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xiaopptian

中国古典乐曲为什么没人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仔细,怎么基本上都是近、现代创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大家都跟小孩子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古曲网也是一个烂俗的网,连女人十一苦坊都有!

不过,中国古典乐曲,流传至今的,真是远远不止100这个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数出来啦,好想见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整理出来的古琴曲就有几千首呢(就是说仅仅“古琴”这一种乐器)

前面那位老兄也太孤陋寡闻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放卫星,统统数出来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楼好像已经偏了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娱乐 
 
寻找会抚古琴的朋友
 
2004-05-31 22:27:31sikongbeibei (司空贝来源:浙江大学海纳百川站点击次数:6
........................................................................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推荐给】 
一、 发展简史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做琴,近代为区别于其它乐器,才习
惯地叫做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有大量的音乐遗传和理论文献,还有几百年以至一千
多年前的古代良琴保存到今天。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
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说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是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从现有的材料看,开始古琴大约弦数不定。有五弦琴、七弦琴,还有九弦琴、
一弦琴等。前不久在湖北出土的战国前期的琴,是十弦。完善的琴应是在西汉以后
发展形成的。根据现有文字材料来推断,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应是古琴乐器
走向完善的飞跃时期。

古琴有七条弦,主要定成C 、D、F、G、A、c、d,称为正调。另外还有根据五
声音阶关系的其它定弦法和不按五声音阶定弦的数十种定弦法。它是等弦长、一弦
多音的无品拨弦乐器,音域有四个八度。古琴的弦很长,每弦有十三个泛音,都很
清晰纯美。因此常常用泛音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段。

由于古琴整个琴身就是一个共鸣箱,面板就是指板,出音孔开在琴的背面,所
以古琴的音色就非常独特。它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古琴比钟、磬、笙等产生得晚,与瑟同时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
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
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两千多年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琴家。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所教
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俞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
秋》中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
奏的形式 ,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这
也是先秦音乐思想、音乐水平的一个反映。

汉代名琴家不少,而东汉的蔡邕尤为重要。他能作曲,作有《春游》等曲,称
为蔡氏五弄,可惜失传。所幸的是,他所撰的《琴操》一书传到了今天。《琴操》
记录了四十多首当时弹奏、吟唱的琴曲的曲名和内容。现在保存的一些古琴曲的根
源可以在这里找到,实在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

晋代的琴家嵇康更为突出。他在政治上有主见,鄙视腐朽的司马氏政权。在文
学上和音乐上有创造,写作颇丰。他在被害临刑时,还要来了古琴,最后一次弹奏
《广陵散》,成为千古传诵不绝的逸闻奇事,也为我们考察《广陵散》提供了一种
重要材料。嵇康所作的《琴赋》向我们展示了琴的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所占的地位
,所具有的技巧,所产生的影响,并证明当时的琴已经有了标示泛音和音位的“徽
”,是完善的琴了。这是现在所知西汉琴和唐代琴之间有关琴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材
料。

隋代丘明传《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
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世界最早的乐谱。此铺传到日本,被
日本视为国宝,清代晚期才有复制本传回我国。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准
备之下改进形成的,这种记录演奏指法的谱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称、术语简化成
笔画很少的、类似符号的字谱,一直沿用到天。大量的数百年上千年古琴曲正是用
它记录流传下来的。唐代有不少造琴名家,如雷威、雷霄兄弟以及郭亮张越等。从
传到今天的唐琴看,工艺、造形、音响,都令人叹服。这个时期能弹琴的诗人、文
学家不少,琴家也不少。从不少著名诗人写下的许多描写古琴的诗也可以看出当时
琴的水平是高的。然而很可惜的是,当时的琴谱(即收录古琴曲谱的专书),竟然
一种也没有留下来。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印刷书籍出现,但不可忽视的是
官方典礼排斥古琴,使它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则残唐五代社会动乱,文化被破坏
,书籍散失,所幸在史料方面还有宋人记下的宝贵的文字。例如记下了薛易简这位
盛唐时期的琴家,并说他曾在宫中供职。僧人颖师更是一位高手,李贺曾有诗赠他
。尤其是韩愈的诗,写出颖师所奏的琴曲的深度和难度,反映了颖师高度的艺术造
诣。

南宋的不朽琴家郭楚望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他一方面有高超的琴艺。培养了造
诣甚高的弟子;一方面能创作,并有寄托爱国思想的作品《潇湘水云》传世。再有
文学家姜白石,特意创作的琴歌《古怨》,传到今天。这是一首个性鲜明、音乐优
美的声乐作品。由于有姜白石自己谱写的古琴指法,可以说比他另外的那些“俗字
谱”记下来的创作,对其原貌的探求要容易些,所以也很可贵。

元代耶楚材是一个极爱古琴的人。他记下了一位琴艺很高的琴家:姓苗,号栖
岩老人。栖岩老人对《广陵散》的演奏使耶律楚材惊服。

明代古琴有很大发展。朱权虽是一个藩王(朱元璋第十七子),却对古琴的发
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为我们保存了
音乐史中的至宝。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乐化琴曲,多是
唐宋以前的珍品。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现在世界上,这些是
最古的器乐曲了。声乐派(琴歌派)的代表扬抡所著《伯牙心法》(1609年前刊印
)收了大量的琴歌。琴歌派一直与器乐派琴曲并存,并且有许多珍品。

清代琴艺由兴盛而走向衰落。《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中许多明以前
的琴曲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更深刻细致的作品了。但到了晚清,则弹琴人减少,
演奏曲目日窄,演奏水平高的日少。

近代四川张孔山一系,对《流水》作了较大发展。湖南杨时百撰辑了巨篇的《
琴学丛书》,是一部有系统的综合性琴书,并且对《幽兰》、《广陵散》作了突出
的研究。

现代琴家中查阜西先生在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有突出的贡献,管平湖先生和吴
景略先生在演奏方面有突出贡献。

二、宝贵的遗产

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其中有
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
月》等,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现在琴
人能演奏的不到百曲
,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
来,仍是一大笔财富。

在古琴音乐中保存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黄河长江流域固有文化的宝贵传统。隋唐
时期,虽遭外来音乐的强烈冲击,华厦民族自己固有的音乐艺术却在古琴上顽强地
延续下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格外重视。《旧唐书?乐志》讲:“自周隋以来,管弦
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
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如果说《幽
兰》有许多特殊的音调反映了隋唐时代西域音乐的影响,则《广陵散》应是“楚汉
旧声”未受外来音乐干扰的实例。

在古琴文献中除乐曲而外还有可贵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遗产。蔡邕《琴操》所记
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例如《琴操》记述的伯
牙老师成连先生,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为他海上
“移情”的事迹,表明了最晚在汉末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
表里关系。成连为伯牙“补”“生活课”,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创作了《水
仙操》,很发人深思。

唐人薛易简(公元725左右——800左右)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
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
俗,可以格鬼神。”说明这时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宋人朱长
文撰辑的《琴史》记录了他以前的众多琴家的历史材料。其中至少隋、唐、宋三个
时代材料是可信的,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作为艺术的古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是很可贵的。

元以后《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
淡、中、和、疾、徐。”反映当时对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
方面提出的理论。“轻、松、脆、滑”是属于演奏美学方面的,是对音乐的美好,
旋律的流畅的追求。“高、洁、清、虚、幽、奇、古、淡”是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
,是对风格、意境、韵味、气质几方面提出的概念。“中、和、疾、徐”则是属于
演奏技巧的几个基本方面了。明末清初的徐谷共 又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共二
十四条。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但因为过细,难免有些琐碎
):“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
、细、溜、健、轻、重、迟、速。”

三、表现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上千首古琴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主要大约有下面五种类型:

1、表现中华民族气节和人民正义斗争的。

例如《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是东汉时期古曲,表现了战国时期韩国剑
工匠为韩王铸剑,到期未成,被韩王杀害。工匠的儿子聂政长大立志报仇,经过顽
强的努力,终于机智地刺死韩王并自杀身死,音乐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CCTV新闻夜话:为什么五百年的音乐面临失传

--------------------------------------------------------------------------------
 
2003年11月22日 08时12分10秒
 
 
天书般的乐谱

  为什么五百年的音乐面临失传(上)

  主持人:陶琳编导:刘昊天

  嘉宾:张本兴(81岁)北京智化寺音乐第26代传人

  播出时间:2003年11月20日23:30 CCTV-12首播

  导语: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一种流传了500多年的音乐,现在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就是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的北京智化寺音乐。它基本上还保持着500多年前的面貌,是我国现有的古代音乐中唯一来流传到今天的,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乐种。

  北京智化寺是明朝大太监王振修建的,他把象征皇帝特权的宫廷音乐引进了寺庙里,和佛教音乐、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智化寺音乐。五百多年以来,寺内的历代僧人封闭演练、心口相传,使智化寺音乐始终保持着古朴优雅的风貌,并被誉为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乐。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文化界开始注意到智化寺音乐的价值;70年代末,文物部门对智化寺音乐开展了抢救工作,但由于老一辈音乐传人相继去世,新进学徒又纷纷改行,使智化寺音乐面临失传的境地。

  智化寺音乐是一代一代靠口传心授来流传的,我们今天要专访的就是智化寺音乐的第26代传人,今年已经81岁的张本兴老人,先来看一段有关张本兴老人的短片。

  短片:年轻的时候,张本兴是有名的多面手,会演奏多种乐器,佛事唱诵也很出色。张老最擅长的还是吹笛,可是现在老人已经年过八十,二十年前就吹不响笛子了。

  张本兴老人12岁开始学习智化寺音乐,在六年的严格训练后,张老成为一名艺僧,并和智化寺音乐结下了终生的缘分。1953年,他曾和师兄弟一起为老舍、梅兰芳等文化名人表演;上世纪80年代他们还曾作为中国佛教音乐的代表访问欧洲,并受到热烈欢迎。

  1992年的时候,张本兴老人已经还俗多年。当他听说智化寺音乐后继无人,便主动回到寺中教授学徒。但遗憾的是,他教过的十名学生大多改了行,没有从事智化寺音乐工作,现在,他的身边只有两个徒弟了。

  为什么五百年的音乐面临失传(上)

  访谈:

  主持人:张老,在我手上拿的是智化寺音乐的乐谱,这是用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记谱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叫做工尺谱,在普通人看来它几乎就跟天书一样是很难懂的,那我想问您在六十多年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您开始学习这种音乐的时候,您的师傅有没有告诉您说

  智化寺的音乐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

  嘉宾:没说过这种音乐学的时候就知道拿过来咱们学学谱,他也不知道这种来源是古代的什么时候,他都不知道,就知道这音乐不错比他们这些普通音乐要好。

  主持人:当时您和师兄是在六十多年前开始学习智化寺音乐的,要六年的时间才能出师,那当时主要是训练一些什么呢

  嘉宾:先学是小曲,什么梅花引、清江引、寄生草,以后慢慢学,学什么叫做“料峭”

  主持人:您刚才跟我说是训练的学的这些曲目,那么具体训练会怎么来训练呢

  嘉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在大殿梁子底下站着吹、坐着吹,为什么呢?跪着吹,它练的功夫,有那么一句话“千日管子”吹一千日的管子,吹出今日的味道来,千日管子百日笙,这笙最好学,要学吹笛起五更,为什么叫起五更,冬天冷,它这个膜,笛膜,尾膜它挂哈气,一挂哈气就不响了,啪啦啪啦没有那水音,要把这哈气吹干了,吹出这笛音来,这是算功夫,夏天一见热了,它这笛子就绷,没有褶,吹出来木头渣子味,要把这褶吹下来笛音就出来音来,出来笛音了。

  主持人: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您说的这种功夫?

  嘉宾:有一冬天就行,一冬天一夏天就行,你再有就是有功夫,再冷也不怕。

  主持人:在当时您出去表演的时候智化寺的乐队一共有几个演奏者呢?

  嘉宾:有九个人(的时候),有十一个人(的时候),七个人(的时候),最少的七个人

  ,最多的是九个(人),十一个(人)是最多,全是双的,要到七个全成单的了,一支管子,一个笙,打一个锣。

  主持人:这个有什么讲究吗?

  嘉宾:有,根据人家的要求,有请十个(人)的,请九个(人)的,请七个(人)的,请十一(人)的,根据要求。

  主持人:在当时出去表演的时候,智化寺的乐队一般都会有好几位的演奏者,那么这些演奏都是事先会规定好的吗,是有独特的规矩的吗,比方说去的人数不一样,演奏的曲子是不是也是不一样?

  嘉宾:比如说这是一排,当间两个是吹管子的,俩管子,俩笙,一边一个(吹)笙的,一边一个(吹)笛的,这(边)两云锣,这(边)一个鼓,就按这个摆的这十一个人。

  主持人:作为代代相传的音乐,智化寺的音乐传到您这里已经是第26代了,那么今天您和您的这些师兄弟所演奏的音乐和五百多年前的智化寺音乐还会是一样的吗?

  嘉宾:现在的谱子跟清朝,跟康熙的三十三年的谱子一对照,俩谱一对照一样,没有区别没有篡改的地方,它这个(吹的)曲子还一样,等到清朝到民国到解放,还是原来的谱子,没有改变,啊口什么全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添了减了没有。

  主持人: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专门有规定就是,你们这些艺僧是不允许来改变智化寺音乐的曲调?

  嘉宾:它这个谱念的时候跟吹的时候又不一样,念的时候一个样,吹的时候又一个样,你比方这个垂四调念上一学的时候(本兴师傅现场唱),念就这样它要吹就不一样了,全截开了,

  跟这念法不一样。

  主持人:我们看到现在的这个智化寺的乐谱里面只有48首曲子,可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在明朝的时候是应该有二百多首曲子的,为什么到现在越来越少了?

  嘉宾:失传就失传在这,一代留两首,一代留两首,还有留得多的时候,到我学的时候就学四十多首,就不会了。

  主持人:为什么失传了?

  嘉宾:他留了两首不告诉你,等到外头一块吹的时候,他吹的时候你不会,撅你,撅人,有的人。

  主持人:每一代都会这样吗?

  嘉宾:他一代留两首,一代留两首,这不是全给留没了。

  主持人:现在摆在桌上的这个乐器叫做九云锣,是从清朝的时候传下来的,您在演奏的时候

  还得用绳子把它先绑好,您能给我们演示一下吗?

  (本兴师傅现场演示九云锣的绑法)这种绑法是智化寺所特有的绑法吗?

  嘉宾:对就要这样绑。

  主持人:九云锣一共有九种声音,您可以演示给我们听一下吗?

  嘉宾:这还是背调子的,正调子的。

  主持人:您看一下在这九个锣里面,我注意到有一个的音是跟别的不一样的?

  嘉宾:这个坏了。

  主持人:为什么呢?

  嘉宾:这个不会老这样,我所以呢不打它,它是已经坏掉了,我借字(音),借别的字(音)打它。

  主持人:这个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嘉宾:给钉坏了这个,已经坏掉了。

  主持人:那为什么不换呢?

  嘉宾:换不了,不好寻,青铜的不好寻找,慢慢寻找,得到旧货市场慢慢寻找,就我使它慢慢寻摸。

  主持人:这个锣它是以前的人手工制造的,现在如果说这一个坏掉了,我们在别的地方还能找到替代的吗?

  嘉宾:能配上,到那一听就知道。

  主持人:现在还有人会做这个东西吗?

  嘉宾:没有

  主持人:没了那上哪去配呢?

  嘉宾:上潘家园慢慢找,慢慢找潘家园旧货市场。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就是您小时候学习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音乐的来历,什么时候知道的?

  嘉宾:不知道,后来(音乐学者)杨荫浏院长认为(智化寺音乐)有唐宋的味道,有明朝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混合在一起,这才明确了,这才知道,它固定名字以后。

  主持人:北京有古乐是什么时候确定,智化寺的音乐是古乐的。

  嘉宾:1953年确定是古乐跟日本的雅乐一样,把智化寺康熙三十三年的谱找出来这才确定

  ,跟现在的谱一对照完全没走样,什么啊口还是一样,板子还是一样,没走样,这么固定下来根据杨荫浏跟查阜西老先生他们考古(认定)了以后,(智化寺音乐跟)唐宋的教坊过去小作坊吹的一样。

  主持人:在1953年在老舍先生,主持的一个晚会上,您和您的师兄一起演奏了智化寺的音乐,您还记得当时有哪些人观看了演出。

  嘉宾: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梅兰芳,老舍,杨荫浏,查阜西,知名人士不少呢。

  主持人:那么当时就是像老舍先生还有梅兰芳先生这些人他们听了你们的曲子之后,有什么样评价呢?

  嘉宾:他们都觉得挺好,因为什么,吹的那俩锣打的一样,你甭管吹什么字(音),吹什么字(音)打什么字(音),该什么板什么板,该快快,该慢慢,俩锣全一样,错不了,差一板一眼那都吹不下去,就说这个可以定下来,是由古老传下来的,就这么定下来的。

  主持人:我知道您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那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来整理这些乐谱,可是这些乐谱,一般人是根本就看不懂的,您觉得整理这个乐谱对智化寺的音乐有多重要呢?

  嘉宾:乐谱留给(后人)作参考,作为一个参考给后代留着吧,别断了。

  主持人:您花了多长时间来抄这些谱子?

  嘉宾:两本(花了)一年多点时间。

  主持人:这个里面一共有多少首曲子?

  嘉宾:这两本,四十多首。

  主持人:是所有您会的曲子都在里面吗

  嘉宾:都在里面。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到了,在以前师傅教你们的时候都会留下两首不教,那您有没有也留下两首不要教给您的徒弟。

  嘉宾:留给后代看吧!

  主持人:您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位农民演奏唐宫古乐 宫尺谱尚存曲目千余首

--------------------------------------------------------------------------------
中国台湾网 (2005年06月16日)

 
  中国台湾网6月16日消息 87岁的张贵老人敲响清朝流传下来的乐鼓,随后笙瑟齐鸣,乐声萧杀,100位来自陕西的农民演奏着一首流传了1000多年的唐朝皇家古曲《将军令》。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本月17日至19日,他们将在北京举行“百名中国农民演绎中国音乐史诗”大型演出。

  古董乐器演奏古曲

  张贵老人来自陕西周至集贤西村,他从18岁起,就在上辈老人的带领下学习一种自唐朝流传至今的古代音乐,这些年来在村中也带了不少徒弟。他将与来自陕西何家营村、集贤东村、集贤西村的100位农民,表演一种原汁原味的唐朝皇家音乐。

  15日,在北京专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百位农民带来了不少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古老乐器,并将用这些乐器进行演奏。集贤东村村长顾景昭还把村中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卷新月异米多长的古乐宫尺谱也拿到了现场,只见布卷老旧,墨如点漆。顾景昭说,曲谱的年代已经不可考。

  音乐溯源唐玄宗和李白听过

  此次演出的策划人、著名音乐人李亚蓉女士介绍,2004年,一位陕西何家营村的小学校长给她打来电话,说当地有一种在民间流传了1000多年的唐朝皇家音乐。李亚蓉当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陕西何家营村、集贤东村、集贤西村的考察中发现,当地农民间世代口传心授着一种奇异的古老音乐,十分迷人,而且高雅。

  她发现,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民间音乐的权威专家李石根等人就研究过这种音乐,并提出是唐代的皇家音乐,但一直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有关专家考证,当年唐玄宗和李白都听过这些音乐。

  古乐传承尚存曲目千余首

  李亚蓉介绍,现在当地仍流传有1000多首古曲的宫尺谱,但由于宫尺谱不记录节奏,所以乐曲的传承要结合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因此至今尚可演奏的乐曲有300多首,其中有不少是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宏大乐章,显然是唐代宫廷进行盛大典礼时使用的乐曲。著名音乐专家何钧、田青等人都对这种唐朝音乐给予了肯定,而且认为其自唐朝流传至今基本没有变化,保留了唐曲的风格。

  唐朝皇家音乐是如何流传到民间的呢?专家介绍,集贤东、西村当年是唐朝皇家的行宫和狩园,皇帝每次来都要带大批人马,当地的百姓也被宫廷中的乐师组织起来演奏。这种源自周朝古制、又融合了中亚和高丽元素的唐朝皇家音乐就这样流传到了民间。而何家营村原是一位胡人何将军后花园,杜甫就曾写过15首关于何家花园的诗,但不知集贤村的音乐为何传到了这里,而且一直传承了下来。(编辑 言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2 10:38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