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14|回复: 2

[分享]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富尼埃演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7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沃夏克在1895年创作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使它跻身于世界最伟大的协奏曲行列,德沃夏克的贡献是让歌唱性的乐器大提琴像小提琴或钢琴一样灵活多变,在一部大规模的交响乐作品中始终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当勃拉姆斯弹奏钢琴,和大提琴家罗伯特.豪斯曼一起演奏《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他感叹道:“要是我知道可以写作像这样一部的大提琴协奏曲,我自己也会写一首。”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由一个相当扩展的奏鸣曲形式写就的,它勇武激昂又具有史诗气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么一部雄伟的交响曲是由一把大提琴独奏复述出来的。德沃夏克在写作此曲的时候,应该想到了宽阔的钢琴和嘹亮的小提琴,但是他没有运用这交响乐器之中的“王”和“皇后”,而是想到了大提琴,想到了一条如何通往故乡波西米亚的道路,想到了一些在身边缓慢流淌的东西,——像他自身的躯体,带着弦琴的神——向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天地。德沃夏克找到了大提琴,担当起他全部的孤独和永久性的歌唱,就像巴赫找到了教堂管风琴,莫扎特找到了单簧管。初次听协奏曲,它的开头一个乐章很像是《自新大陆》的翻版,其实德沃夏克把《自新大陆》乐观的结束拿来作为协奏曲的开端。德沃夏克是太喜爱《自新大陆》了,他的喜爱是来自于故乡波西米亚的黑土地和带亚麻味的阳光。虽然继续留在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院长能享受年薪1.5万美元的待遇,德沃夏克仍心怡故乡,1895年5月完成《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他已经重新踏上了欧洲大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Pierre Fournier
皮埃尔.富尼埃
1906-1986
  法国大提琴家。1906年6月23日出生于巴黎一个法国将军的家庭。童年时代由母亲教他学习钢琴。9岁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无法使用钢琴踏板,因而转向大提琴。不久获准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巴泽莱尔(Paul Bazelaire)的学生,随后又随赫金(Anton Hekking)学习。192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25年在巴黎成功地与爱德华.科洛纳乐团(Edouard Colonne Orchestra)合作演出,由此名声鹊起,开始在欧洲各城市演出。
  富尼埃与许多同时代的优秀艺术家有过合作,包括科尔托、蒂博(Thibaud)、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和库贝利克(Kubelik)等。他与演奏家施纳贝尔、谢霖、和普利姆罗斯等合作,录制了几乎所有勃拉姆斯和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不幸的是在 BBC 录制的这些录音,因存贮不善而未能清清晰地保存下来。1928-1929年曾与钢琴家贝缪特、小提琴家布伊泳组成三重奏,曾博得佳誉。还曾与施纳贝尔、西盖蒂(Szigeti)和普利姆罗斯组成钢琴四重奏。
  1937-1939年,他在法国的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授课;1941-1949年,又在巴黎音乐学院讲授大提琴。1948年他首次访问美国演出,受到纽约和波士顿的热烈赞扬。频繁的演出使他不得不辞去学院的职务。1956年移居瑞士,但仍保留法国国籍。1964年获得法国骑士勋章。
  他不但演奏古典曲目,同样喜爱当代音乐,许多当代作曲家为他写了作品,包括马丁努、马蒂农(Martinon)和普朗克等。
  富尼埃逝世于1986年1月8日。1988年,皇家北方音乐学院设立了一个国际大提琴节,以纪念这位音乐家。
  富尼埃有着敏锐的艺术感觉,演奏明亮、流畅、细腻而富抒情性,因而被称为“大提琴贵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7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2 00:3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