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xiaopptian

中国古典乐曲为什么没人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土生精华——常德文化现象大写意
CDRen常德人2006-6-24来源:常德农经网

  5月31日是农历端午节,沅澧大地沉浸在一片喜悦与祥和的氛围中,西洞庭的儿女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迎接这一天的到来。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常德诗人节暨大型旅游促销会,在人们期待已久的目光中启开大幕。500多位全国知名的诗、书、画艺术家云集沅水之滨,400多名旅行商行走洞庭湖畔,还有众多的领导、专家、学者、记者,以及诗词书画爱好者不请自到,慕名而来。于是,沅江为之沸腾了,洞庭湖为之沸腾了,三湘四水为之沸腾了。

  倘若屈子真有在天之灵,此刻也会被感动的!

  这里散发着古老文明的气息,也张扬着现代文化的魅力。行走在辽远空阔的沅澧大地,目光所及之处,是一座座被丰富的历史文化装点的大花园,俯仰之间,满目春意。站在伟岸的常德诗墙之下,谛听沅水的千年涛声,总不免让人追思起这方水土悠长的文化源流。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行吟沅澧泽畔,以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高洁的文学品位,写下了万千不朽的诗行。这一承载着深刻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思想文化血脉,千百年来绵延流淌,不断浇灌着文化的土壤,催生着文化的花蕾。今日的沅澧两岸,已是百花馥郁,浓浓的文化馨香沁人心脾。

  一、干群齐心搭“舞台”……

  二、十里长堤建“诗墙”……

  三、“丝弦”声声动京城

  说起东北的二人转和陕北的信天游,似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常德丝弦”也曾经大红大紫过,一首《新事多》人们至今还耳熟能详。因此,有专家指出,“常德丝弦”作为全国十大地方曲艺,不独是常德的艺术瑰宝,而且也是湖南乃至全国的艺术瑰宝。

  扬琴、琵琶、胡琴、三弦,那弦一根一根的,细得如女人的发丝,在一双双素手的拨弄下,一群群音符的精灵便在空气中舞蹈起来,唱词典雅,颇具唐诗宋词的音韵之美,行腔有力,腔从字出,音随韵转,令听者动容。常德丝弦,在最朴实无华的表演中,显示出自己无限的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常德人民的唇齿间传唱了200多年的常德丝弦,起源于江浙一带的时令小调,在与常德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开出了瑰丽的花。常德丝弦原有300多首曲调,因为战火,因为动荡,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有100来首。常德丝弦从一个地方曲艺节目而声名鹊起,人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些精彩片段。1952年,常德丝弦走出了常德,走进了大雅之堂,赢得了不少曲艺音乐工作者的惊叹。1958年,常德丝弦成为湖南每个进北京怀仁堂演出的曲艺节目。1975年,常德丝弦《新事多》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在京33天,演出25场,一度风靡整个京城。1979年,常德丝弦《一枝花》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上个世纪70年代,美籍华人音乐家赵如兰教授在哈佛大学向外国学生介绍常德丝弦。8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英国留学生专程来常德学习丝弦艺术。1992年,常德丝弦《瓜中情》由省文化厅推荐参加“群星奖”角逐,获得金奖。1997年,常德丝弦《待挂的金匾》夺得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金奖。大型丝弦戏《旋转的钞票》2000年晋京演出,获中国“映山红”戏剧节创作一等奖、田汉戏剧奖。

  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常德人凭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常德丝弦,也一直在用心传承与创新这种地方曲艺品种。贺小昆整理编写丝弦剧本,经他整理并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目有《双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个。徐梅清与李玉成等组成“常德市民间艺术老丝弦组”,培养了匡鹤龄、戴望本、聂银根等一批造诣较深的丝弦演唱者,总结出了“大套小”、“情生腔”的创腔手法。李玉成为挖掘整理传授丝弦艺术,多次往返于常德、陬市、桃源之间,长年在这一带的茶馆以演唱丝弦谋生。戴望本将他所掌握的常德丝弦曲目及演唱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创作和改编了《旅客之家》、《贺龙找党》等丝弦节目。黄挥,为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普及常德丝弦耗尽了一生的心血,他整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100多个现代丝弦节目,七易其稿,完成了30万字的《常德丝弦音乐汇编》,拯救了常德丝弦这一濒临灭绝的重要文化遗产。

  2004年5月,为庆祝中马建交30周年暨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创刊75周年,常德丝弦艺术团赴马巡回演出,在当地掀起一阵又一阵观看狂潮。去年7月27日,常德丝弦艺术团演职人员开赴北京,参加第5届中国曲艺节颁奖晚会演出。11月,常德丝弦又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在这片充满了灵气的土地上,民间曲艺像江畔的香草一样绵延、生长。除了常德丝弦的丝丝入扣,弦弦入耳,澧州大鼓、渔鼓、说鼓、三棒鼓等,都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方式,活跃在沅澧大地上。

  当你饶有兴致地欣赏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时,你可曾想到,常德汉剧高腔的艺术水准丝毫不在其下,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先后5次晋京献艺,3次走出国门演出,展示了自己恒久的艺术魅力?

  明袁宏道曾在万历27年给沈伯函信中道:歌儿皆青阳过江。常德高腔就在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明代弋阳腔和青阳腔逐渐发展成熟的。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清末以来很长时间徘徊在失传的边缘,保存完整的只有《思凡》、《祭头巾》、《秦雪梅》、《抢伞拜月》等少数几个剧目了。即便如此,《思凡》、《祭头巾》于上个世纪50年代首次晋京,就赢得了空前的掌声。这掌声,一直持续到《芙蓉女》、《紫苏传》再一次轰动京城。

  《思凡》中那个向往爱情逃出佛门的小尼姑,《紫苏传》中那个拯救百姓而失去自己生命的紫苏……每一个形象都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常德高腔走的是富于民间气息的路子,唱词是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创作积累的产物,人物的感情世界刻画得细腻而强烈,旋律和腔幅丰满明快而且悠长,反映了常德的民俗风情,回头来看,“梅花奖”获得者彭玲,以高腔剧目《紫苏传》参演,就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

  把《刘海砍樵》唱红大江南北的常德花鼓,历时400年仍然保留着数百出传统剧目的荆河戏,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桃源傩戏,石门荆河戏南路吹打乐,和常德高腔并肩站立在一起,共同丰富着常德人民的业余生活。

  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充满了智慧的民间谚语,凝聚着歌声和笑声的民间舞蹈,还有人民劳动时的号子,逢年过节时的狮舞和龙灯,与曲艺、戏曲一起,在沅澧大地争奇斗艳,不断地滋润着这片文化的厚土。

  四、“诗教”活动遍武陵首……

  五、旅游文化“大合唱”

  ……

  ……

  常德,好一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土地!好一个诗意盎然、激情四溢的家园!历史上,曾有大批的文人墨客在此留连忘返。今天,常德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或游历,或求学,或经商,或栖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乐种常识
  一、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形成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

  二、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形成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于民间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江南丝竹产生年代: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

  三、福建南音
 
  历史简介:
  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四、潮州弦诗
  历史简介:
  潮州弦诗是潮州民间丝弦和弹拨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分为“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目前流行的弦诗乐以“儒家乐”为多。


  潮州音乐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器乐的总称。其形式丰富多采,富有南国特色,不仅是我国的重要民间乐种之一,在东南亚一带也广为流行。

  潮州音乐的源头可追溯至中原古乐。由于历代统治者南征,文人被谪贬和中原人民的迁徙,中原古乐流入潮汕一带,后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并吸收“正字”、“昆腔”、“西秦”、“外江”等剧种的音乐,不断演变而成。
  
  潮州音乐的传统演奏形式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等五种。

  潮州弦诗:潮州民间丝弦和弹拨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当地称“弦诗乐”。其历史无文字记载可查考,但从使用的“二四谱”古谱式加以推论,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十大曲,也多为唐代的大曲和宋元的套曲。

  潮州弦诗根据班社组织的性质及活动范围分为“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儒家乐”是由上层社会人土资助的专门性演出团体;演奏风格纤细、雅致,既用于婚、丧和喜庆等场合,又常自娱。“棚顶乐”则是民间群众性的自由集结,属戏曲音乐,用于舞台演出,演奏风格朴实粗犷。目前流行的弦诗乐以“儒家乐”为多。

  五、浙东锣鼓
  历史简介:
  浙东锣鼓于明代中叶已盛行,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

  浙东锣鼓: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的吹打乐种,它产生的年代无从查考。根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和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中所记载的、关于江浙一带流行的吹打乐情况加以对照,可以推断约于明代中叶已盛行。

   在过去,从事吹打乐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进行丧事活动的“道士班”、专为婚事吹打唱的“唱班”、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亦名嬉客班或坐唱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各种业余性质的“班、堂、社”等组织。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地区的《十番》、《都花》、《绣球》、《大辕门》(以当地人誉之为四大名曲);宁波、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人们简称为“万得划”)等。这些曲目,有的表现了古代将土凯旋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大辕门》、《将军得胜今》),有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的情趣(《划船锣鼓》、《绣球》);有的古朴、典雅,曲趣文静(《十番》、《都花》);有的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万花灯》、《八仙序》)。

  六、苏南吹打
  历史简介:
  苏南吹打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有十番鼓、十番锣鼓和粗吹锣鼓等不同类别。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已流传于当地民间


  苏南吹打: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有十番鼓、十番锣鼓和粗吹锣鼓等不同类别。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已流传于当地民间。

  在文献记载中,苏南吹打的名称繁多,如明沈德符(1578—1642 )《万历野获编》曰:“又有所谓《十样景》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归。”

  明张岱(1597—1689 )《陶庵梦忆》称之为“鼓吹”,清叶梦珠《阅世编》称之为“十不闲”、“十番”。

  在上述文人著作中记述的关于吹打乐活动情况,与现代苏南吹打的传承曲目、乐队组合及演出场合相似。而清李斗(1795 初刻)《扬州画舫录》中所载:“遂以星、汤、蒲、大、各、勺、同七字为谱。七字乃吴语,状器之声,有声无字,此近今庸师所传也。”这些记写锣鼓经的谱字至今仍在民间传用。

  七、河北吹歌
  历史简介:
  河北吹歌是指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

  河北吹歌: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所以人们称它为“吹歌”。各地的吹打班社组织有吹歌会、吹管会、吹鼓乐、吹打班、为乐会、安乐会等不同名称,
  河北吹歌主要流行于该省的徐水、定县、安平、安国、沧县、唐山等地区,其中以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最负盛名。 河北吹歌的历史根据艺人提供的口头资料推算,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欢歌会的成员,一部分是僧人道家,多在祭祀、打醮、迎神、送殡时演奏;另一部分亦农亦艺者自由组合成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怪你要斗嘴皮咯。

肚子饿了,去吃饱了再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早就想说,把雨果和风潮公司发行过的中国古曲统计一遍也不止100首。

谢谢dawn555转引的资料,笼统算来,中国古曲的历史和艺术真是博大精深,曲目难以估算,长了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是音乐,不是戏曲;是“流传至今”,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TOM在2006-7-10 21:54:00的发言:
请注意,是音乐,不是戏曲;是“流传至今”,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

戏曲也是音乐吧

就像歌剧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各类戏曲(京剧、越剧、粤剧、豫剧、吕剧、川剧、高甲戏等等)有乐器伴奏,有唱腔,当然应该算在音乐的范畴。

以上引用的资料当然是“流传至今”的,否则它们怎么会出现在互联网络中?只不过现今喜爱的人少(但并不是没有人喜欢),演出的机会不多,很多不为人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我没有提到地方戏剧(请看清楚:有一个帖讲的是地方“乐种”),况且戏剧里面有些过门乐段也单独拿出来在民间婚丧嫁娶中演奏的。

第二:这些资料我也是看了的,不是现在仍在演奏的我都没列;列出来的就不是专家考据,历史上有这些个曲目而现在只存在于专家论文里的。


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月》等,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现在琴人能演奏的不到百曲,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来,仍是一大笔财富。

现在当地仍流传有1000多首古曲的宫尺谱,但由于宫尺谱不记录节奏,所以乐曲的传承要结合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因此至今尚可演奏的乐曲有300多首

常德丝弦原有300多首曲调,因为战火,因为动荡,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有100来首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1 9:59: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琵琶传统曲目很丰富。现在重要的有清华秋编《琵琶行》(1819)、李芳国编《南北派十三大曲琵琶新谱》(1895)、杨荫浏编《雅音集之二、琵琶谱》(1929)  等,总共有小曲一百余首文武套曲十多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2 10:3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