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03|回复: 0

黄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0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三十年代的专业音乐发展中贡献最大是黄自(19041938)。黄自在中学期间就自习中西音乐。1924年赴美留学,先后于欧伯林大学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1929年学成回国,就职于沪江大学及国立音专。1930年专任音专教授兼教务主任,负责全校教务工作,并担任作曲理论诸多课程。他对中外音乐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音乐美学、音乐欣赏、音乐评论、中外音乐之关系和如何发展中国音乐等问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的“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而且艺术家要勇于创新,走在时代之前列的观点,以及既强调音乐要保存自己的民族性,同时又要学习、吸收并融化外来的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音乐,使之跟上时代步伐的主张,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黄自还进行了许多种体裁的音乐创作,先后作有各种歌曲六十多首,清唱剧《长恨歌》,管弦乐序曲《怀旧》和为影片《都市风光》作的片头音乐(后改为《都市风光幻想曲》),以及一些改编歌曲和器乐小品,他的作品虽因精力所限数量不多,但已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能和上乘的艺术水平。他在“九·一八”后创作的爱国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音调悲壮沉雄、慷慨激昂,既充满了爱国热情,又因主调和复调织体的合理运用,成为合唱曲中富于艺术魅力的杰作;他的抒情性艺术歌曲如为古代诗歌谱曲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词)、《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词),以拟古体诗词为歌词的如《玫瑰三愿》等,及其《思乡》、《雨后西湖》等,都能根据歌词特定的情景和意境,从旋律发展到曲体结构作出相应的艺术处理,并使独唱艺术的技巧和特色得到很好的发挥,各曲特色异然,但又具有音乐语言简练清新、结构严谨,感情表达含蓄细腻的个人风格特征,此外,他的伴奏与和声处理也各具效果。反映了黄自在文学艺术上深厚的修养根底;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1932年开始写作,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指斥了少数权误国致乱的罪行,音乐结构层次分明,充分发挥了合唱、独唱、重唱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在讲述故事情节、刻划人物性格,及背景气氛的描绘渲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以第三阕《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阕《山在虚无缥缈间》尤为成功;黄自创作这部清唱剧,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当时我国合唱教材中“中国作品”的缺乏,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描写,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李隆基“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进行了批判,有“针砭时弊”的积极倾向,反映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不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长恨歌》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清唱剧,作品的主题形象和艺术构思清晰集中,场景音乐的设计方面也比较细致,各乐章之间的对比也比较鲜明,特别是合唱部分中对音乐民族风格和复调的处理具有很高独创性。其中第2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用扩大了的“二部曲式”写成;第3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和“分节歌”写成,描写了边关警报;而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9 04:3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