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望穿秋水

【推荐】钱币上的音乐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TCHAIKOVSKY1840—1893)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沃特金斯克的一个矿山工程师的家庭里。他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个边远的乌拉尔山区度过的。柴科夫斯基幼年时就对音乐十分敏感和喜爱,当地流传的许多优美的民歌、渔歌给他留下了最初的音乐记忆。他的母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经常为他唱一些古老的俄罗斯民歌、浪漫曲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柴科夫斯基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而音乐也开始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逐渐孕育和萌芽,并开始接触一些欧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1850年,十岁的柴科夫斯基进入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学习法律。虽然如此,他对音乐的热爱却有增无减。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钢琴、参加合唱,热心于各种音乐活动。1859年,十九岁的柴科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到当地司法部门当了一名小官吏。这时,他再也按捺不住献身音乐的愿望,于是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业余学习作曲理论。1863年5月,他终于辞去了官职,毅然投身于音乐艺术道路。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并应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担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很多,内容和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等。 1893年11月6日,这位为世界音乐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在彼得堡逝世,终年仅五十三岁。 20045121522359733.jpg 200451215221095109.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oussorgsky 1839-1881) 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童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十三岁进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早期的作品不够成功,后从师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此作由居伊续成)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 200451215234537672.gif 2004512152352626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 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1901年入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早期创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鸟》、《彼得卢什卡》、《春之祭》为代表,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中期创作以舞剧《普尔契涅拉》、歌剧-清唱剧《俄狄普斯王》、《圣诗交响曲》、歌剧《浪子历程》以及一些器乐作品为代表,将古典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的语言结合起来;晚期创作应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乐手法,代表作有舞剧《阿贡》、电视音乐剧《洪水》、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等。 200451215242518183.gif 亚历山大·波尔菲里耶维奇·鲍罗丁(1833 --1887) 俄国作曲家,“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化学家。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音乐创作,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事业领域内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创作的音乐对整个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本人也是俄罗斯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突出人物。 鲍罗廷于1833年11月11日出生在俄罗斯的彼得堡。他原本是高加索的乔治亚亲王盖地诺夫和一位军医夫人的私生子,为此,他只能作为亲王的农奴包里斯·鲍罗廷的儿子。他从小由母亲带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能精通几国语言,并很快在科学与音乐方面显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岁时开始音乐的启蒙,学习演奏长笛和大提琴。十四岁时开始作曲,并发表了一首长笛协奏曲和一首弦乐三重奏。1850年进入彼得堡医药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后,二十五岁的鲍罗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62年,鲍罗廷结识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对这位作曲家所倡导的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张十分赞赏,从此他便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并加入了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五人“强力集团”。 鲍罗廷的创作中英雄性和史诗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民族性很强,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在自己的音乐中,努力表现和歌颂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歌颂俄罗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气慨。通过他的音乐,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及其音乐的了解。 由于鲍罗廷的专业是化学,因此作曲只能在业余时间里进行,他自称是“星期日作曲家”。在鲍罗廷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有歌剧《伊戈尔王》、《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他的《第三交响曲》没有写完,后来由作家格拉祖诺夫配器出版,因此称之为《未完成交响曲》。 鲍罗廷的全部作品加起来不过几十部,因此另一位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遗憾地说道:“象这样一位音乐天赋极高的人,不能专心致于作曲事业,实为乐坛的一大憾事。”但历史上唯有他这位作曲家能以这么少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1887年2月27日,鲍罗廷在彼得堡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200451215251138804.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SERGEY RACHMANINOV 1873—1943) 俄罗斯作曲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杰出的钢琴家。他的创作与演奏活动,都在世界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其中更为突出的成就,则体现在他的作曲方面。 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国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就进入了彼德堡音乐学院。1885年他又经人介绍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随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生涯。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的钢琴演奏造诣很深,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拉赫玛尼诺夫很早就开始了在作曲方面的尝试,1892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就已创作了毕业作品——独幕歌剧《阿列科》。后来,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创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1895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1897年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但遭到了失败。为此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异常的苦恼之中,他的创作也开始减少了。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被聘为莫斯科马蒙托夫私立歌剧院的助理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家生涯,1899年,他第一次赴欧旅行演奏,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由于心境的好转,他从1900年起又恢复了音乐创作活动,先后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前奏曲》和《春天大合唱》等,其中《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诗意,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扬,至现在,它已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拉赫玛尼诺夫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基调都是真挚的抒情主义,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很深。 1917年俄国革命开始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到瑞士,后来又到美国,担任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他在国外写的最重要的作品是《e小调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赢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富有民族性。作品旋律流畅优美,感情真挚动人。有些作品,带有一些忧郁情绪。他的后期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手法比较繁复,阴暗的色彩也较多地出现在音乐中,这与他长期旅居国外、远离祖国有着很大的关系。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协奏曲,三部歌剧以及交响诗《死岛》、《悬崖》、《波西米亚随想曲》和大量的钢琴前奏曲、变奏曲、练习曲等。除此之外,他还作有大量的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等作品。 1943年3月28日,拉赫玛尼诺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200451215261619041.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1872---1915)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是俄国乐坛上继民族乐派之后的代表人物,对20世纪欧洲音乐有较大影响.代表作:管弦乐<幻想曲>及5首交响曲等. 200451215282783503.gif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1873---1938) 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其演唱艺术对世界歌剧艺术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200451215285310087.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内斯特·安塞梅 Ernest Ansermet(1883——1969) 1883年11月11日,安塞梅生于瑞士日内瓦湖畔小镇沃韦(Vevey).29岁那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在蒙特勒(Montreux)临时代替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是他首次登台指挥,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指挥生涯. 1915年担任日内瓦交响乐团指挥,同时,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推荐下,他开始担任贾吉列夫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指挥.安塞梅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1981年在日内瓦创建了瑞士罗曼德乐团,其目的是栽培本国乐手人才.安塞梅担任罗曼德乐团指挥长达49年,成为与一个乐团长期合作最久的指挥家,这是个骄人的记录.1924年后的3年,安塞梅曾兼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交响乐团的指挥,1928年曾与科尔托(A.Cortot)同任巴黎交响乐团的指挥.二战前后,他还经常在世界各国著名乐团担任客席指挥.1947年他在格林德柏恩歌剧院指挥布里顿《卢克莱修受辱记》的首演.1949年他带领罗曼德乐团赴美国巡回演出. 他反对指挥家以自己的个性强加于作品之中,主张要以作曲家的风格来表现作品,这正是安塞梅指挥的一大长处.他指挥的《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等都完美了舞台表演的兴奋感和舞蹈的推动感,这恐怕是许多指挥家所不及的. 1969年2月20日,安塞梅逝世于日内瓦,享年86岁. 安塞梅自1946年与DECCA签订独家录音合约,录有100多款唱片,近年DECCA从中选出一些著名的录音制成CD,计有: 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 肖松《Bb 大调交响曲》 德彪西《大海》、《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女高音:丹科) 杜卡《魔法师的弟子》 法雅《西班牙庭园之夜》 奥涅格《大卫王》(女高音:丹科) 拉威尔《舍赫拉查德》(女中音:克列斯萍) 、《西班牙时刻》(女高音:丹科)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 鲁塞尔(A.Rorssel) 《蜘蛛的威宴》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彼得鲁什卡》 柴科夫斯基《天鹅湖》、《法国序曲集》 200451215305650754.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2 15:31: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瑟·奥涅格 (Authur Honegger,1892-1955) 瑞士作曲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小提琴、对位法、赋格与指挥。他的创作同时受到了近代法国音乐和德国音乐这两种气质不同的文化影响。作品数量庞大,体裁面也很广。   成名之作是交响诗篇《大卫王》,代表作有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交响乐《太平洋231》和电影配乐《拿破仑》、《悲惨世界》、《罪与罚》、《沉默之城》、《福勒克斯船长》、《鲍尔.库劳迪尔》等。 2004512153224148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森佐·贝里尼 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亚的音乐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诺音乐学院师从辛加莱里学习作曲。作有歌剧《海盗》、《凯普莱特永与蒙泰古》、《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等十一部。其中以《诺尔玛》最为著名。 他的歌剧富含浪漫主义特色,尤以旋律的清丽婉畅著称(肖邦、威尔第在旋律写作上都颇受其影响)。除《诺尔玛》外,《梦游女》、《清教徒》亦长期受到歌剧观众的欢迎。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 200451215331866393.jpg 朱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2004512153492409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道尔发行威瓦尔第纪念币 安东尼奥·威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5 --- 1741)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1678年生于威尼斯,1741年逝世于维也纳。 维瓦尔第的父亲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幼年便从父亲那里得到音乐的熏陶,并且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资。维瓦尔第热衷于宗教与神职,并于1693年削发作了神父,后来竟生出一头红发,遂被人称为“红发神父”。 维瓦尔第在小提琴演奏与作曲技巧上素负盛名。他先后在教堂、慈善院的音乐学校任职,1718年任菲利甫亲王宫廷乐长,172年在维也纳任查理六世的乐长。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维瓦尔第还先后访问过德国、荷兰等地的音乐名城。积极从事音乐活动,给当时欧洲各地的音乐界以很大的影响。 维瓦尔第确立了协奏曲的音乐体裁形式,并尝试交响乐的写作。这些都给后来的巴赫、亨德尔等音乐家以重大的影响。他的创作范围很广,早期以声乐、歌剧为主,中后期以器乐、协奏曲等作品为主。其中著名的小提琴12部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是传世的佳作。 维瓦尔第一生穷困,他在维也纳逝世时已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直到死去一个世纪后,他的作品才被人们发现。当他的音乐再度在世界乐坛上竞放异彩的时候,这位死于穷困的音乐大师已在维也纳的贫民墓地里躺了一百余年了。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一生创作450多部协奏曲,代表作《四季》。 200451215345271064.jpg 安道尔发行蒙特威尔第纪念币 克拉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 1567年生于克里孟那(Cremona),蒙特威尔第是16、17世纪之交参与以意大利为中心的音乐改革的重要作曲家,现代歌剧的奠基人,在歌剧、清唱剧等新形式代替旧复调形式方面功不可没,认为音乐要表达人类最深刻的情感,旋律要与唱词相配合,善于运用不协和音和管弦乐队的音色增强戏剧性。早年出版了多本牧歌集。1607年歌剧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奥菲欧》上演,确立了他作为歌剧大师的地位,这也被认为是第一部成熟的近代歌剧。其他杰出作品还有《波佩阿的加冕》、《圣母晚祷》等。 20045121535505937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2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西贝柳斯(1865 --1957)(Jean Sibelius,1865-1957) 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200451215364161682.jpg 2004512153647963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5 15:38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