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86|回复: 3

【转贴】通向勃拉姆斯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6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向勃拉姆斯之路   冷杉编译   原载《爱乐》1999年第5号   此文编译自《勃拉姆斯传——其人及其音乐》,1915年伦敦出版,作者:[英]马克汉姆·李   当今,理解勃拉姆斯传达给世界的信息比舒曼发表他那段著名高见时的19世纪中叶要来得容易。现在我们能更容易地体会勃拉姆斯作品中的真,善,美;较之同期创作出大量花哨但短命地其他人的音乐作品,这些特点着实十分突出。我们现在能更容易地认识到:勃拉姆斯的确是雄踞音乐艺术的颠峰之一,而他的名声也同那两位巨人——巴赫和贝多芬——的声望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故而人们常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等量齐观(所谓音乐三B——译者)。   勃拉姆斯之所以享有如此殊荣,理由有四:1,他的音乐十分严肃,且高山流水;2,他的乐思崇高,并且体现在他的音乐的几乎每一个小节;3,他拥有天赐的音乐灵感,无此便一切都谈不上;4,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大手笔表现乐思的能力。他博采古今音乐众长,并能驾驭和利用它们,以己灵感对其加以吸纳。所以在勃拉姆斯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巨匠,而且能见到其他大师的综合。他的传记作者黎曼(Riemann)说过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话:“勃拉姆斯从巴赫那里继承了深度,从海顿那里继承了平和,从莫扎特那里延袭了优雅,从贝多芬身上汲取了力量,从舒伯特那里禀承了真诚。事实上,他自己的天性已相当全面;但尽管他的品格已十分完整,但他仍不放过学习别人的长处。强大的自制力就是这位大师的力量所在。”   勃拉姆斯虽然博采众长,却不是一名“通俗”作曲家,即使去“通俗”一词的褒义也罢。对一般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你尽管可以欣赏你的贝多芬和你的舒伯特,甚至你的巴赫,但对勃拉姆斯的作品,你却可能常常感到望尘莫及,敬而远之。你不仅欣赏不了他,而且倾向于排斥他。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缺乏胡内克(Huneker)所称的“世俗的同感(或共鸣)”勃拉姆斯很少“下凡”,他宁愿呆在天上不愿下来迎合我们,如果我们需要他,就必须爬上一级级台阶,而这一过程或许既缓慢又艰难。他不像莫扎特经常做的那样,下到半路来迎接我们。他不会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一向鄙夷的大众口味,或对其让步,尽管他的音乐中可能有许多民间成分。如果有人能欣赏他那当然好;如果不,他也无所谓。初听他的音乐常常令人反感。但只要反复多听,并做一些背景了解和研究,我们就能逐渐听懂它的音乐,陶醉其中,并逐渐改变他的音乐过于冷峻,严厉和漠然的印象。   但即便如此,他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阴郁情绪也不是能让每一位听众忍受得了的。他总是提醒我们,他的人生观是十分严肃的;即使在他最轻松的,嬉戏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极少),他也无力像柴科夫斯基那样把激情扯碎并胡乱抛撒,或像其他人那样废话连篇。他的艺术不是花里胡哨溢于表面的那种,而是比像瓦格纳那种动辄煽情或爆发的作曲家拥有更多的力量和性格。   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以这种最高形态的艺术杰作。那些对门德尔松《无词歌》的细腻柔情和格里格作品的精雕细琢津津乐道的钢琴家也许会在哪怕是最小型的勃拉姆斯钢琴曲前猛然止步,而不敢问津。前者固然热情洋溢,艺术感觉极好,但不如后者来得才思敏捷和有深度。的确,勃拉姆斯的作品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思想的高度凝聚,才使其常常很难被人欣赏。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使人产生不那么自然流产的印象,所以“不自然”便成了人们对这位作曲家的习惯性指责。   也许应当承认,在勃拉姆斯的某些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不自然”的情形。但我们不能把勃拉姆斯有时利用对位法来表达自我说成是“不自然”,因为利用对位法正是他的天生习惯之一。不过,正如作曲家在当时世风日下的情况下为了自我炫耀那种复古的卡农曲和其他古怪玩意儿,我们有时会发现勃拉姆斯有用技术盖过艺术的情形。这是的勃拉姆斯计算有余而艺术不足,使我们产生他有计算公式解决棘手难题而不是展开一连串辉煌乐思的印象。但此种情形毕竟罕见,我们仅在极少数乐章中有此发现。   但因此勃拉姆斯的音乐就常被人冠以“晦涩”的“美名”了。如果说“干涩”在这里指的是缺乏轰动效应的话,那么就让我们姑且接受此说好了。然而轰动性并非是最好音乐的一个标志,到常常是最流行事物的一个属性。事实上,勃拉姆斯是因袭古典音乐传统的,是一位以古典大师为楷模的作曲家。他不但频频使用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古典形式,而且经常使用更加复杂深奥的卡农曲题材。而这些都使所谓轰动效应不可能产生。如此使用古典技法,为他赢得“最后一位古典主义者 ”的头衔,用“严格”而不是“晦涩”——来形容他的音乐才更贴切。这种音乐,无论其构思的初衷有多麽严肃或严厉,十之八九都奠定了美的基础。勃拉姆斯的音乐不仅仰仗古典曲式,而且沁透了古典大师的精神,并把尊严,崇高和美好集于一身。   勃拉姆斯构思音乐非常严谨,因而很辛苦这使得当时的乐评家迷惑不解,并常常说他是挑灯夜战的高手。如希尔什(Hirsch)在谈到他的一首六重奏时就写道:“在这些音符上不定沾着他多少汗水呢。”我们在这首先在经常被演奏的辉煌作品里倒没有闻到灯油的味道。类似的情形还有雨果•沃尔夫——他是勃拉姆斯音乐的激烈抨击者——说过一句常被人引用的话:“勃拉姆斯发泄每一种情感都很到家,只是一点除外——他达不到高潮。”   勃拉姆斯虽然坚持古典技法,但他也是个浪漫主义者,或者说他把古典与浪漫集于一身更为恰当。在19世纪中叶他是个独树一帜的孤独人物,即远离舒曼等人绚烂温馨的浪漫主义,又远离瓦格纳的戏剧性(可以说他什么都写,就是不搞戏剧),同柏辽兹,李斯特等人如诗似画的标题音乐也不搭界。尽管如此,勃拉姆斯的音乐中蕴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浪漫,比如他对匈牙利民间旋律的处理就是这样。   勃拉姆斯音乐的诞生过程总是那样艰辛和缓慢,伴随着阵痛难产。他一向担心把无价值的乐思留给世人,故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又是变得钻牛角尖,过于深奥乃至晦涩。他有个习惯:作品写出来之后不马上出版,而是以手搞形式放一段时间,并通常听过它的一两次演出之后才允许付梓。他严于自我批评,对自己非常苛求,甚至到了重写或改写自己已经出版的作品的地步。譬如,他将自己早期写的《B大调三重奏》在世隔37年之后又重写了一遍。他的《d小调钢琴五重奏》最初是以一首双钢琴二重奏的体裁问世的。勃拉姆斯不断伤脑筋,考虑什麽体裁才能最恰当把自己的乐思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自我批评也不同于柴科夫斯基的自我审视,后者常常是今天把一部作品付之一炬,明天就出版一首不如它的作品。勃拉姆斯的自我审视是谨慎,严格和前后一致的。有时,当我们得到一首作品的两个版本时,我们会为第二版是否比首版更好而争论。贝多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的草稿本来经常出现颇为平庸的乐思,但经过润色和加工后大为改进,乃至面目全非,焕然一新。勃拉姆斯的改进虽然并非总是那样成功,但它至少是绞尽脑汁了。总之,它决不允许发表任何未经自己最深思熟虑和严格审视的作品就是了。 虽然他创作得这样辛苦,去仍然令人吃惊地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并把这方方面面(除了歌剧)都应付得游刃有余。无论他写什么——从最短小的歌曲到最大型的交响曲——我们都从中找到了同等程度的细节完美,同级别的大手笔展开和同样精致的结束。在音乐创作上,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在几乎所有曲式上都达到这样高超的境界。我们高度赞扬舒伯特的歌曲,羡慕他在管弦乐和和声上对色彩的那种感觉;但对于他的对位技巧和对音乐构架的总体把握,我们就不说什么了。我们发现韦伯的音乐在戏剧舞台上大放异彩,但在其它音乐领域就不那么动人心魄。瓦格纳在戏剧性张力和力度方面无人能及,能把我们震撼到家,但他用奏鸣曲或交响曲或室内乐却对我们说不出什么。柴科夫斯基把我们煽得发狂,能用它那万花筒般华丽的管弦乐洪祥把我们惊得魂飞魄散,但他却无法满足我们的智慧与理性。只有那些真正伟大的作曲家——如你的巴赫,你的莫扎特,你的贝多芬,你的勃拉姆斯——才在所有方面都能满足你。那些人没有一个会去取悦(一时取悦除外)那些无思想之人,但是全都会像那些不完全受华而不实的轰动效应所左右的人传达去一种信息。 只有一种体裁让我们对勃拉姆斯说不出什么,这就是歌剧。事实上他根本没写过任何戏剧,包括舞台配乐。他虽然很早就与歌剧院有所接触,但日后却在这方面无所作为,剧院对他的影响恐怕之局限在他的少数作品中那零星的戏剧性上。我们偶然发现他有写歌剧的想法,但这有多是经不起朋友的劝诱的结果,而非出自他的天性。他没有能力找到吸引他的剧本,所有写歌剧的计划都短命而不成熟。他对歌剧倒是十分着迷,常常去看歌剧,还十分崇拜瓦格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怀疑它能否当一个成功的歌剧作曲家。歌剧作曲家不可或缺的那种角色的刻画能力在勃拉姆斯身上很可能像是不可企及的天方夜谭;而缺乏这种能力,纵使音乐天赋再高,对写歌剧也是无能为力。柴科夫斯基有此能力,但很有限,所以他的格局都比较失败。但这方面,只有瓦格纳的无限天才使其歌剧不顾各方面反对而成为不朽的杰作。   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事实上很少有复古倒退的内容。诸如柏辽兹和李斯特那样的高度复古的作曲家正在使用的新技法对他毫无吸引力。勃拉姆斯迄今反对的其实只是那些旨在历史悠久的古典体裁的尝试。大多数人认为,那些古典大师赖以构筑其精美音乐建筑的基础已经被利用到了极限;但勃拉姆斯并不这样认为。所以他才承袭了在他之前的贝多芬所使用的那些曲式和技法。当勃拉姆斯周围的所有人都在寻求开拓音乐艺术的新疆界的时候,他却在形式上固守古典传统并通过严谨的努力取得成功,这本省就验证了他音乐的内在价值。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要比恪守其本身已无任何新意可言的老套来得容易得多;这是因为,既然形式已经很古老,内容就必须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立住脚。只按贝多芬的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概一句,这篇文章写得真的好!! 对伯拉姆斯,都不知道该说喜欢还是不喜欢。 他的音乐,一开始会觉得很难听,但听久了又会喜欢。可是,我还是没有喜欢到本文作者的那样,也许是因为听他的音乐较累的原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可就是常常不知所云,甚至连主题都抓不住,但并没有因此不喜欢,反而因此更喜欢……我自己都不知所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9 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勃拉姆斯的作品不太好处理,所以听他的作品一定要挑非常出色的版本,不然无法准确领略其全貌.打个最浅显的比方,勃拉姆斯的第二钢协是部备受推崇的伟大作品,但听其他人的版本,你很难有这种感觉,我只在阿巴多/布伦德尔的版本中有这种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7 02:0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