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波里尼的这个新录音第一次入耳的时候,就象是一个陌生人进入了一个新房间而面对所有映入眼帘的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时的不知所措和茫然。首先,波里尼对于各个变奏曲间的间隔处理。贝多芬的原作对于这个间隔处理并没有过多的提示,然而各个变奏曲间的间隔设置将决定各个变奏曲之间的联系。上面所说的两次变奏出现的第16变奏事实上与17变奏是一个配套的曲子。如果在其间的间隔设置不合适的话无疑会影响到两个曲子的关联性。我觉得波里尼在这个间隔处理上不同于布兰德尔的演奏。第32变奏的赋格部分的处理,我印象中的波里尼(这样说也是听了他的贝多芬奏鸣曲而形成的一种波里尼处理习惯)应该将赋格的二次主题更加明确地弹奏出来,然而感觉到他在这里的处理相当暧昧。我想这大概也是出于对全曲整体的考虑所作的一种策略性方法。第33变奏前的间隔也是明显的长于他人,说实话32变奏结束等待33变奏开始的这段时间,简直有一些窒息的感觉——紧张。就是这个第33变奏像是一个经过结构重新排列的小步舞曲,依然优美无比。 或许我们时代的演奏家们都过多的追究所谓自身的个性而忽略了作曲家刻意在作品中的内涵了。通过对于作品的刻意理解,力求全面展现曲子的原来面貌这才是音乐家们应该司职的。听了许多[迪亚贝里]的版本,好像自己已经忘记对于原作到底有些什么内涵的考虑了。波里尼的这个录音说实话提醒了我,回顾一下波里尼的贝多芬观念。断断续续,议论纷纷之中波里尼已经有了包括贝多芬中后期奏鸣曲和两次全套协奏曲的录音(其中华尔斯坦两次)。听了这些录音感觉波里尼想要向人们展示的是历史一以上的贝多芬、希望以一个谦恭第三者的姿态将本色贝多芬转达给我们。在我们和贝多芬之间有的是表示暧昧的乐谱和冷静的波里尼,我不敢说我们听到的就是100%贝多芬的原意,然而我想这样的演绎已经不会离开目的地有多远了。 另一方面,从感官上说:曲子间隔处理有些不同寻常所造成的异样感还是健在。我也对某些变奏段落的速度和力度分配表示难以理解。这样的理解当然来自于波里尼其他贝多芬钢琴作品录音的听感积累。即便如此,我不认为尢迪娜(MARIA YUDINA,1899-1970,前苏联钢琴演奏家)那用钢铁般触键所造成的浪漫粗犷是贝多芬在这个作品中所隐喻的;我也不觉得布兰德尔演奏中的维也纳气味能够显示多少[迪亚贝里]所拥有的宽阔无际的恒宇;虽然那些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产生物,某种条件下确实也是一个他方天地……。 记得,1960年的肖邦大赛上,身任大赛评委一员的鲁宾斯坦对着数十人的评委们这样说道:“你们中没有一个人在弹奏技巧上可以和波里尼相比……”。确实,波里尼当年就是以完美的演技而名震整个世界的。近年来有人认为波里尼的演奏技术在退化,听了这个录音我觉得丝毫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人说他的肖邦不像肖邦,这话不错。原因是肖邦的钢琴音乐只是作为钢琴的音乐,不像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与其说是钢琴音乐倒不如说是用钢琴来制造出大乐队的交响效果。此时的钢琴就是某种其他的乐器、某种乐器的组合甚至一个乐队。我想波里尼的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演奏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至于他的肖邦,或许在这个意义上就不那么肖邦了。…… 巧的很,近日同时在听波里尼在20余年前留下的贝多芬最后5部钢琴奏鸣曲的录音。就像贝多芬这套系列作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