前或之后的奏鸣曲。这是一个雄性有力的呈示部,而又绝不是一部英雄诗。发展部也相当精简,高潮一逝而过,作曲手法相当内敛。第二乐章更是精彩,像是一个突然大彻大悟的救世主诉说自己精彩一生,和对尘世永别的安静心绪。这是贝多芬起程向哲学彼岸进发前最后的内心独白。

从此,这个战胜而归的英雄拋下了自己留下的所有传奇,带着一种新奇,安详的心境开始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并最终用一长串颤音,结束了这部音乐史上伟大巨著《新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不过能不能把字调大一点,看着有点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精彩,许多观点非常新颖,的确长了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7 22:38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