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brams

原创:赋格的随想———从巴赫、贝多芬到瓦格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4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个问题其实不是我想到的,我都不是很懂赋格的内涵,所以问不出来这个问题。我是在《萧翁谈乐》这本乐评书里面看到的。

另外,你的头像里的图片看不到了啊,现在只是一个红叉。不知道是不是我这里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天天_2003在2006-8-14 16:29:00的发言:

呵呵,那个问题其实不是我想到的,我都不是很懂赋格的内涵,所以问不出来这个问题。我是在《萧翁谈乐》这本乐评书里面看到的。

这就叫无心插柳!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一定要认真地看哦!)
转载赋格曲
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赋格”为拉丁文“fuga”的译音,原词为“遁走”之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赋格曲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第1部分为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开始时,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接着第2声部在属调上(偶尔也用下属调)模仿主题,称为答题,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比的旋律称为对题。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见模仿)。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主题与答题然后再在其他声部上轮流进入。呈示部中主题(包括答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有的理论体系认为,呈示部中主题的进入应以4次为准)。有时在呈示部之后,主题又在主调或属调上进入一次或两次,称为呈示部的补充进入;当补充进入的次数与呈示部相等时,称为副呈示部。第2部分为发展部。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第2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除二段式的赋格曲外,还有三段式的赋格曲,后者尤为常见。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可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如扩大、缩小、倒影等,主题进入的次数也无定规。发展部开始时主题常在主调的平行调上进入,以与呈示部中的主题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其后可转入其他副调。赋格曲的结束部分或再现部分(指三段式的赋格曲)中,主题又在主调上进入,并与答题构成主调-属调或主调-下属调的布局;也可采取各种密接和应的形式进入。在结尾处,常有持续音的运用。不论在呈示部或发展部,主题每次进入之间出现的音乐段落称为小尾声或间插段(篇幅较大者),其素材大都从主题或对题中演化而来,具有中间过渡和发展的意义,并促进了音乐整体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而这正是赋格曲写作中的显著特征。
赋格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单赋格曲 根据一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二重赋格曲 根据两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两个主题要适合作二重对位(两者可互换位置)的移动。二重赋格曲的结构组织有两种:1.两个主题同时呈示,即两个主题在二部对位的结合中同时进入,而且在以后的多次进入中保持不变,并与间插段交替出现。如W.A.莫扎特的《追思曲》第 1段中的“主啊怜悯我们”。2.两个主题各自单独呈示。其写法包括3个部分:①第1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②第 2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③两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g小调赋格曲》。
三重赋格曲 根据3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3个主题要适合作三重对位(三者可互换位置)的移动。其结构组织与二重赋格曲相同,也分为两种:①3个主题同时呈示。如J.海顿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0之6)的终乐章。②3个主题分别呈示,即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呈示部与发展部,最后3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f小调赋格曲》。在三重赋格曲中,有时只有第1主题单独呈示,第2、第 3主题同时呈示,然后3个主题一起进入。
一首赋格曲在曲式上发展较少时,通常称为小赋格曲。一般地说,小赋格曲的呈示部与赋格曲相同;发展部则比较自由,主题进入的次数较少,发展不大,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但有些作品虽然也称为小赋格曲,但在篇幅和曲式上丝毫也不亚于赋格曲。赋格曲与小赋格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套曲中的一个乐章。
当一首乐曲中某部分的写法与赋格曲的呈示部类似,以模仿手法将主题加以发展,但无系统的展开的中间部与再现部时,称为赋格段。赋格段的结构,包括主题在各声部依次进入的呈示部(有时也带有主题的补充进入)和自由发展部的开端,或仅有一个呈示部。赋格段不是完整独立的曲式,它的开始比较容易辨认,但结束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常用于主调音乐的乐曲中,结束时与后面出现的主调音乐写法融为一体。如П.И.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 1乐章的展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兄曾问过一个问题,赋格在贝多芬之后失传了吗?

我记得好像应该是bach吧?

我想说这句话的人并非是说bach之后就没人写赋格了——贝多芬晚年回归巴赫后在奏鸣曲、弦乐四重奏里写了不少赋格乐章,肖斯塔克维奇写了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到了20世纪的布里顿最通俗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的终曲甚至也是赋格,作曲系的学生也不可避免要学赋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赋格并没有失传。
但巴赫这位巴洛克大师去世后,毕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赋格在一定意义上对那时的作曲家来说是一道“音乐数学题”。找一个本身听起来也许并不出众的主题,然后通过赋格的手法使它获得数倍与先前的推动力。他们是在精确的计算和恰到好处的感觉中,求得了一个纯音乐的解——赋格。而巴赫在这方面已经不可超越,他在纯音乐的领域穷举了所有赋格的可能,写出一部部在音乐结构上完美无缺的n声部赋格。在这一点上,没有后人超越巴赫,甚至都没有人再达到他的水平——于是有这样的说法:赋格失传了。
再来看看另一个角度。brams兄上面提到的很多其实并非赋格。赋格是一种完整的曲子。很多上面的例子只是在大型的曲子中使用了复调对位手法。bach之后真的就很少有人再写赋格了,除非是特殊需要(比如肖斯塔克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或者有了怀古幽思(比如老年贝多芬),很少有人再费神求解赋格这道难题:既不合时宜,又不能超越前人,真是吃力不讨好啊。但赋格手法的推动力还是很有价值di,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上面的例子。但音乐长河继续流淌,古老的复调手法还是被越来越少地使用了。很多作曲家(比如肖邦)都不再费神搞什么复调音乐了(肖邦只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赋格,除了dg的肖邦作品全集再未见收录。基点上好像有。),只写“带伴奏的旋律”,同样取得了巨大的创新和成功。随着音乐的大众化,赋格等复调音乐难于演奏(我现在连谱子都对不上)的缺点显示出来了,普通爱乐人弹弹赋格恐怕要精神分裂,于是和大众拉开了距离(你听过哪首爵士或者new age曲子是赋格吗)。很多天才作曲家不用赋格对位手法同样获得了很强的推动力,甚至比赋格还强(听听布兰诗歌)。于是,赋格和它代表的复调音乐手法被冷落了,不再有创新和发展。(像肖斯塔克维奇那样把新音乐元素简单引进赋格当然算不上什么真正的创新发展)——夸张点说,失传了。
但大家并不用对“赋格是否失传”这个命题本身这么认真。赋格只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段。既然有其他甚至更好的作曲手法,有更多创新的可能,就不必追究一项无法再突破古老的艺术是否有所突破而费神。

该给个结论了:赋格在作曲家笔下也许失传了,但在爱乐人心中并没有失传。学生们仍在学习赋格的写法,他们并不是要再在赋格方面再行突破,而是在学习这严谨的音乐精神,追忆那个辉煌的巴洛克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4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逆铭兄的指教,我写的也确实有些唐突了,不过至少是赋格的变行和进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逆兄太棒了。我是达不到你的境界了,只会在这里游荡,不干正事,呵呵~~

有的时候真听不出来哪里用了赋格哪里没用。唯一能听懂的就只有《Canon》了。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赋格曲,应该是卡农曲啊,或者两者都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4 21:51: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逆兄太棒了。我是达不到你的境界了,只会在这里游荡,不干正事,呵呵~~

有的时候真听不出来哪里用了赋格哪里没用。唯一能听懂的就只有《Canon》了。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赋格曲,应该是卡农曲啊,或者两者都是?!

呵呵,我一个基点小屁孩,过奖了。

canon就是卡农,复调音乐的一种。

顺便一提,brams兄真是瓦格纳迷啊,谈赋格时也不忘聊聊瓦格纳,呵呵。我想能理解你弄到一套指环时的心情了……verycd上有一套福特文革勒指挥的指环,没敢下,不妨去看看。ape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4 22:03: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见笑见笑,实不相瞒逆铭兄,我家没电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了一下资料,说卡农与赋格相似,卡农强调模仿,赋格强调逃遁。

什么叫“逃遁”啊,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Furtwangler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950 Scala[APE](可怕啊,一个rar包,2.9GB)

http://lib.verycd.com/2006/05/12/0000102624.html

瓦格纳 -《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RMVB](708.2MB)

http://lib.verycd.com/2005/01/28/0000036994.html

还有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The Ring of the Nibelungs)[DVDRip]

http://lib.verycd.com/2004/12/04/0000029020.html

我不敢染指,brams来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8 23:3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