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70|回复: 7

二十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赫故居:
2007-6/200761717202955359.jpg
2007-6/20076171720388723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30版巴赫《小无》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辛苦。相反,心情很愉悦,觉得是种享受。我时常思考:为什么要写这30版巴赫《小无》呢?我想真正发自我内心的答案应该是“感恩”吧!听古典音乐十几年,给我最多生活启迪和艺术享受的作品出自音乐之父之手,我对他满怀感激之情。我希望我写的文章能感动更多人,让他们也来喜欢巴赫的音乐,也算是自己不枉爱乐十几年。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由零开始,写写巴赫《大无》了。计划写20版。因为巴赫《大无》是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她是一个世界和宇宙,让我时常仰望。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如果说写30版巴赫《小无》是“心情愉悦”,那么写20版巴赫大无则是“诚惶诚恐”。在圣人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空前绝后的音乐圣人,他的作品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708-1717年间的魏玛时期,此时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第二阶段是1717-1723年间的克腾时期,是他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包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上卷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第三阶段是1723-1750年间的莱比锡时期,此时主要创作为合唱曲。当时在克滕宫廷里有两位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贝尔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ke,同时也是此曲首演者),巴赫便以他们为对象,谱写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就是巴赫《大无》产生的历史背景。

组曲顾名思义是由许多小曲组合起来,在当时组曲有固定的组合,巴赫《大无》是这样的: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第五段第一、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第三、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Bourree)。第五、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舞曲之间主要以节奏性格、速度快慢来区分辨识。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写成。为形象地说明这6首组曲,罗斯特洛波维奇作了生动的解说,但我觉得只能作为参考。老罗是这样解说的:“这六个组曲的声调色彩,G大调是明亮的色彩;D小调是悲伤而强烈的;C大调是灿烂的;降E大调是庄严、带着不透明浓度的;C小调是一种暗而强烈的颜色;D大调是辉煌的调性,如一束阳光般眩目耀眼。这些交互作用——贯穿全套组曲发展的方式,给了我对这音乐工作时的独特洞察力。这些组曲提供了很棒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原来为五弦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组曲。有人或许会称第一组曲是青春的。它的长度最短,而且是大调,其后每一组曲在结构的复杂程度上是递增的,连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组曲——我认为它是独奏大提琴的“交响曲” ——到达了终极的颠峰。依我所见,那些前奏曲便是每个组曲最本质的乐章,它们非常多样且包含了巴赫音乐最深奥的理念。”简单地说:第一号组曲——“明亮”;第二号组曲——“悲伤而强烈”;第三号组曲——“辉煌”;第四号组曲——“庄严而不透明”;第五号组曲——“黑暗”; 第六号组曲——“阳光”。切记:这样的解说只能参考。

每当聆听巴赫《大无》,我都会想起巴赫所处的那个伟大时代。聆听巴赫的音乐,令人追忆起一个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时代,一个奠定人类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巴赫的音乐,则折射着时代的和真理的光辉。下面我就谈谈20个巴赫《大无》录音,开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6/200761717224014414.jpg

1.WINTER&WINTER 910028-2 Paolo Beschi 巴洛克大提琴版

大家可能会想不到我第一个会介绍这个版本。这个版本演奏者名气不大,但这套唱片却非常有名。Winter&Winter来自德国,相信在国内知道的人不多,他们出的唱片音乐都相当冷门,非常具有发烧意念,但品味却相当一流,看得出是专门针对西欧及日本的高级唱片收藏者制作的。不过,国内的听众要拥有这个牌子的唱片,恐怕要凭运气了。这张唱片收录的大无,唱片封面还注明由Polo Beschi用巴洛克大提琴演奏, 就是那种没有支撑杆, 需用两腿夹紧琴身来演奏的古大提琴演奏,也就是古乐版。比尔斯玛也是这样演奏的。Paolo Beschi 是和谐花园的成员,并非超一流的人物。但他却具有一流的演奏技巧和修养。这套唱片精彩之极,演奏速度飞快,力道迅猛。音色特别纯净,低音区音色饱满,宽松而清晰。但不知为何:这套唱片上集和下集风格不太统一(其实大无每一组曲一般处理手法是不同的,不是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整体性好象不是很完整。这是一个精彩而有争议的版本,留给大家去评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6/200761717235296438.jpg

2.SONY SBK 89960 比尔斯玛79年版

这也是一个巴洛克大提琴版,我很喜欢的一个版本。世界闻名的古乐派大提琴演奏家Bylsma,曾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多年,之后以大提琴家身份闻名乐坛,尤其擅长诠释巴洛克音乐与古典早期的作品。1976年他成为第一位灌录巴洛克大提琴的演奏家,而且曾经灌录过维瓦第全部的大提琴作品。他所演奏的巴赫无伴奏评价相当高,从本真的角度来看,比尔斯玛的演奏更接近于巴赫原作的精神,他不仅具有卡萨尔斯式的深沉,同时还充分显示了作品原有的古朴醇美。他的风格沉稳内敛,大提琴音色低沉厚实,显示出一种内向性格,我觉得这些特点表现了巴赫大提琴音乐的本来面目。象卡萨尔斯一样,比尔斯玛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琴声充满了人性,他不以速度、炫技取胜,他展现的是恬静、内省、沉思而深邃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6/200761717253963766.jpg

3.DG 00289 477 5228 GH2 王健的版本

中国人的骄傲!如果王健此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单论演奏技巧,他和斯塔克等超技前辈大师相比,他是有差距的。王健不和他们比拼技巧,他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个录音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带来了永恒的现代东方气息。一种沉思默想的风格的演出,伴随着让人兴趣盎然的青年音乐家强列的个性。王健的演绎非常斯文,典雅,含蓄,内敛,内省。他的演绎不夸张,以非常娴熟的运弓和精准的发音将这部艰深的作品很好地表现出来。旋律,节奏,和声和音色等要素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王健那把阿玛蒂意大利名琴音色美极,丰富的泛音和清晰的擦弦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次DG专门为王健设计了一个有中国特色并富于简约主义的封面,打破了DG一般出品的设计样式。王健是这样谈到巴赫的:“巴赫的音乐有很多旋律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比如谦逊、愿望不要成为欲望、喜爱但不一定占有。这都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因为我在这些价值观中长大,这些东西我感觉很亲切。巴赫的音乐让我更加确信这些人生理念。”王健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但离超一流大师还有差距,期待他再接再厉。我在深圳听过他的大无现场,那种人琴合一的情景,令人非常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6/200761717421084699.jpg

4.ARCHIV 449711-2 GOR2 富尼埃的版本

法国四骑士对巴赫大无的贡献是很大的,尤其是富尼埃,他是大提琴优雅,浪漫的象征。“皮埃尔·富尼埃,法国大提琴家。1906年6月23日出生于巴黎一个法国将军的家庭。童年时代由母亲教他学习钢琴。9岁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无法使用钢琴踏板,因而转向大提琴。不久获准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巴泽莱尔(Paul Bazelaire)的学生,随后又随赫金(Anton Hekking)学习。成名后富尼埃与许多同时代的优秀艺术家有过合作,包括科尔托、蒂博(Thibaud)、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和库贝利克(Kubelik)等。他不但演奏古典曲目,同样喜爱当代音乐,许多当代作曲家为他写了作品,包括马丁努、马蒂农(Martinon)和普朗克等。富尼埃逝世于1986年1月8日。”富尼埃共留下四套巴赫大无录音:accord一套;achive一套;tdk一套;philips一套。这里我只谈谈他的阿齐夫录音。他的速度并不突出,但技术非常完善,他在弓法的运用上特别是他的右手,可以说是超一流的。他的风格永远都是高贵,人文,谦逊而儒雅的。富尼埃有着一流的艺术感觉,演奏优雅,和谐,明亮,流畅,细腻而富抒情性。富尼埃的演绎可以说已经上升到生活哲学的高度。富尼埃使用的是GOFFRILLER大提琴(1722年),这把GOFFRILLER在富过世后,移主马友友。我不喜欢他并非说他不好,只是我喜欢斯塔克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6/200761717434432757.jpg

5.PHILIPS 442293-2  詹德隆的版本

在法国四骑士里,相比富尼埃,我更喜欢詹德隆。“毛利斯·詹德隆(1920--1990 ),法国大提琴家、指挥家。1920年12月26日出生于法国尼斯,1990年8月20 日在法国逝世。詹德隆在尼斯与巴黎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独奏家身份在欧美旅行演出, 获得广泛好评。1945年首度在伦敦演出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协奏曲。詹德隆经常在法国和德国举办大师班。1970 年任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教授。1971年到1972年担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助理指挥。1984年到上海讲学和演出。是中国人的好朋友,象托特里埃一样,同样值得尊敬。”詹德隆的大无同样很优雅,轻灵,流畅自如,细节丰富。但相比富尼埃要朴素。整体布局也比较均衡,属于比较扎实耐听的类型。总的来说,詹德隆水准属于一流高手之列。但也有人说他的大无内涵不够深刻,见仁见智了。他在菲利普的一系列录音都相当出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吗?拿凳子坐下来看

有机会借两套听听,我只有罗斯特波维奇的版本,恕我直言,矫柔造作,实在让我听不下去。如果你居然没有,哪我真想换一套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0 15:1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