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要想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无外乎是去聆听音乐、熟悉音乐和了解音乐,但是古典音乐历经了几百年的沉淀,孕育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有一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一下:一、从古典音乐的不同时期切入:众所周知古典音乐可大致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前中后三个时期及二十世纪的现代时期,那我们就可以顺着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来进行选择,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全面地了解古典音乐;二、从古典音乐的不同音乐形式切入:古典音乐的作品类型大致有交响曲、交响诗(标题音乐)、奏鸣曲、协奏曲、组曲等形式,我们可以选择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音乐形式、题材来进行欣赏;三、从古典音乐不同的演奏乐器来切入:当然我指的是巴洛克时期之后的乐器,不包括古钢琴等一类的古乐器,因为我们对古典音乐也许是陌生的,但对于乐器却是熟悉的,认识每一件乐器应该是作为小学的音乐必修课的吧。虽然我们不会演奏每一种乐器,但对于每一种乐器的外观、音色都会有我们自己最本能的一种感受,去寻找专为这几件乐器所创作的曲目,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三条途径没有必要刻意地一路走到底,是相互交织存在着的。以上是我在聆听、熟悉和了解了古典音乐五年之后的一些自己的体会。 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从第一条途径开始的,拿着《古典音乐家排行榜》一书,开始对每个时期的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的了解,依照着书中对于每一位音乐家的主要作品的推荐进行唱片的购买,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漫长和“有些痛苦”的开始过程,买碟、听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大概过了一年才稍有些起色。直至五年之后的今天,自诩在古典音乐的欣赏上算是入门了。 当然今天我并不是要谈谈自己的“听乐史”,而是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去年在欣赏的方式上有了些改变,感觉还不错,就像先前我所提到的三条途径并非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交织的一样,“大提琴”作品成了我去年的主要的欣赏对象--- 大概是“只有当你失去了一些东西的时候才会觉得他们是珍贵的”这样的一条至理名言又起了作用,去年是在我知道罗斯特罗波维奇这位被喻为二十世纪最好的大提琴家之一离世之后,开始对大提琴作品有了一种强烈的想聆听的欲望,更确切地说是对老罗的演奏作品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追忆感。在从自己已有的唱片中挑选出大提琴作品和购买了老罗的唱片、影碟之后,“狂恋大提琴”之旅就此开始--- “大提琴作为弦乐器的一种,由于其独特的低沉音色常被作品家用来表现一种忧郁的心情---”这是古典音乐欣赏书中对于作品中大提琴的定义,看上去很对,但总觉得是简单的、空洞的、更是片面的。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我听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尤其是第一组曲第一乐章和贝多芬《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第三号第二乐章之后,对于以上的定义可以持否定态度了,至少是片面的,在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中我听到的是大提琴的烂漫、无忧无虑但不同与小提琴的,由于大提琴固有的低沉音色,如果我把小提琴带给我的那种欢乐是属于孩子般的话,那么大提琴无疑是一个已有相当生活阅历的中年人偶尔地对自己的“放纵”,这样的烂漫、无忧无虑能显得难得、更有味道。 当然大提琴的其他一些作品或是更多的作品的确是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忧郁、失落之情,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将大提琴回归了他的本真。作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姐妹篇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所要变现出的思想与心情无疑是一致的,是身在大洋彼岸对于自己故乡的一种无限的眷恋、思念之情,英国管和大提琴在这两部作品中,就是最好地诠释了作曲家的这种思乡之情,让听者为之动容。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作品之外,勃拉姆斯的钢琴三重奏、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和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等曲目都是我去年一年常听常新的作品,更巧合的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听了捷克爱乐和王健一同演奏的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本来应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但我个人认为没有我预想中的好,无论是从王健与指挥的熟练程度还是与乐队的配合默契上都不怎么样,直接导致了演奏效果的一般,但还是让我比较欣喜的。还有在去年我看来两部关于大提琴的影片:《狂恋大提琴》和《让悲伤在日出前结束》,前者是已英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短暂却富有传奇色彩的一身为背景而拍摄的,片中有对于演奏家家庭及巴伦伯依姆的叙述,杜-普蕾的成名作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音乐,虽然从电影欣赏角度来讲,称不上一部很好的片子,但对乐迷来说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后者则是描绘了一个大提琴演奏家的一身,粗暴、孤独、忧郁是可用来对主人公的形容,大提琴在片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片。 狂恋大提琴的一年,让我对于大提琴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自己古典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一些新的尝试与突破,丰富了欣赏聆听的对象。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于一些想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朋友有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