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38|回复: 3

流逸于瞬息间的异色情感——波里尼的[迪亚贝里变奏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晚期的创作风格,比较其中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反映在钢琴独奏作品上又是极其醒目的。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连贯地观测一下可以清晰地显现这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到了后期最明显的就是他在奏鸣曲中大规模引进变奏和赋格的手法,对某个动机进行复杂的变奏,也对某个变奏进行赋格处理;最终的效果就是一个气象万千的宏伟,一如用一个古往今来就是典雅的奏鸣曲方式制造出一个不亚于交响乐队的交响效果来。[迪亚贝里变奏曲]也是贝多芬完成的最后几部作品之一。无论是从乐器独奏还是变奏曲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承者的伟大作品。同巴赫留下的[歌德堡变奏曲]构成变奏曲的两个范本。当然,需要指明的是,[迪亚贝里][歌德堡]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针对某个主题旋律的变奏而后者则是基于低音声部及其和声部分的变奏。前面说过贝多芬在后期的奏鸣曲中频繁使用变奏,然而奏鸣曲中的变奏广义上看,早在海顿、莫扎特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然而,这种变奏是一个主题线性变奏,其中并没有复杂的赋格技法的重复加工(如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284的第三乐章)。然而贝多芬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奏鸣曲中的变奏同时与赋格的方法予以操作。我觉得这可以用双重结构一词来表示比较合适(这个双重结构并非雅各布森在符号学上的那个DOUBLE STRUCTURE)。情况到了[迪亚贝里]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个平庸的圆舞曲主题被贝多芬所用的各种变奏和赋格手法(有的时候是并用)编制成了一个宏伟而结构紧凑的建筑了。另外,贝多芬的变奏曲不同于古典派的变奏曲的最大特点就是结构上。古典派的各个变奏段落相对的比较独立,而贝多芬的变奏更加强调各个变奏曲段落的联系性。往往一个变奏的动机成为了下一个变奏的主题,这也是贝多芬这不变奏曲趋于庞大的原因之一。……贝多芬的这个划时代的变奏曲巨作对于后来的变奏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勃拉姆斯的那个著名的[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G.F.Handel op.24]中就能够听到二次变奏(一次变奏的因素成为另一个变奏的主题的方法)同时进行的格式。而这样的方法就是在贝多芬的[迪亚贝里]中出现过。如果说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的话,倒过来说没有了这部作品舒曼、勃拉姆斯乃至勋伯格为止的变奏曲走向就不得而知是怎样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波里尼的这个新录音第一次入耳的时候,就象是一个陌生人进入了一个新房间而面对所有映入眼帘的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时的不知所措和茫然。首先,波里尼对于各个变奏曲间的间隔处理。贝多芬的原作对于这个间隔处理并没有过多的提示,然而各个变奏曲间的间隔设置将决定各个变奏曲之间的联系。上面所说的两次变奏出现的第16变奏事实上与17变奏是一个配套的曲子。如果在其间的间隔设置不合适的话无疑会影响到两个曲子的关联性。我觉得波里尼在这个间隔处理上不同于布兰德尔的演奏。第32变奏的赋格部分的处理,我印象中的波里尼(这样说也是听了他的贝多芬奏鸣曲而形成的一种波里尼处理习惯)应该将赋格的二次主题更加明确地弹奏出来,然而感觉到他在这里的处理相当暧昧。我想这大概也是出于对全曲整体的考虑所作的一种策略性方法。第33变奏前的间隔也是明显的长于他人,说实话32变奏结束等待33变奏开始的这段时间,简直有一些窒息的感觉——紧张。就是这个第33变奏像是一个经过结构重新排列的小步舞曲,依然优美无比。

或许我们时代的演奏家们都过多的追究所谓自身的个性而忽略了作曲家刻意在作品中的内涵了。通过对于作品的刻意理解,力求全面展现曲子的原来面貌这才是音乐家们应该司职的。听了许多[迪亚贝里]的版本,好像自己已经忘记对于原作到底有些什么内涵的考虑了。波里尼的这个录音说实话提醒了我,回顾一下波里尼的贝多芬观念。断断续续,议论纷纷之中波里尼已经有了包括贝多芬中后期奏鸣曲和两次全套协奏曲的录音(其中华尔斯坦两次)。听了这些录音感觉波里尼想要向人们展示的是历史一以上的贝多芬、希望以一个谦恭第三者的姿态将本色贝多芬转达给我们。在我们和贝多芬之间有的是表示暧昧的乐谱和冷静的波里尼,我不敢说我们听到的就是100%贝多芬的原意,然而我想这样的演绎已经不会离开目的地有多远了。

另一方面,从感官上说:曲子间隔处理有些不同寻常所造成的异样感还是健在。我也对某些变奏段落的速度和力度分配表示难以理解。这样的理解当然来自于波里尼其他贝多芬钢琴作品录音的听感积累。即便如此,我不认为尢迪娜(MARIA YUDINA1899-1970,前苏联钢琴演奏家)那用钢铁般触键所造成的浪漫粗犷是贝多芬在这个作品中所隐喻的;我也不觉得布兰德尔演奏中的维也纳气味能够显示多少[迪亚贝里]所拥有的宽阔无际的恒宇;虽然那些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产生物,某种条件下确实也是一个他方天地……

记得,1960年的肖邦大赛上,身任大赛评委一员的鲁宾斯坦对着数十人的评委们这样说道:你们中没有一个人在弹奏技巧上可以和波里尼相比……”。确实,波里尼当年就是以完美的演技而名震整个世界的。近年来有人认为波里尼的演奏技术在退化,听了这个录音我觉得丝毫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人说他的肖邦不像肖邦,这话不错。原因是肖邦的钢琴音乐只是作为钢琴的音乐,不像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与其说是钢琴音乐倒不如说是用钢琴来制造出大乐队的交响效果。此时的钢琴就是某种其他的乐器、某种乐器的组合甚至一个乐队。我想波里尼的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演奏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至于他的肖邦,或许在这个意义上就不那么肖邦了。……

巧的很,近日同时在听波里尼在20余年前留下的贝多芬最后5部钢琴奏鸣曲的录音。就像贝多芬这套系列作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迪亚贝里变奏曲有其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我手上有几个版本,最喜欢最经常听的是波里尼的这个版本。波里尼对节奏的掌握是无可挑剔的,时间间隔把握的很到位。听完主题后忍不住就听下去,直到33个变奏全部结束,明确的情绪指向性,清晰的结构流动感,使这个版本更贴近人心。
 29、30、31三个慢板变奏可以感受到最唯美的夜曲篇章,丝毫不输于肖邦笔下的夜曲,第32变奏的赋格部分的处理很到位,足以让人联想31号奏鸣曲咏叹调之后的赋格,32变奏结束等待33变奏开始的这段时间,确实让人紧张,这段音乐太美了,怕他消逝,但是又急于想听下面是什么,33变奏富有比32奏鸣曲的结尾更强的趣味性,作为全曲的结束之笔,这是波里尼的画龙点睛之笔,其中丰富的内涵不用说了,由一个简单的主题到这样一个感慨万千的结束,令人不得不佩服贝多芬的天才!

    难怪有人说,在变奏曲的王国里,能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只有巴赫和贝多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俩位了,俺学习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