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老鬼

音乐入门导读-----《唱片里的世界》陈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排版的原因不大清楚,转贴就是这样;已经做了修改,现在看的时候应该泾渭分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4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的排版修正了,其余仍照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7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出来,我已发过来了,鬼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jsjxxx6245兄:

我把原来的“唱片里的世界”发到你的邮箱里啦。你重新排版自己上传。我在把我原来发的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8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版了吗?有买书来读读的冲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的幻影

玛莎·阿格里奇是当代世界乐坛上的一位旷世奇才,同时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钢琴大师。她5岁学琴,8岁登台演奏,16岁夺得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的头奖,后又顺势在3周内轻取了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的桂冠,一时间传为佳话。24岁时,阿格里奇又以技惊四座的演奏拿下了第7 届国际肖邦大赛的首奖,从而蜚声乐坛,备受世人的瞩目,被尊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生性怪异,是位个性极强的钢琴家,有关她的种种传说我虽早有耳闻,但1996年阿格里奇随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访华演出,我在有幸和她难得可贵的几次接触中切身领教了这一感受,更给这种传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1996414日下午,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安排下,我和北京音乐台发烧门诊部的记者同仁一道前往首都机场迎接即将莅京的阿格里奇和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原订由上海飞抵北京的CA1568航班(阿格里奇和迪图瓦先行访问上海,但不做演出)应于230分抵达,但时至220分时,机场方面突然告之该班机现仍在上海虹桥机场尚未起飞,没办法只得耐心等待⋯⋯当时针指向445分时,从候机大楼的扩音喇叭中终于传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由上海飞往北京的1568航班现已进港。倾刻处于混沌状态的我们全都打起了精神准备先期采访并一睹大师的风采。出港旅客络绎不绝,人头攒动,终于在那拥挤的客流后面,那多次从各种视觉影像中所看到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之中:55岁的阿格里奇身着一件深灰呢大衣、牛仔裤、便鞋,占据脸庞上部的大墨镜和几十年一贯制的披肩秀发几乎遮挡住了她风韵犹存的庐山真面目。阿格里奇的穿着极为朴素,第一眼看去似乎和普通的旅游者没有什么不同,但若细细观察就会在她的举止神态之间感觉到一种艺术家的非凡气质。指挥大师迪图瓦身穿一件米黄色的尼龙绸短风衣,虽已年过六旬,但却显得精神抖擞,此时毫无倦意,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对摄影记者的拍照也总是摆出各种姿势很好地配合。相反阿格里奇的神色则显得极为的倦怠、脸色有些沉灰。一出候机楼的大门,便见她迅速地从衣袋中掏出了香烟猛吸了起来。在她偶尔摘下墨镜时,双眸不见了往日的光采。当摄影记者将镜头对准她时,她都连连地躲避开,极力不愿让人拍照。据阿格里奇自己说,上海的天气又湿又冷,令她很不习惯,再加上时差的不适,晚上一夜未能入睡,又遇上飞机误点,所以她感觉疲惫之极,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睡一个好觉。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便不得不打消了在现场采访的计划。由于航班误点,原订于53O分召开的记者见面会和6点由官方有关部门举行的欢迎宴会只得推迟和互换。在欢迎宴会上,当姗姗来迟的阿格里奇步态优雅地穿过大厅时,早已就座的全体法国音乐家们都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掌来,阿格里奇则也频频点头微笑着鼓掌回应,全场气氛热烈,可见阿格里奇在艺术家们心中的敬仰地位之高了。宴会进行到晚9时左右,这位风姿绰著的女钢琴家突然心血来潮、兴致所至地提出了一个令接待部门非常为难的要求:她想立刻找个地方练会儿钢琴!幸好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先生在座,于是吴先生便紧急拨通电话与院方联系,经过协调总算是订好了半小时后的琴房安排(虽音乐学院钢琴不少,但真能让这位大师弹得上手的也没几架),于是阿格里奇便不待宴会完毕就先起身退席而去,对于晚些时候将要举办的记者见面会也只留下了一句话:迪图瓦能够代表我。当晚阿格里奇练琴至深夜。与之相比,迪图瓦却是好脾气,人也非常热情,毫无大指挥家的架子,和他交谈像闲聊一般的轻松,在记者见面会上他非常礼貌并饶有兴致地一一回答了与会记者们的提问。15日的上午,按计划阿格里奇和迪图瓦应前往长城游览,但不知何故阿格里奇却没有出现,于是迪图瓦便在翻译的陪同下改为前往天坛参观。从天坛出来后,迪图瓦似乎还没有尽兴,于是便又信步来到了临近的红桥集贸市场,在一个古董摊前,经过和摊主的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500元的人民币成交,买下了一对他非常喜欢的中国仿古出土铜香炉16日上午,迪图瓦率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北京21 世纪剧院排练走台,曲目是德彪西《大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巴托克《神奇的官员组曲》。在排练中,迪图瓦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精密的工作态度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感佩不已。时间渐至12点,一些前来观看排练的记者已陆续打道回府了,这时突然传来一阵噪动,凝神望去,原来是置于舞台后方的钢琴被推上了前台,这时有心的记者开始预感到事情可能要有所变化,大家猜测会不会是阿格里奇将要驾临(按计划阿格里奇不在21 世纪剧院演出,也不在此排练),果不其然,片刻之后阿格里奇肩披大衣手端一个中国式的青瓷茶杯突然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从表面看去她今天的情绪似乎还算可以,在和乐手们寒喧了几句之后,阿格里奇便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开始了愉快的排练。鉴于阿格里奇我行我素的性格,大家纷纷揣测今天晚上的曲目将很有可能变更(演出曲目:416北京21世纪剧院:巴托克《神奇的官员组曲》、德彪西《大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417北京人民大会堂:柏辽兹《本韦努托·切利尼序曲》、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利用排练间隙有记者上前请她签名,她应允了,随后又有记者提出能否合影拍照,但被她以没有睡好觉、精神不佳有损形象为由给婉拒了。当晚73O分,热爱音乐的人们从北京的四面八方涌入这个位于京城东域、且交通又甚为不便的21世纪剧院观赏演出,剧场内座无虚席。就当音乐会即将开始之际,从剧场的广播中传来了一则通知: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访华首演曲目有所变更,原订演出的巴托克《神奇的官员组曲》将改成阿格里奇演奏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在场的人们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倾刻间全场欢声雷动,人们惊喜万分、兴奋之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科夫斯基的绝笔与死因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许多作品流传至今仍盛演不衰。作于1893年的《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更被认为是其精典中的精典,因为柴科夫斯基不仅把整个的心灵都融进了这部交响曲之中,而且这首作品还成为了柴科夫斯基的绝笔之作。柴科夫斯基于1893年的9月间完成了第六交响曲的全部创作,1028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首演。就在首演之后不久,柴科夫斯基便突患重病,于116与世长辞。关于柴科夫斯基的死因,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是沿用这样的一个说法:1893年的冬季,彼得堡正到处流传着霍乱,柴科夫斯基在1028指挥完第六交响曲的首演后由于口渴难奈,遂喝了没有煮沸的、不洁净的水,因此染上霍乱遂于9天之后去世。这种传统的解释在音乐史上一直被沿用了近90年。
    1986
年,英国的著名音乐学家大卫·布朗就柴科夫斯基的死因提出了新的质疑和解释。他认为柴科夫斯基的真正死因并不是因为身染霍乱而是自杀。布朗一语惊天,在音乐界引起很大轰动,遂后他就这一说法便开始在BBC的广播专栏节目中公开披露了他研究大量资料所得出结论的若干细节。1893年的秋天,俄国贵族斯丹波克-佛莫公爵请当时沙俄宫廷中的高级文官尼古拉·杰考毕把一封揭露柴科夫斯基与其侄儿搞同性恋的控告信转呈给沙皇亚历山大,由于杰考毕和柴科夫斯基曾是早年法律专科学校的同学,遂担心这一丑闻一旦败露,不仅会让作曲家名誉扫地,而且还有可能使他流放西伯利亚并失去公民权,与此同时也会玷污了母校的荣誉。于是杰考毕便于1031,(即第六交响曲首演后的第3天)邀集了6名柴科夫斯基当年在法律专科学校读书时的老同学,在杰考毕家中的书房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名誉法庭。在这个法庭上他们对作曲家进行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秘密审判,最后法庭决定宣判让柴科夫斯基以自杀而死的方式来保全和换取自己的名誉。为了掩盖丑闻,在柴科夫斯基死后他们将以作曲家得了不治之症为由在彼得堡散布。由于当时秘密法庭是设在杰考毕家的书房,所以杰考毕的妻子曾不时地和断续地听到由书房中所传出的部分谈话内容。事后当其妻向杰考毕提及此事时,杰考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实情向她全部吐露,但是他要求妻子一定要严守机密。1902年杰考毕去世。1913年杰考毕的妻子也年事已高,这时她考虑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无论如何她是无权将这位俄国著名的大作曲家的死因秘密带入坟墓里去的,于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便将这段隐情讲述给了当时还很年轻但酷爱历史并嗜好搜集彼得堡法律学校及其校友情况的博物馆管理员亚历山大·弗伊托夫。1966年,女音乐学家奥勒娃到列宁格勒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向上了年纪的弗伊托夫询问有关格林卡的一些历史情况时,无意间谈起了柴科夫斯基的死,从而她便由弗伊托夫那里获得了有关作曲家真实死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此后奥勒娃又经过了多方的深入调察与研究不仅证实了弗伊托夫谈话内容的可靠性,同时她还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结果:开庭后的第二天早晨法律专科学校的校友奥古斯特·戈克为柴科夫斯基送去了砒霜。第三天早晨作曲家病倒了,又过了三天,柴科夫斯基便与世长辞了。

1978年,奥勒娃以通信的方式将弗伊托夫的谈话记录和其它一些资料寄给了布朗。数年后,布朗便在BBC 的广播中披露了这件事。虽然有人曾极力反对这一说法,但事实上就柴科夫斯基去世之时的一些做法却又实在是让人难解疑团。譬如:既然柴科夫斯基是死于恶性传染病霍乱,那么按照当时的规定就应当立即封棺殡葬,但事实上却是柴科夫斯基的遗体却被长时间地停留在寓所开棺供人瞻仰和祭奠。另外与柴科夫斯基同时代的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也对此心生疑窦,他在自己的传记中曾这样写道:假如柴科夫斯基真的是死于霍乱,那么当时的许多做法就是够奇怪的了,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当时,有关柴科夫斯基的突然死亡也曾引起了许多人的狐疑。再者,众所周知柴科夫斯基实际上是一位疑心病患者,平时只要稍有一丁点儿的生病预兆,他都总是会提早去看医生的。但这一次却极为的反常,尽管病情在不断地恶化,但他却一整天都不让弟弟莫代斯去请医生,只是到了晚上,也许是柴科夫斯基自知中毒已无法挽回之时,这才勉强同意就医。虽然柴科夫斯基去世已经100多年了,但近期有关他死因的争论却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尽管今天有些观点还需要去进一步地论证。但具有权威性的《新格罗夫音乐词典》却直言不讳地宣称:柴科夫斯基的自杀毋庸置疑几乎可以肯定他是服砒霜而死有关死于霍乱的故事纯属是人为捏造的

弗里乔伊的最后乐响

有关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录音目前唱片市场上是特别的繁多,有人曾经粗略地统计过,光不同版本大约就有200 多种,也许是因为这首交响曲太大众化、太通俗化了,所以也就此成为了指挥家们演奏最多的一部作品,但是如若仔细地品赏一下,就会发现这部作品其实在音乐上也不是那么好处理的。如果在诠释上没有什么特色,那么就很容易事得其反地使演奏流于一般的呈示化,缺乏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深度。因此,尽管20世纪指挥大师倍出,但是真正能将这首交响曲演奏出悲怆的味道的却极为鲜少。下面我为朋友们所介绍的就是一款具有着浓烈悲剧色彩的第六交响曲录音,它是由匈牙利著名指挥大师弗里乔伊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这个版本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它是这位指挥家最后的一场演奏,同时也是他特意选定告别人生的最后演出曲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人出怪招

已故著名的钢琴怪杰格伦·古尔德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多伦多,如果追根寻源,他和挪威著名作曲家格里格还是远房亲戚。3岁时古尔德的母亲发现他具有绝对音高的概念和惊人的音乐记忆力,从此母亲便成为了小古尔德的第一位钢琴教师。10岁时,古尔德进入多伦多音乐学院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对于才华横溢的古尔德来说,音乐学院那种墨守陈规和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与课程无疑是一种灾难,学校对他而言只有恐怖与无聊。从这以后,古尔德的内心便具有了一种潜意识的强烈反叛思想。1955年古尔德在美国的华盛顿举行了生平的第一次公开演奏,弹奏的曲目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由于演奏精彩至极,结果轰动乐坛成为佳话。1957年他在指挥大师卡拉扬的指挥下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从而跻身于当代钢琴大师的行列。正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1960年后他却突然宣布退出舞台停止一切音乐会的演奏活动。古尔德的这一举动并不是因为自己技术和生理上的原因,而是他认为无休止的舞台演奏和哗众取宠还不如在家里潜心研习音乐的本质,同时他还认为,由于录音技术的改进及音响器材高科技的发展和普遍进入家庭,一些音乐在家中以性能优良的Hi-Fi音响装置欣赏唱片的效果有时就要比在音乐厅中凝神聆听的效果要更清晰和更悦耳。因此古尔德便决心将自己的艺术贡献给唱片事业,于是古尔德便在家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录音室以便随时可以制作出高水平的音乐录音。古尔德的性格非常古怪,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也总要身穿一套毛皮大衣,头顶一个蓓蕾帽,脖上围着长围巾,手上戴着厚手套。据古尔德自己说,他特别惧怕伤风受凉、所以不管任何季节他都要穿上厚厚的大衣或毛衣,另外他每次出行也还要携带一大堆毛巾、矿泉水以及为应付突然出现的病症如:头疼、紧张等的药物和他那把特制的破椅子。古尔德之所以能弹奏出无人能够效仿的美丽音色,据他本人讲是和这把破椅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这把能折叠的破椅子是古尔德的父亲特意为他而设计制作的,这把特殊的椅子可以适应古尔德弹奏时身躯自由往前、往后或左右倾斜的各种角度,四条腿在经过了多次的改造后,椅子的最低处离地只有35公分,尽管这把椅子很不雅观,但当古尔德将他高大的身躯倦伏在这把破椅子之中展开硕大的双手奏响音乐之时,听者不得不承认这把神奇的破椅子对他所弹奏出的优美琴音是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尔德的演奏具有很强烈的歌唱性,加之流畅圆滑的触键,真是美妙无比。古尔德的弹奏音量虽不慑人心魄,但色彩上的变化却相当的丰富,音乐的感觉也特别的敏锐与生动。由于古尔德的性格非常地古怪,所以他的演奏风格许多年来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许多他诠释的录音甚至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只是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古尔德所演奏的作品才开始逐渐受到听众的欢迎。古尔德最伟大的贡献应该说是他对巴赫作品的挖掘与阐释,但古尔德所弹奏的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也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演绎。这是一套具有着强烈个人风格与色彩的录音。这套协奏曲原定乐队指挥是由伯恩斯坦担任,但当伯恩斯坦与古尔德在完成了两首协奏曲的录音之后,伯恩斯坦却说什么也不愿与其再合作下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古尔德的性格太怪僻。于是这套唱片中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指挥一职便只好另谋高就了。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最后录音是由美国著名的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来执棒指挥完成的。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斯托科夫斯基几乎从不指挥协奏曲,因为他认为只有指挥才是一部作品解释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也不能容忍独奏家和他共享荣誉,所以他曾发誓决不指挥协奏曲,以免独奏家和他平分秋色。但当他在84 岁时,偶然听了一次古尔德的演奏后,内心深受感动,于是斯托科夫斯基便主动地向古尔德提出为什么我们俩不能共同合作搞一个录音呢?后来两位大师便携起手来录制完成了这款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在这版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录音中,古尔德的弹奏风格非常的独特,乐曲一开始,古尔德把钢琴的引子部分的连音给予分别的强调处理,他的这种弹奏便使得音乐产生出一种非常新颖的演奏效果,听起来就像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新作品。古尔德那轻盈敏捷的触键使人感觉他仿佛不是在弹奏而是在抚摸琴键,他弹奏快速乐句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的干净利落、毫无含混不清之感,他演奏出的清晰明亮音色,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独特高超的手指触键功夫。古尔德演奏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虽然他在速度的处理上似乎有些自由化的倾向,甚至许多人还认为他的演绎很怪僻,但在对贝多芬音乐的理解上,古尔德则认为他是完全忠实于作者意图的,不过这种忠实是忠实于贝多芬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忠实于作品的术语标记和死的音符。

李帕蒂的天鹅之歌

现今如果要是提起阿格里奇、普列特涅夫、波格雷里奇这些钢琴演奏家的名字,音乐爱好者们恐怕是无一不知无一不晓,但是要说起曾经辉煌了瞬间却又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一代巨匠李帕蒂,知道他的就相对为数不多了。李帕蒂是20世纪钢琴表演艺术的一位旷世奇才,但是由于在他最为辉煌的年代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因此他在颠沛流离中所能留给世人的录音就极为的鲜少,尽管李帕蒂的唱片录音很少但张张皆为精品。伟大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就曾十分戏谑地说道:听完李帕蒂的演奏,我们可以卷铺盖回家了,李帕蒂在演奏,我们就实在没法混了。虽然鲁宾斯坦的话说得有些夸张,但它却说明李帕蒂精湛的演奏艺术在当时实属是高屋建瓴。李帕蒂1917319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父亲是一位业余小提琴家曾师从过萨拉萨蒂,母亲则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由于受家庭的熏陶,李帕蒂自幼便显现出了对音乐的极度敏锐感觉和天才,但是对他一生影响更大的还要说是他的教父、罗马尼亚伟大的作曲家埃奈斯库。早年李帕蒂先从父母学习音乐,1928年后他便进入布加勒斯特音乐学院师从穆西塞斯库学习。1934年,年仅17岁的李帕蒂参加了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钢琴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他获得了二等奖。按当时的竞技水平而言李帕蒂本应获得第一,但是由于个别评委的刁难却只给了他一个第二名,面对这种状况,担任评委之一的钢琴大师柯尔托便忿然退席,以示抗议评判的不公。柯尔托看出李帕蒂是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于是他便热情地邀请李帕蒂到巴黎跟从他学习。在巴黎期间李帕蒂除了和柯尔托学习钢琴演奏之外,他还师从明希学习指挥,从杜卡及布朗热学习作曲及音乐理论。就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中,李帕蒂逐渐形成了他独有的、荡漾着浓厚诗情和富于高贵浪漫气质的演奏风格。1937年李帕蒂到德国、意大利举行独奏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正在他的事业开始迈向辉煌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李帕蒂遂返回祖国罗马尼亚,但是随着纳粹势力的不断扩张他后来又迫不得已携妻逃亡瑞士的日内瓦(李帕蒂的妻子坎塔库泽娜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和教师,当今著名的钢琴女杰阿格里奇就曾师从于她的门下)。正当李帕蒂夫妇在日内瓦躲避战祸之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向体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泽尔的意外收获

洛林·马泽尔是一位音乐奇才,他从七岁时以神童的身份首次登上指挥台至今,已在乐坛上驰骋了近60个年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指挥过众多的交响乐团,他录制的唱片更是难以数计,他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指挥大师之一。马泽尔在少年时期就曾有幸得到过众多的本世纪最伟大的指挥:托斯卡尼尼、莱纳、萨巴塔等人的耳提面命与谆谆教诲,这些经历使得他获益非浅。马泽尔不仅熟谙音乐而且还精通文学,这广博的知识也为他诠释音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修养。
   
马泽尔指挥的曲目相当广泛,从17世纪的巴赫、亨德尔直到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都有所涉及,这其中还包括了各种题材与体裁的不同作品。马泽尔不光擅长指挥器乐作品,欧洲大歌剧也是他指挥的强项,他曾说过:没有指挥过歌剧的指挥,不能算作是一个修养全面的指挥。马泽尔在指挥时总是力求精益求精,他希望在他指挥下的演奏都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水准。在马泽尔的棒下,理智与精确是其音乐表现的最为主要特征。1996年初,当北京街头巷尾的人们还都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之中并纷纷议论着从中央电视台转播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上所看到的那位用九国语言向世界人民致以新年问候的马泽尔时,元月九日这位大师便亲率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轰然飞抵了北京,并在人民大会堂奏响了音乐之年前奏曲的宏伟乐章。就在马泽尔刚莅京的当天下午,我便与北京音乐台《发烧门诊部》节目组的记者同仁一起对大师进行了先期的采访,采访是在亲切与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在采访中大师颇为谦和并饶有兴味地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就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我拿出了一摞事前准备好的由马泽尔亲自指挥的唱片,想请他谈谈个人对这些唱片的诠释哪些比较喜欢、哪些又比较满意,在这其中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可谓是一应俱全。马泽尔最初看到我个人收藏有他这许多唱片时先是表现出非常的惊讶,随后便兴致盎然地仔细翻看这些唱片的曲目。当他把所有的唱片都流览了一遍之后,对我们关注的交响乐作品反而只字不谈,却出乎意料地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了一套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斯》(EMICMS565479)的唱片上,马泽尔告诉我,歌剧《泰伊斯》不光是由他指挥,而且那段脍炙人口的间奏曲《沉思》还是由他亲自操琴演奏的,更令马泽尔兴奋的是他发现我居然还拥有一张连他自己都没有的,由他在25年前所录制的莫扎特《第三、第五小提协奏曲》(KLAVIERKCD11046)的唱片。他当时非常激动地指着这张唱片对我说,这是他音乐生涯中的最得意之作,其原因是这两首协奏曲不但由他指挥,而且还是由他亲自担任小提琴独奏,另外其中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乐段还是由马泽尔本人自己创作,所以这款录音大师就特别格外地看重。当马泽尔问及北京何处有售这张唱片时,我告之无货,大师顿然显得有些失望,并无奈地摇摇头让秘书将唱片的出版公司及编号一一抄录了下来以期回国后再寻找一番。当晚在欢迎马泽尔一行访华的宴会上,大师又无独有偶地重提希望能够得到这张唱片的迫切心情和愿望。看到大师如此地钟爱这张唱片,次日我便决心忍痛割爱将手上收藏的这款CD馈赠给他。马泽尔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非常的高兴,并表示希望能够立即见到我。于是,在11日晚,当马泽尔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结束了演出之后,我们便在他的下榻之处北京饭店贵宾楼举行了一个非正式的交接仪式。当我把这张唱片递到马泽尔手上的时候,大师微笑着连连地道谢。随后我便又拿出了一些唱片封面请他签名,他欣然允诺并且还特意地以各种不同的笔体为我书写下了他的名字,临别之时我们一起愉快地合影留念。指挥大师马泽尔访华演出不但载誉而归,而且还带走了北京音乐爱好者的一份友好情谊,真可谓是不虚此行。

好一朵茉莉花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里奋力创作了一部歌剧,就在这部歌剧即将完成之际他突感喉部不适,经检查被确诊为咽喉癌,需立即手术治疗。普契尼在前往布鲁塞尔就医时将歌剧中没有写完的部分手稿也一并带去准备在住院期间将其全部完成。手术尽管实施得相当成功,但不想由于普契尼的心脏不支,这位曾经辉煌了那个时代的伟大歌剧作曲家于19241129不幸溘然去世,终年66岁。这部普契尼辞世之作正是著名的《图兰多特》。《图兰多特》未完成的部分后来由作曲家的学生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生前留下的底稿和创作札记续写并完成。
   
《图兰多特》取材于意大利作家卡洛·戈齐的同名童话剧改编而成。这部歌剧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北京的一个荒诞故事:紫禁城午门前的广场上,公主图兰多特向她的求婚者们宣布:有谁能够猜中由她所出的三个谜语,她就嫁给谁,但如若猜不中就将被处死。面目冷若冰霜的图兰多特因百年前祖母曾被外国侵略者蹂躏,遂决心为祖上报仇,于是便设计以猜谜的方式残杀所有向她求爱的男人。很久以来公主的这三条谜语没有一人能够猜出,但却有许多人成为了这场残酷游戏的刀下鬼。年轻的鞑靼王子卡拉弗深为图兰多特的美丽容颜所动心,于是冒死求婚并用他的勇敢和智慧以及火热的爱情征服了图兰多特,最终两心相许圆满结合。而忠贞、纯洁、善良的女仆柳儿虽早已热恋着卡拉弗但却无天缘,最后为搭救卡拉弗自尽殉情而死。作曲家在这部歌剧中为人们展现了一个西方人想像里的中国传奇故事全剧在神秘与恐怖情绪的背景衬映下,以中国公主图兰多特、鞑靼王子卡拉弗、卡拉弗侍女柳儿三个人物为主线,表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爱情主题。作曲家普契尼早在构思这部歌剧的音乐框架之时,就曾在一封致脚本作者的信中强调和阐释了自己对这部歌剧创作的主要观点,他写道:我认为《图兰多特》是戈齐所有的戏剧里最富有人性的。因此普契尼便要求西蒙
尼和阿丹米在编撰歌剧脚本时要将图兰多特被埋藏在无上尊荣的下面如此长久的热情极力挖掘出来。普契尼在这部歌剧中给世人留下了众多的优美唱段,其中不乏精美绝伦的声乐篇章,如:《在这座宫殿里》、《柳儿啊你别悲伤》、《主人,请听我说》和《今夜无人入睡》等。在这部歌剧的音乐中,普契尼还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中国民间音调《茉莉花》的旋律素材,因而就使得这部歌剧更加地富
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歌剧《图兰多特》的唱片版本有许多,可供挑选的精品演绎至少也不下三五种。在众多的版本中,每一版都有它的精彩之处和绝妙之笔,但最与众不同和最有特色的还应该说是由已故指挥大师卡拉扬指挥的DG版,唱片号是423855-21982年录音。卡拉扬演绎的《图兰多特》非常抒情诗意化,并且充满了无限的想像力。这首先就体现在了选择歌唱演员的阵容上。卡拉扬在这部歌剧中的处理手法不是简单地去靠矛盾的冲突和音乐的张力来渲染和增加戏剧的氛围与噱头,把冷酷又美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