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72|回复: 2

[分享]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杜普蕾演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E小调,op.85)完成于1919年,同年10月26日由沙尔蒙德主奏大提琴与作曲家本人担任乐队指挥的首演似乎并不太成功,反应冷淡。但后来经作曲家的好友,女大提琴家比亚特丽丝.哈里逊大力宣传并不断演出,才逐渐赢得人们的赞赏。而真正使人们承认其不朽价值的,则是经西班牙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的杰出演奏,才终于使这部作品名扬四海,并确立其可与舒曼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相媲美的经典地位(在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之前,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不多,还属于冷门体裁。在古典主义时代,除了海顿写过几部外,莫扎特与贝多芬都不曾作过大提琴协奏曲;尔后的浪漫主义时期,大作曲家中也只有舒曼及德沃夏克写出了堪称典范的两部。而德沃夏克的那部,也许正是激发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的原动力与范本)。埃尔加的这部协奏曲既是20世纪第一部成功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种体裁的开山之作。但它又是埃尔加的压卷之作,因为完成这部作品后的次年,作曲家的爱妻艾丽丝去世,丧偶之痛使作曲家不再有心思作曲。埃尔加写作这部协奏曲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而战争给他留下的阴影则依然挥之不去;加之年老多病,事业不顺(进入20世纪后,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得不到好评),经济困窘,以及老朋友的相继去世,都使他内心感到凄凉孤寂。在创作该曲时,埃尔加的创造活力虽没有完全丧失,但毕竟年事已高,灵感的激发已属回光返照。因而这首协奏曲在总体上,充满迟暮的苍凉气息和怀旧的伤感,而这也恰恰成就了它特有的深沉之美。这部协奏曲不是常规三个乐章的格局,而是由四个连续演奏的乐章组成。全曲的整体布局具有回旋特性。最初,作为引子的大提琴独奏宣叙性主题以各种姿态贯穿于各乐章,恰如回旋曲式中一再出现的叠部。这种处理手法也使全曲带有幻想曲的性格,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抒情乐思以及非常个人化的带有自传性怀旧的音乐构思十分贴切。第一乐章由慢板的独奏引子开始,随后进入中板,曲式不是常规的奏鸣曲式,而只是一个简单的三部曲式。主要主题以一个略带忧郁表情的音调动机连续往下作六度模进铺陈而成,仿佛将心中块垒沉入深渊,那种深切的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乐章中间部分的旋律甜美流动,如爱的倾吐,也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第二乐章为较快的快板,具有谐谑曲的体裁特性。乐章仍以宣叙性的序奏主题开始,作为与第一乐章的衔接,随后进入正题。音乐轻盈如风,大提琴快速飞翔的技巧十分引人人胜。第三乐章为慢板,是一首深刻动人的悲歌。著名的埃尔加研究专家M.肯尼迪称它为“一首埋藏在深处的使人落泪的哀歌”。大提琴上的悠长旋律连绵不绝,肃穆端庄,表情深邃。终乐章系快板,本身也是一个回旋曲。主要主题颇具生气,但在快速跃动的韵律中仍潜藏着一种{周怅之情。在乐章后部,音乐经过充分展开后引出一段缓板,终于将那种隐匿的伤感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慨,非常感人。在这个乐章中,前面各乐章的素材纷纷重现,如回眸人生,往事历历。全曲最后在急板中戛然而止,如快刀斩乱麻将一切了断,给人留下无穷的思绪和回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杜普蕾 ,英国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生于1945年一月,牛津一个中产阶级音乐之家:她母亲是个不错的钢琴家也是个天才教师。这个法国姓来自她父亲那边源于Channel岛的祖籍。就在她要过五岁生日前,初露音乐才华的她在收音机上听到大提琴的琴声,坚决要求拉这个。 杜普蕾就学于Herbert Walenn的伦敦提琴学校,十岁时从师于William Pleeth. William Pleeth曾经在里斯本在Julius Kengel手下学琴。Pleeth的拉琴风格也是激情豪迈的。后来杜普蕾相继跟随瑞士的Casals,巴黎的Tortelier,和莫斯科的 Rostropovich继续学业. 1956年获得Suggia奖,当时的评委会里包括Barbirolli。此奖是为了纪念1950年去世的葡萄牙大提琴手Suggia所设。 1959 年杜普蕾第一次公开表演她的埃尔加(Elgar)协奏曲;1960年赢得皇后奖杯(Queen’s Prize);1961年在伦敦第一场演奏会成功完成,当时她的大提琴是一把1672年的Stradivarius. 一年后她先后演奏了几场重要的埃尔加,其中包括第一场后来成为历年传统的BBC音乐会。那一年开始George Malcolm 成了她的奏鸣曲表演伙伴,而且二人开始联手为EMI录音。1964年她和Stephen Kovacevich成为协奏曲伙伴。并首场演出了Priaulx Rainier的协奏曲。同年一位不知名的崇拜者送给她一把1712年的Stradivarius, ‘Davydov’, 此琴成为她今后的演出器材。到1965年她的声誉已经渐渐升高,1965年当她录制了她那场著名的埃尔加协奏曲之后,成为了有目共睹的一颗灿烂明星。同年她首次在美国演出。 1967年她与Barenboim结婚。年底与小提琴手Pinchas Zukerman的会面促使后来三人组成了一个演出团。并录制了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此时,全世界几乎都拜倒在杜普蕾群下:她与Vladimir Ashkenazy, Itzhak Perlman, Zubin Mehta等年轻且充满魅力的音乐家成为了朋友。她本人也成为举世瞩目的最有名的演奏家之一。但是,从1971年七月开始,她开始受到一种奇怪病魔的骚扰,手指开始会偶尔失去知觉。她的演出开始受到影响。后来她的病被诊断为综合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经历了一系列的病痛反复发作之后,她于1973年退出乐坛。她试图教授音乐,但是最终因为病症加重,于1987年十月病逝于伦敦家中。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暂,才活了42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8 9:46:1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影像资料珍贵异常,可让我们一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大提琴家演奏的最为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的风姿。

虽然现在还未有杜普蕾与巴比罗利合作的影像资料(他们至少有两个录音,另一为现场版)面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2 11:37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