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35|回复: 1

[分享]卡巴列夫斯基《G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内尔索娃演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大协,G小调,OP49,作于1948-49年,三个乐章。 1.快板,G小调,简单的奏鸣曲式。在拨弦的衬托下,大提琴奏出较轻松的第一主题,随之管乐部加入。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后,弦乐和长笛以半音阶登场。展开部小提琴对第一主题进行了变化,大提琴引出了一段民歌似的旋律。发展部结尾速度加快,引出G小调第二主题开始的再现部。 2.富于感情的最慢板,B大调,三段体。管乐部只有低音大管和圆号参与。主奏主体来自《俄罗斯民歌集》里的一首悲歌《为什么答应把我嫁出去》。中段是低音大管和圆号的二重奏,采用白俄罗斯民歌《鹌鹑》,接着是大提琴的华彩。 3.小快板,G小调,回旋奏鸣曲式。引子过后,大提琴展现舞曲似的第一主题,高潮后引出G大调第二主题。之后第一主题再次出现,并更加华丽。接着进入没有第二主题的再现部,第一主题过后有华彩,最后的结束部先是急板,到最后4小节却变成了如歌的行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1987年),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 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9—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如歌剧《塔拉斯一家》(1950)、《青年三部曲》(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9)、《第三钢琴协奏曲》(1952)等。他也擅于创作戏剧性、悲剧性的作品,如第三交响曲《纪念列宁的追思曲》(1933)、《第四交响曲》(1956),献给卫国战争牺牲者的清唱剧《追思曲》(1962)等。他根据罗曼.罗兰小说为题材写作的歌剧《哥拉.布勒尼翁》(1938)也很有名,1968年重新修改,1972年获列宁奖金。
70年代初主持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辞去音乐学院教授职务,致力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编有著名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学大纲》。大纲以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为主导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2 09:1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