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31|回复: 1

【转贴】啊,仙乐,仙乐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晚要回办公室写点东西。没完没了的公文案牍,不胜其烦,我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不再执笔,不敲键盘了。老写公文的人,心境容易老化和麻木,于艺术与思想是渐远了。


写完该写的文字后,有点累了,也不想马上回家,我拿着两张CD上了制作室,把门关上,把机子打开。


没有上制作室已经一个多月了,我现在的工作已经脱离了制作,那些按扭上五彩的小指示灯已经生疏了我。有一点还算兴幸,我的工作环境多少还容许一点音乐的存在。就在这一个月,单位把制作设备按照国际水平作了大的更新,数码调音台是从美国专门订购的,价值能买一幢豪华别墅,其他的每一件也是数以万乃至十万计。自从二十年前,在电台听了一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之后,对西方古典音乐和音响就爱上了,然而家里搁着的那套音响还是十二年前买的,到现在还没有冲动去换,只等它自终天年。因为在中国的家庭中,要大大方方听西方古典乐是困难的,很少有这样的家庭,人家觉得那些洋人玩儿拉起来象哭丧似的,也象我听“梨园国粹”总觉得快窒息一样。从前读法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自画像》,萨特说他每天都听三小时的音乐,他认为歌剧院不是听音乐的地方,只有留声机和家里的火炉边才是,我读到此段只有苦笑了。老人家已经有VCD,能听能看,我又老不在家,她是可以随时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我下了决心不换音响。


今晚很静。我带了一张莫扎特的《第二十、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是柯曾(Cliffotd Curzon)钢琴独奏、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指挥英国室内乐乐团演奏,DECCA,1970年录音的唱片,公认的名盘,发烧制作。“第二十钢协”的意境不合眼下的我,我想听第二十七。


    此曲为莫扎特晚年杰构。创作年份是1791年1月5日,首演是同年的3月4日,地点是宫廷厨师伊格纳茨•约恩的家,原因是那天为演奏家约瑟夫•贝尔举行音乐会,当时此曲由莫扎特主奏钢琴。这是他传世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了。


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很典型的古典主义风范,是莫扎特突出的温文尔雅、愉悦洒脱的风格。第二乐章,小广板,降E大调,三段体。深情宽广,宁静中含有深深的心灵震憾力量,象有某种莹绕的思绪不吐不快,咏唱风格明显。第三乐章,快板,降B大调,缺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回复温文尔雅的姿态,但意境悠长优远。
此部作品,原来也是听过许多次。但是,从没有今晚的愉悦陶醉,原因一个是心境吧,不过我想,主要还音响设备带来高保真效果所致。柯曾的钢琴,音色清澈而醇厚,把清澈和醇厚结合起来原是难事,在一般的音响中听,只能听到一种鳏寡沉郁,与乐队的层次空间感不能出来,绝没有琴声清澈带来的愉悦,在这套“顶级音响”(用一个滥用的发烧界词汇)中听,仙凡立别!乐队的音声更是一流了,流畅优雅,丰满光洁,神采璨然,极富质感。我很喜欢DECCA公司灌录的古典派和巴洛克时期音乐,他们处理弦乐的效果非常柔美甜润。我收藏的如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等,都是极品级的制作。录制莫扎特录得好的公司当然不止一家,如PHILIPS、DG、EMI、SONY等均有名盘精片传世,我是比较喜欢PHILIPS和DECCA的莫扎特,唱片制作出来的音色效果很有古典味。


这张唱片是我在94年时候购买的,当时的经济能力比现在更有限,但手里拿着的,久负盛名,还是一咬牙,买了。我有一个近乎执拗的观点:听古典不听正版,根本不算听古典,这一次又验证了。关于这部作品,一些华人界的乐评说带有“仙气”,说莫扎特在此把创作带入了臻化境的地步。但家里那堆不争气的铁器,从没有让我有太深刻的感受(不过,说不准还是心境作怪)。而今晚,通过高级专业的音响设备,我不得不说,我发现了一个于我是“新”的莫扎特:的确,《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是仙风飘逸之作,平和明净,充满淡淡却弥漫全曲的喜悦。这种平和而深情的心境使人难于想象他晚年的经济拮据,与他的《第二十钢协》那种灰暗色调不一样。有人说,莫扎特从第十九钢琴协奏曲开始,他最后几部钢协,每一部都是一种艺术境界,都是一种人生描绘,说是一种人生,斯言似乎是中国乐迷的说法,但每部都堪称杰作则是事实。


我情不自禁,再听了一遍。第二乐章最打动我,弦乐开头有深秋之感,流水高天、落叶繁星,又如在星河中与友人漫步,带有童话般的仿佛飘渺。我情不自禁把灯关掉,周围很静,那种安宁使调音台和音箱这些东西好象都有了呼吸——睡着甜梦的孩子的呼吸。脑子里跳出一首歌德的名诗《漫游者的夜歌》:

一切的山顶
沉静,
一切的树梢
全不见
些儿风影;
小鸟儿们在林中无声。
少倾,你快
快也安宁。   (这是郭沫若的译文)

我又想到《诗篇》那极著名的第二十三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感动得快流泪了。我抚摸着唱片的封面,庆幸自己的感情还没有被每天的例行公事弄得麻木。我还有一个“世界”,在夜深人静向自己敞开的,这个世界有的是杰出人物的杰出之作,它使我的心灵得以滋润,使我还有点而“书生气”和文人的“酸腐”,一句话,我还有不属于这个功利而物化世界的另一个空间!


“少倾,你快/快也安宁”,安宁对我多么重要,但是我是在牺牲安宁的年龄,我知道不能太多奢望,象今晚那样,在我最困乏的时候,有这么一晚,已经够了,蛮不错了。我比那些公门老八古们要幸运了,尽管别人看我也许亦是老八古一个。


我近年很喜欢听交响曲及协奏曲中的慢板,如莫扎特的《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都很有味道。还有就是室内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那些单纯与安宁是我渴望的。慢板或广板,于咏唱与情绪的细腻铺陈,是极重要的。不少乐曲,并不缺乏辉煌的快板,而恰是慢板或广板写得不怎么样。


乐曲进入第三乐章了。莫扎特并没有凝造仙界气氛,显然,这一乐章的情绪回到了现实,只是他的心灵更显宽敞随和就是了。啊,伟大的莫扎特,不可比拟的莫扎特啊!

我忽然想抽烟,但没有烟,我不会抽烟,有时在办公偶尔接过同事递过一的一支,现在有谁递烟?我不希望这层楼现在有人,那怕是远远的角落也不能有。生活的担子于我是重的,工作有时是乐趣,当发现一个闪亮的题材时,那种兴奋和灵感勃发不能控制,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我已不是“第一线”的小兵,这种际遇自然越来越少,生活的枯燥也就一天天的加增。会不会总有一天,我会变成《寒夜》中的男主角?


生活有一种惯性,如莫扎特,他长期处于贫困与生活的不稳定中,靠宫廷和贵族的乐队来养活家人,象他际遇的人,在当年的欧洲并不是可耻的,社会是接纳的。莫扎特能够接受这种命运,他习惯也就没有什么。这是文化与价值机制的不同,莫扎特虽然生活贫苦,但社会地位并不很低,名望颇高,尽管他死时连墓地都没有,这是个悲剧人物。在中国却很少这种名士,因为中国没有以艺术而养生的伟大“专家”,文人与官僚是一体的。

《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的“仙气”让我想起中国诗文中的仙气。其实说到洒脱出尘的仙风道骨,中国艺术是有发言权的,中国古代艺术中有广泛的因生命内在精神的自由自主而流露出来的风骨与心境。这方面的诗文很多。如姜夔(白石),他的一首《庆宫春》意境与莫扎特此曲音乐就有暗合处: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袜。如今安在,惟有栏杆,伴人一霎。”

除了熟悉的白石词外,从前看过周作人、梁实秋的文集,此刻居然那些铅印的字粒象着了魔似的在眼前晃动,“乌篷船”“雅舍文集”之类,但我知道这只是我的心魔在动而已。

随着音乐声停止,忽然明白,象姜白石那样的“仙骨”多少有点做作,即中国文人的那种仙气灵气多少些不纯粹,不是真的天然般的“纯”,在人文世界里,这种纯为有孩子才能,耶稣说要象孩子那样才能进天国,斯言极为深刻。白石词刻意求工本为明显,只是他写得还老到,造诣高,火候够而已,然而怎样的纯青也是老年式的,与莫扎特的音乐简直无法相融。莫扎特不去刻意再现生活的深层意义,他的音乐没有哲思与建构体系的伟大欲望,没有把世间的情怀变成“形而上”的东西,把个人的强为普世化,此点不比贝多芬。他的音乐纯得象孩子,象中国里的《诗经》。我以为中国诗最高的境界是《诗经》,至今无能超过;莫扎特于音乐,也是无人能过。


啊,不过,也是的,世界不就只有一个莫扎特,中国不就一本《诗经》吗?我有缘亲灸大师杰构,在制作室里醉了两小时,而已经很满足了,明天我还得做回我的小笔吏,又焉敢奢求哉!


二00二年一月六日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瓦格纳和布鲁克纳吗?莫扎特也行——没有鱼,虾也行!我也比较喜欢莫扎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8 20:28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