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17|回复: 6

[转帖]谈谈雨果唱片公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30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三道四(一)——谈谈雨果唱片公司 爱玩音响 转载自HiFi168发烧论坛 知道雨果唱片公司已经有12年了,一直对这个公司怀有很深的敬意。 当初喜欢上雨果首先是因为它高雅、沉稳而又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封面设计。当时的封面多是在银灰色的背景下有两个近似隶书而又略带夸张变形的大字——雨果,封面的正中多为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专辑的名称多为行书,显得十分古朴,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当时雨果的英文标志也十分稳重,有些象黑体字。封面内页的曲目说明十分详尽,字体的选择、版面的设计,以及配饰的黑白插图照片与封面设计相得益彰。每首曲目都用中英文详细准确的标明词曲作者、指挥及演奏者的姓名,这在当时(即便是现在)极度缺乏著作权、版权意识的中国大陆来说尤显突出。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详细列名了录制人员、录音器材、录音地点、录音时间,在其发烧系列甚至列明了录音位置图,这在中国的录音制品中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雨果制品的封底也是用中英文列出曲目、每首曲目的时间以及整张专辑的时间,处处体现制作的严谨细致。当时雨果的压片多在日本完成,质量相当不错,感觉碟片的重量也比其他国内公司的重一点、厚一点,碟片正面的印刷与封面如出一辙,而且还配备一张由粗棉纤维制成的保护纸,这一点想得非常周到。 其次喜欢它的选曲,多为录制优良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古琴系列、中国弹拨乐系列、拉弦乐系列以及重新混音处理的中国传统录音系列。这些题材在当时的中国音像市场极为罕见,而制作严谨、录制精良、说明详细的制品更是罕见中的罕见。当时中国大陆的音响发烧还处在萌芽状态,大多数家庭还在使用双卡立体声收录机,AV制品也仅仅限于录象机,好一点的家庭最多也就是拥有日本的组合音响,品牌多为健伍、JVC之类。93年6月我来到中国最具活力、最为发达的沿海窗口城市——深圳经济特区,那里的家用音响设备已经开始普及CD激光唱机和LD影碟机,而盗版CD也开始逐步盛行。深圳比邻香港、广州,优势得天独厚,但商业气息浓厚,缺乏根深叶茂的文化土壤,当时销量最大多为港台流行音乐,而广州则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成长重地,当时涌现出一批象张咪、杨玉莹、毛宁、李春波、林萍、甘萍、李进、林一轮等较有影响的歌星。浮躁的快餐文化生产出的制品也多为粗制滥造的“垃圾”。因此,雨果公司的制品更显弥足珍贵。 其实雨果公司的当家人易有伍先生还是一个思维活跃、观察敏锐、既能找准文化切入点又不流于媚俗的人,他率先推出的奇异果系列开创了中国NEW AGE音乐先河:《变》、《彩云追月》、《初一到十五》、《黄孩子》、《一意孤行》等专辑的诞生引导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探索之路,刘星、姜小鹏、何训田、武亦文等一批有才华的中国音乐人逐步得到世人的关注与认可。音乐欣赏总是由浅入深,发烧友在不断提高艺术修养、艺术鉴赏力时最终还是要回到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与经典的古典音乐上,因此老易在二十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义无返顾的辛勤耕耘了二十年,推出了一张张很有文化内涵的唱片。有些唱片或许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利润。 雨果公司一方面扎根传统,另一方面立足当代,已出版了300多张形式各样的专辑,其传统民乐系列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最具影响力的演奏家,如闵惠芬、王国潼、刘明源、宋飞、杜冲、张维良、刘英、蒋才如、陆春龄、朱文昌等,网罗了当今最为优秀的国乐乐团,如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广州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高雄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等,同时也高度关注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演奏家、指挥家、交响乐团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薛伟、许裴平、陈佐湟、麦家乐、钱舟、许忠、莫华伦、叶咏诗等,它在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普及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来有趣,93年底我用第一次获得的年终奖给自己买了一部AIWA的随身听,这对刚毕业的我来说这是一件奢侈品。我买的第一张正版CD就是雨果公司出版的《黄孩子》,当时对朱哲琴宛如天籁的唱法印象极深,一曲《大海走了》成了多年来时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经典。我酷爱民族音乐,对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兄弟民族音乐更是心醉神往,不论是温婉柔情的葫芦丝、巴呜,还是苍凉沉厚的马头琴、管子,不论是嘹亮激越的唢呐,还是轻灵飘逸的竹笛都能唤起我无尽的遐想。而雨果公司的许多制品都能满足我的需求。 近年来,雨果公司每年推出的制品少了,老易的兴趣似乎投入到摄影方面多了,也许是商业方面的压力,尽管近年推出的唱片质量仍有一定的水准,可不得不承认商品多了而精品少了。自从与国内正大公司合作发行开始,雨果唱片封面的设计越来越花哨,可格调却不如过去高雅,放在唱片架上不仔细看几乎分辨不出与其他一些杂牌公司制品的区别。 与广州音像公司合作后,制作更显粗糙,封面内页纸张选择随意,有时厚厚的一本阅读完就很难在放回盒内,象《九月的故事》、《胡弓传奇》等就是这样,内页字体选择也很随意,缺乏整体感,错漏屡见不鲜。插图由黑白的换成彩色的,许多背景设计流于庸俗,昔日严谨细致的文化风格逐步让位于商业炒作的五彩斑斓。碟片正面设计也变的光怪陆离,录制的方式到是多了,什么LP、XRCD、HDCD、SACD等等,又是精装版又是豪华版,真不知这一切是离时代近了还是离文化远了?! 黄红英的《初次尝到寂寞》、《九月的故事》、《俄罗斯之旅》尽管在发烧友间争议很大,但个人认为还是属于格调高雅的制品,黄红英的演唱有自己的特点,配器非常讲究,在选曲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与其他公司出版的翻唱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同期出版的张杏月《望春风》等两张专辑则对老易的眼光不敢苟同,张杏月的演唱音色一般,嗓音比较紧,有些小气,几首经典老歌被她唱的不伦不类,而且最重要的是她的演唱在感情投入方面不够,无法打动听众。其实雨果公司在声乐方面最出色的是它的民歌系列,如《兰花花》、《沂蒙山小调》、《瞧情郎》等,演唱者虽不一定声乐技巧很高,但都颇具地方风味。 我并不赞成一味地保持原汁原味,艺术来自民间不假,但艺术毕竟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探索既不失去民族神韵又结合科学的声乐技术应该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因此,我认为雨果的着眼点应该再宽广一些,比如对戏剧方面,雨果推出了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经典越剧《红楼梦》,也出版了一张现在连雨果产品目录上都找不到的京剧唱段《京曲选粹》后,几乎再就没有推出过相关的戏剧唱片。其实我国的地方剧种丰富多彩,经典剧目无数,如果认真挖掘,整理录制一批有影响的戏剧唱片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另外千姿百态的曲艺节目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京韵大鼓、北京琴书、天津时调、西河大鼓、单弦、评弹等各种形式的优秀作品急需雨果这种严肃认真的唱片公司发掘整理。许多喜欢传统戏剧、曲艺等节目的发烧友苦于找不到好的录音版本,这一点恰恰与铺天盖地的西洋歌剧唱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好的文化需要好的包装,去年雨果公司推出的陈玲玉《祥林嫂》粤曲专辑在发烧友重热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易又在番隅建立了新的录音棚,在内地注册了新公司——金麦,推出的第一张碟实在无法恭维,也许要维持公司的运作,不赚钱是不行的,只是希望它不要重复象太平洋影音公司等唱片公司的老路,沦落为不被人注意的标签。 衷心希望雨果公司越来越好。 =================================== 我(dawn555)是99年在西安音乐台听到《老易谈雨果》节目知道雨果的,被吸引的原因是雨果CD的选曲太好听了。喜欢民乐、民歌及中国管弦乐系列 不喜欢 奇异果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3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葫芦易专放葫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希望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偶朋友蚂蚁博士的大作,可惜这家伙不来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如何俺始终都支持雨果,感谢雨果在推广、普及中国管弦乐方面的巨大贡献。

同时,鄙视一下国内那些口头“爱国”的唱片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3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同感,但还是支持雨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7 11:1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