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9.梅纽因50年代版是交流版,无意中觅得,大喜过望。比30年代版更成熟老练,技术是否衰退有争议。而30年代版会更多一些青春气息,最好两版都听听。
使用道具 举报
10.格罗米欧的版本格雷米欧与谢林不一样,较多的揉音使得表情丰富一些,加上合理的节奏因素,使得格雷米欧的巴赫无伴奏给人一种高贵大方,却又和蔼可亲的感觉。我觉得巴赫的这部小无,初听可能要属格雷米欧的更容易接受。
11.敏茨的版本敏茨1957年出生于莫斯科。两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到以色列。大约5岁的时候,他迷上了小提琴,开始随匈牙利籍著名小提琴教授依罗娜·菲赫尔(Ilona Feher)学琴。敏茨在依罗娜的指导下,演奏技艺进步很快。谢林对敏茨的天赋和才华十分看好。敏茨9岁首次登台演奏,10岁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首次合作,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在斯特恩的帮助下,敏茨很幸运地成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罗茜·迪蕾的学生。1973年,年仅16岁的敏茨首次登上纽约卡内基大厅,他与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其精湛的琴韵被《纽约时报》说成是“可以和任何一位小提琴演奏名流相媲美的琴声。”此后,他便开始了自己国际性的演奏生涯。1980年,应卡拉扬之邀,他首次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从那时至今,敏茨的琴音始终不辍,录下了大量的精彩录音。我喜欢敏茨巴赫小无的朴素沉稳,少年老成。
12.郑京和的版本韩裔小提琴家郑京和可以说是女性小提琴家中最出类拔萃的巾帼英雄,她的巴赫无伴奏弓法精准利落,琴声纤细但柔韧绵密,优雅纯净且情感丰富,如此出色的表现即使很多男性小提琴家也自愧不如。也可以这样说:她的巴赫小无柔美秀气,有点顾影自怜,充满东方女性特色。而且至今没有别的女性小提琴家能超越,就是放在唱片录音的历史长河中,这也是最优秀且充满魅力的巴赫无伴奏录音之一。最令人遗憾的是:郑小姐没录完。
13.约翰娜·玛茨的版本约翰娜·玛茨,匈牙利人,1924年出生。1932-1942年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胡拜(Hubay,1858-1937),是西盖蒂的同门师妹。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首奖,名声鹊起,随后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极受欢迎。曾三次荣获欧洲的小提琴比赛大奖。后在瑞典、苏格兰和德国有过成功的事业发展。她的演奏纯净、优雅,富于情感,体现了典型的匈牙利小提琴学校风格。50年代是其艺术生涯的顶峰。单是一套如此高水平的巴赫无伴奏,就足应让玛茨在乐坛上名流青史。玛茨采用偏慢的速度,在端庄的造型中表现出十足人性化的巴赫世界。在全套作品中,玛茨做到了字字句句都清晰干净,在夏康和几首艰深的赋格中,玛茨对庞大结构的把握能力更令人钦佩。
14.霍普金森史密斯鲁特琴版美国鲁特琴演奏家。1946年出生于纽约。青少年时期曾弹奏过吉他,并自学了鲁特琴。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学,1972年毕业。次年至欧洲进一步深造鲁特琴,曾在加泰罗尼亚(Catalonia)随普霍尔(Emilio Pujol)、在瑞士随多姆鲍伊斯(Eugen Dombois)学习。1970年代中期起,在一些早期音乐乐团中演奏,他是 Hespèrion XX 乐团的发起人之一,曾与维奥尔琴演奏家萨瓦利有过10年的合作,这使他取得了丰富的室内乐经验。1980年代中期开始专注于早期弹拨乐器,包括比尤埃拉琴(vihuela)、文艺复兴时期的鲁特琴、西尔伯琴(theorbo)、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吉他以及巴洛克鲁特琴等。鲁特琴版本的巴赫无伴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琴声清脆,轻重有度,听来别有一番滋味。
15.米尔斯坦DG版伟大的俄国小提琴家米尔斯坦的演奏具有贵族般的优雅气质,音乐中最困难的技艺障碍都被轻易地征服,细致的指法、精准的弓法,确保每个乐思紧密相连。米尔斯坦录制这套唱片的时候已经七十岁,高雅的气质与成熟的艺术性不论在分句、旋律的发展上都有极美、极高水平的演出,七O年代出版后被英国《留声机》杂志赞叹为「令人惊叹的演出」,企鹅评鉴更认为这是一个「最令人满意」的版本。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9 20:1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