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 评述整理
中国的礼乐传统一直把音乐放到和诗歌同等的地位。礼乐之为礼乐,正在于音乐对人的情感的调节雅正作用。从音乐中,可以最直截地倾听和感受到一个文明的内在精神。虽然最古代的诗歌都是由音乐伴奏的,可惜与《诗经》紧密结合的音乐很少流传下来。古代的十大名曲,是从《高山流水》、《十里埋伏》开始,管弦合奏《春江化月夜》则代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最高艺术成就。从表现中国精神的纯粹性来说,无疑古代的十大名曲更为中国化,更为“高雅”。但是,从今人的眼光来看,那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未免纤弱了点,缺乏恢弘的力度,音乐结构也过于简单,不能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宏大的交响乐媲美。
今天,一是中国人的生存处境已经大大变化,中国精神面临西方的压力而处在变化中,需要一种新的“雅正”,同时现代中国音乐的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了,乐器的力度也十分加强了。为了重建“中国精神”,我们中国人需要新的音乐艺术元素的加入,甚至也可以说为了重建中国人的新礼乐传统,我们需要新的音乐经典。我们无妨仿照古人,从五四以后中国人自己创造的音乐中,遴选出足以深刻影响中国人灵魂的十首乐曲。用李白的话说,“大雅久不作”,我们从那么多风格多样的乐曲中挑选十首,做一种“整理删述”的工作。这是从中国人的灵魂中生长出来的,区别于西人精神的音乐,从而重建我们中国人的“风雅传统”。
请大家多推荐些曲子。
交响诗《丝路断想》
“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性符号,包含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华贵气派以及开拓精神。在当代中国音乐中,有两首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音乐,一是《丝路断想》。一是《丝绸之路·幻想组曲》。用传统的话说,这是一种“复古”音乐,但是复古从来就是从古代获取灵感而创新。这种音乐无疑最能表现一种“中国精神”。
2005年1月31日举行的《2005年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韩兰魁的《音诗——丝路断想》作为音乐会的重头作品,由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届时在金色大厅奏响。
《音诗——丝路断想》是韩兰魁为西安音乐学院2003年在北京举行的《华乐新韵》音乐会专门谱写的一部民乐力作,作品分《古道》、《古堡》和《桑田》三段,以古丝绸之路为背景,幻想性地描绘出昔日令人神往的朝圣之旅,以此赞美生命,赞美爱情。演出在北京获得成功。中国唱片总公司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建议他改编成交响乐,以推荐参加2005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目前,韩兰魁已将这部民乐成功地改编为气势更为恢宏的交响乐并受到认可。
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
《丝绸之路·幻想组曲》是以盛唐文化做为历史背景。全曲通过《霸柳曲》《凉州乐》《楼兰梦》等篇章,描写了处在我国内陆大西北神秘西域的地貌风情。可与上首《丝路断想》媲美,堪称中国音乐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果。
对于这首乐曲,曲作者——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是这样解释的:我对古丝绸之路的印象是从绘画中得来的,记得少年时代我在父亲的画案旁看他从丝绸古道写生回来创作的一幅幅国画山水,画面中的构图和笔墨的千变万化,给我留下了神奇和幻想,我总觉得这图画中充满了音乐的空间,任我的乐思在这广袤的天地间自由翱翔。经过时间的孕育,我用音乐结构了《霸柳曲》、《古道吟》、《凉州乐》、《楼兰梦》、《龟兹舞》等。倾听它,你仿佛是在古丝绸之路上进行着别样的音乐之旅,感触良多。
通过作者对这首乐曲的描绘,使我们随着音乐游历着神奇的丝绸古道,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金黄色的沙漠、动听的驼铃、和弥漫的大风沙……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取自民间题材。这是一部中国的交响乐,具有一种“悲剧精神”,而这种悲剧精神却有中国特色的华丽底色。它清晰旋律也明显区别于西方交响乐的混沌雄浑。这是目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可与西方音乐媲美的乐曲,但在表现“中国精神”的力度上,却比上述两首“丝绸之路”题材的音乐稍逊之。
1959年写成并初演。当时,何占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为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以表现这对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和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理想。作品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剧“卡戏”式的模仿,而是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用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
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听来别有风味。这部协奏曲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管弦乐《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原属一首广东音乐,经过重新配乐的乐曲雍容华贵,很有一种中国气派(或者叫中国风),似乎看到优雅的孔雀形象展现于眼前。随着乐曲的推进,场景渐趋热烈,让我们感受到孔雀开屏的欢快无比的情绪,但又余韵无穷。
这首曲子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国艺术境界,也符合《诗经》以来“钟鼓乐之”的礼乐传统,文饰而唯美,而又赋予了新时代的盛大热烈的精神。
笙曲《静夜思》
这也是一首复古题材的音乐。有两点非常让人关注:一是它使用了最中国化的乐器笙,悠扬而余韵无穷,似乎是人的最原始的呼吸,与人的情感起伏颇为契合,二是这种思念故乡的情感历来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亦即现代人对古代中国所谓的朴素的“乡土情结”,孰不知,对家园的向往正是诗歌的出发点。从这首曲子我们也能听到盛唐的声音,一种诗意的陶醉。
作曲家肖江和笙演奏家雷建功,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五言绝句披之以管弦,成为同名笙独奏曲《静夜思》。从而使平面的诗,成为立体的的有声的乐。
笙独奏曲《静夜思》不是以浓郁的和声与交织的线条去衍化,而是从曲调的自身引伸,变化出一个月白风清,纯静美妙的音乐世界,令人陶醉和神往。
《静夜思》不仅是运用了中国传统作曲手法,更力图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当然要达到像雷建功这种艺术境界,除了具备精湛的吹技之外,还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而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美而雅的曲调和悦耳的笙响在你耳边外,还有很大的空间让人去遐想,这正是《静夜思》的魅力所在。当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吕骥主席听完他演奏此曲,激动不已,欣然命笔题写了:“耕耘十载,笙发新声,音韵清越,情真意深。”可以说这是对雷建功吹笙技艺的精辟概括。
小提琴协奏曲《西部叙事》
这首曲子有一种黄色土地的悠扬,豪放而明亮,雄壮而细腻,让我们想起,在黄土高原上,中国人起源的地方。这是从中国大地上升起的质朴原生的感性,旋律。
这是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又一首结构较为庞大、风格鲜明且有着中国原生特色的小提琴协奏曲力作。
管弦乐《瑶族舞曲》
这是一首“少数民族风情”的音乐,但所谓的“中国精神”,正是变俗为雅的结果,需要不断地雅正人之情感。而那种原生粗犷的精神元素,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
传说,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的欢庆节日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最终完成了这首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奇葩——《瑶族舞曲》。
听着这首曲子,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在月夜下,美丽的瑶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舞步,音乐非常柔美轻缓,人们仿佛看到节日之夜长鼓奏响歌声轻起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乐队的弦乐器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宛如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美轮美奂。这正体现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