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15|回复: 9

漫谈古典音乐欣赏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4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古典音乐欣赏 (二) --------解读音乐 写下这个题目确实让笔者为难,不过要继续往下谈又绕不开。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场,在此特地申明,本人的观点仅代表本人,你可以赞同、反对,甚至可以打倒,但最好不要全信,否则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P。各位都是斯文人,反对的时候最好动口,实在不行动手也行,可不能打脸^o^ 哆嗦完毕,进入正题,久等久等。 首先是对古典音乐的态度问题,各位感兴趣的兄第们要作好思想准备了:听古典乐绝对不是种轻松的享受,而是非常累人,还当相耗费时间!(那位同学,不要往外溜,有点耐心好不好,给个面子行不行。嘿!说你呢)尤其是一开始,或者是听某些作品时,你必须集精会神,全心全意,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也不要作(这也许是许多人把古典乐叫严肃音乐的原因吧),当然听着听着睡着了也不行(当然,当然你听熟后把它当催眠曲听也可以,想当年笔者就把古典乐当催眠曲听过,真是浪费天珍)。但是你一旦听进去了,它就会变成一种无比的”享受”(在这里的享受和我们所理解的享受不一样),这种”享受”还真不是流行或人声或轻音乐能比的。以至有一天你认为除了古典音乐外,其它音乐只能算是种”悦耳的声音”而已时,你就算真正的”中毒(入门)”了。笔者老认为,听古典乐和吸毒差不多(不要瞪着双天真无邪的X10倍的大眼看我,笔者经常把吸烟也叫作”吸毒”的,呵呵)。就算这样,听古典乐也很累的,笔者也只有在大学时听得多,现在也很少听了—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心景和大学时已经不一样了;二是咱们一直没有一套像样的音响;三是环境太吵了,深圳这边,唉;四是咱们到现在还没有一套”蜗牛的家”,唉,悲惨人生啊! 笔者的建议是:买来一张好古典音乐CD后,选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个人关了灯来听(跟看恐怕片差不多,呵呵)。最好先焚香沐浴(夸张,夸张^o^),最少也要把咖啡或茶先冲好(烟民要把烟准备好)。当然你家如果隔音很好或环境很安静那就无所谓了(不过要告诉笔者,我好厚着脸皮过来听)。还要把心情调整得跟你要听的音乐内容差不多(这个难度很高,不作硬性要求:P,因为过了会儿后你的心情会跟音乐差不多了)。总之,就是要做得隆重些,须知,你所听到的几十分钟,作者可能是花费了数月甚至数载的精力才写出来的(一般来讲,还为此不知道折了多少寿)。而且,听古典乐作品第一次是最重要的(称之谓:处女听),最初的印象通常会决定你对这部作品甚至这个人的感觉。只有象伯拉姆斯的作品往往只有在多次听后才会得到更好的感觉。而如象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的感觉是最好的,笔者当时简直迷上了刚开始的那一小段。但这一小段一过,很快就让人觉得很腻味、很无聊了,他的第四”意大利”也同样如此。当然,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却是怎么多听都好听,那个时候他17岁,真是越写越回去了。好在门德尔松没有活到70岁,否则不知道要写出多烂的作品出来,呵呵。 另外有一句话不得不说:有人说什么听古典音乐会陶冶情操那是放P!笔者专作各种”陶冶情操”的事,如:听”高雅”音乐、下棋(围棋最好时有业余初段以上的水平)、摄影(有兴趣者我们可以单独讨论&切磋)、绘画(只爱看,水平极臭),可情操绝对高雅不到那里去。想那些音乐家们,大部分心理都有问题,很多情操也有问题(如瓦格纳),你听他们的音乐也能从此变为一个高尚的人?开玩笑!有人听了古典乐后变得很”高雅”,依笔者之见,那是附庸风雅,变得很内向和神经质倒是真的。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勉强自己,不想听时就别听,没兴趣就不要去找罪受(咱们就是小家碧玉,谁管得着)。不过你要去附庸风雅一番,也总比不听的好,我们也欢迎得很。想笔者当年,开始也有此意,只不过渐渐真正喜欢上了而已,后来也经常被人说成附庸风雅,于是笔者反驳之:…………(此处省略X万字洋洋大文) 卡!走神了,走神了,不好意思,继续go on。 在褒音响时,你可以把相关的书及文章和CD的简介都好好的看一看,把作者的传记中这一段也看一看。然后把CD放进去,把音量调到合适位置,再把灯关了,集中注意力,好戏上场了…… 为了不让各类同仁笑话,笔者先选自己较熟悉的老柴的第六稍作解说,讲粗些,讲细了是误导你。并且说明,此解说版本杰长老版权所有。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全信,说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请坚持已见。 在一开始时,你将会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这个叹息的主题从开始一直贯穿了大半个乐章,中间是甜美的回忆的安抚。随着这一声叹息,作者的心情开始变得激动起来,心情翻滚的高潮时,铜管乐器奏出一个组响亮的强音主题,这也是叹息的一个变形(你的心情是否也激动了,没有激动的同学请举手。呵呵,刚才举手的同学请写一千字,不,五千字的检讨,其它同学继续听),甚至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然后,弦乐以温柔的弦律安抚作者激动的心,仿佛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失败后又想起的自己成功的地方,安慰自己还是成功的一生。然而,心情却又不自觉的开始激动,最后,失败与成功交溶到了一起,乐队弦乐以激动的心情齐奏出安抚的主题,并逐渐变弱,至到变为pp到消失。…………… 突然间,一个最强音被乐队齐奏了出了,作者刚平息的心情重新变得更加激动,木管乐器的尖叫声音中,乐队奏出抗争的主题,反复的重奏后转到铜管乐器(大号吧)上去,再次变弱。弦乐以温柔的声音接了过来,马上发展成激动的安慰弦律,再逐渐变得温柔起来。一支长笛奏出了安抚的主题,逐渐转移给全乐队。在尾声中,弦乐组以拔弦的方式奏出另一个下行的失败主题,铜管乐的安抚声逐渐变弱,作者心情终于平静。 在摇曳不稳定的5/4的节拍中,乐队以极富有歌唱性的甜美弦律,轻轻的奏出第二乐章的主题。在被管乐和弦乐器反复后开始重新变得激动而略带忧伤,但甜美始终到这个弦律结束,中间以弦乐组的拔弦承接。然后乐队在各个声部由各种乐器奏出另一个看起来像失败和激动的悲观失望的主题,音型很简单。定音鼓不停的敲击着,乐队不停的在激动与平静中反复最初甜美的弦律,再在弦乐与木管乐器间的反复,在接力中变弱并结束了这个乐章。 第三章中抗争和努力的主题一直反复,越来越坚定和有力,定音鼓也越敲越果断,然后变得逐渐激动并显得渐渐有些像无奈的反抗,与其说是抗争,不如说是在命运之神的折磨之下的挣扎,仅管表面听起来是越坚定和有力(误导,误导^o^)。最后在定音鼓的强音中轰然倒塌。 为什么笔者认为第三乐章中主题虽然越来越激动和有力却像无奈的反抗呢—第四乐章一开始老柴自己暴露的。一开始,绝望就围绕了每一个听众的心,像一座墓场,绝没有一点希望。仅管作者多次抗争,反复安慰自己,但绝望始终无法消失,最终统治了一切。老柴仿佛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最后不顾乐队和自己的哭泣,把自己填了进去,和这个作者认为没有一点希望的人世告别。在第六失败的首演后几天,柴诃夫斯基染上霍乱,而且几乎是故意的,离开了人世。据最新考证,老柴是因为同性恋被袋鼠法庭(即非法的法庭)审判自杀的。真是没有创意,看人家的国荣大哥,愚人节时跳楼,临死了也不忘开开玩笑。 下面来谈版本问题,但是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讨论讨论柴诃夫斯基这个人。为什么笔者总认为各位同学们要有相关的书籍呢(而且多多益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柴诃夫斯这个人,你才能有自己心目中的第六,你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版本。如果你的是喜欢什么”高音华丽”、”定位准确”、”中音纯厚”、”低音有力,下潜很深”的版本,这样的同学建议到隔壁音响班去旁听去。在这里笔者只有再”误导”一次了。 柴诃夫斯基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感情丰富(说白了就是多愁善感),极其敏感和脆弱,甚至到了神经质和变态的程度。柴诃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奔放的人,俄罗斯民族的奔放性格,在老柴身上是没有的。他更多的是一个较内向的人,但心态却并不收敛(很奔放哦)。同时他又是一个较优雅的人,在音乐上是以俄罗斯和西方(这里主要指德奥一系)的特征各有一半的人—他是俄罗斯学院派代表人物。因此,柴诃夫斯基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点和俄罗斯强力集团有区别。在写第六时,作者确实也非常失意(主要是他终生的挚友梅克夫人的绝交害的),而且目睹了许多朋友、老师、亲人(他最亲爱的妹妹)等纷纷离开人世。因此,在这部交响曲中的绝望是真实的,老柴在这部交响曲中确实看透了生与死,但他却不让听众得到解脱。对比他的第5,第5更多的是柴诃夫斯基的忧郁和感伤的写照。 因此,笔者认为:第六的第一乐章应该富有戏剧性,带有强烈的对比,速度不应过慢;第二乐章更多的是抒情,不能太快;第三乐章也不能太快,一个54岁的老头,抗争不能太强;第四乐章应较慢,对比强烈,最终的乐句要真正的绝望。好了,接下来我们对比卡拉杨指挥柏林爱乐与尢金.奥曼迪指挥费城的两个版本。第一乐章,费城为18分,而卡拉扬的为18分22秒,仅管只多了22秒,然而那种戏剧感的减弱却可以听出来,同时,德国人的严谨使乐队始终不如费城放得开,这也削弱了乐队的表现力,这里卡拉杨输了一着。第二乐章,卡拉杨版本为9分2秒,而费城为8分14秒,在这里,卡拉杨注重的是抒情性,而奥曼迪注重的是歌唱性,这里卡拉杨略有小胜,但以前笔者喜欢的是歌唱的老柴,所以反而喜欢费城。第三乐章,卡拉杨是8分26秒,而奥曼迪是9分18秒,也许是演奏贝多芬习惯了,第三乐章在卡拉杨手中变得非常有力,而到了奥曼迪手中却稍有些软弱,以前笔者年青,喜欢卡拉杨的这一乐章,现在看来,奥曼迪赢了。第四乐章,奥曼迪是10分55秒,而卡拉杨是9分53秒,明显快了好多,这一乐章的绝望在卡拉杨手中是不彻底的,而奥曼迪在一开始就抓住了你,那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最后乐章在低音中消失后也能让你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心情。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会在上文中推存费城的版本的原因。德国人是无法理解这种感情的(或理解得不深刻),而与老柴同为东欧人的奥曼迪理解得更好。至于美国人伯恩斯坦在第四乐章中也没有完全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听一开始听古典音乐必须集精会神,全心全意,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也不要作(这也许是许多人把古典乐叫严肃音乐的原因吧),偶有些不同意。有些想接触古典音乐的人常常就是这样子,第一次就想很认真地听出什么内容,以前就常有同学有看我在听古典音乐时常常好奇地问,这个是要表达什么意思,什么思想,什么内容等等。好像古典音乐每一句非得要表达什么才算古典(严肃)音乐。一开始听的时候随便一点可能反而会更好(甚至可以边在录音机放着边做其他事),也千万不要想要听出表达什么内容,关键是突然有某个段落让你觉得好听,顺耳,旋律优美,让你有所触动,这才是最好的感觉。但遗憾的是,很多想学听古典音乐的人就像中国人学英语一样,最终很难真正喜欢上古典音乐。我总觉得一个人能真正喜欢上古典音乐并与之相伴一生是一种缘分。正如卡拉扬所说:“能与音乐相伴终生得人,他已经得到了上帝可以给予的最大恩赐。”(摘自《卡拉扬访谈录》,东方出版社出版) 还有,真正喜欢古典音乐的话的确可以陶冶情操,我想,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做事认真的,善于理解别人的,注意环保的,热爱生活并在较高的精神生活上有所追求的人!(虽然他还可能会很偏执,固执,不近人情等好多的缺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6 9:37: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丁.路德有句名言:“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陶冶是一种财富,席勒认为“在近代社会,由于分工,由于国家使各职业和各等级严格割裂,使人性产生了分裂,劳动者只是重复于千篇一律的单调动作,人失去了内心的和谐和完整,整个社会变成机械,人成了零件,要拯救社会,首先得恢复人性的完美,而这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方能完成”。他提出,被教育者作为接受陶冶的能动力量,在陶冶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被教育者的这种接受活动,并非完全受动的,也非纯心理的、主观随意的行为。相反,这种接受活动本身就包含创造的因素。在陶冶过程中,被教育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通过对陶冶的理解,不仅把陶冶所包含的丰富创造内容复现出来,而且还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对原来的陶冶以开拓、补充再创。他说:陶冶过程作为学生主体能量被激活的心理活动,是融注了被教育者全生命、全人格的整体活动,是调动整个丰盈的生命力总体投入的“高峰体验”。在陶冶活动中,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想象,或仅仅是情感、知觉在起作用。而是一种所有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都参与其中的总体生命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哗,哗,哗......"(心情激动).老师下节课再见.一鞠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如此,喜欢古典音乐并不能消除人固有的偏见和偏执的信仰。一个人的雄心可能意味着其他一些要倒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好象不了解瓦格纳吧?各位也不知道希特勒就是古典音乐迷吧?嘿嘿 各位不知道我也是古典音乐迷吧,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6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都知道。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7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听一开始听古典音乐必须集精会神,全心全意,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也不要作(这也许是许多人把古典乐叫严肃音乐的原因吧),偶有些不同意。有些想接触古典音乐的人常常就是这样子,第一次就想很认真地听出什么内容,以前就常有同学有看我在听古典音乐时常常好奇地问,这个是要表达什么意思,什么思想,什么内容等等。好像古典音乐每一句非得要表达什么才算古典(严肃)音乐。一开始听的时候随便一点可能反而会更好(甚至可以边在录音机放着边做其他事),也千万不要想要听出表达什么内容,关键是突然有某个段落让你觉得好听,顺耳,旋律优美,让你有所触动,这才是最好的感觉。但遗憾的是,很多想学听古典音乐的人就像中国人学英语一样,最终很难真正喜欢上古典音乐。我总觉得一个人能真正喜欢上古典音乐并与之相伴一生是一种缘分。正如卡拉扬所说:“能与音乐相伴终生得人,他已经得到了上帝可以给予的最大恩赐。”(摘自《卡拉扬访谈录》,东方出版社出版) 还有,真正喜欢古典音乐的话的确可以陶冶情操,我想,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做事认真的,善于理解别人的,注意环保的,热爱生活并在较高的精神生活上有所追求的人!(虽然他还可能会很偏执,固执,不近人情等好多的缺点) 偶都说了什么都不要想了嘛,那些人偏偏还要去想那么多,根本就是不对嘛! 喜欢古典的人就是善良的,做事认真的,善于理解别人的,注意环保的,热爱生活并在较高的精神生活上有所追求的人!晕,看看贝多芬传和瓦格纳传,好像与此根本不搭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多数时间专心不了的,但还是喜欢听,喜欢的原因嘛,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常批评我的一句话:越是不会做越爱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6 22:5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