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乐种常识 一、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形成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 二、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形成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于民间。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江南丝竹产生年代: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 三、福建南音 历史简介: 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四、潮州弦诗 历史简介: 潮州弦诗是潮州民间丝弦和弹拨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分为“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目前流行的弦诗乐以“儒家乐”为多。 潮州音乐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器乐的总称。其形式丰富多采,富有南国特色,不仅是我国的重要民间乐种之一,在东南亚一带也广为流行。
潮州音乐的源头可追溯至中原古乐。由于历代统治者南征,文人被谪贬和中原人民的迁徙,中原古乐流入潮汕一带,后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并吸收“正字”、“昆腔”、“西秦”、“外江”等剧种的音乐,不断演变而成。 潮州音乐的传统演奏形式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等五种。 潮州弦诗:潮州民间丝弦和弹拨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当地称“弦诗乐”。其历史无文字记载可查考,但从使用的“二四谱”古谱式加以推论,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十大曲,也多为唐代的大曲和宋元的套曲。 潮州弦诗根据班社组织的性质及活动范围分为“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儒家乐”是由上层社会人土资助的专门性演出团体;演奏风格纤细、雅致,既用于婚、丧和喜庆等场合,又常自娱。“棚顶乐”则是民间群众性的自由集结,属戏曲音乐,用于舞台演出,演奏风格朴实粗犷。目前流行的弦诗乐以“儒家乐”为多。 五、浙东锣鼓 历史简介: 浙东锣鼓于明代中叶已盛行,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 浙东锣鼓: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的吹打乐种,它产生的年代无从查考。根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和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中所记载的、关于江浙一带流行的吹打乐情况加以对照,可以推断约于明代中叶已盛行。 在过去,从事吹打乐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进行丧事活动的“道士班”、专为婚事吹打唱的“唱班”、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亦名嬉客班或坐唱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各种业余性质的“班、堂、社”等组织。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地区的《十番》、《都花》、《绣球》、《大辕门》(以当地人誉之为四大名曲);宁波、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人们简称为“万得划”)等。这些曲目,有的表现了古代将土凯旋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大辕门》、《将军得胜今》),有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的情趣(《划船锣鼓》、《绣球》);有的古朴、典雅,曲趣文静(《十番》、《都花》);有的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万花灯》、《八仙序》)。 六、苏南吹打 历史简介: 苏南吹打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有十番鼓、十番锣鼓和粗吹锣鼓等不同类别。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已流传于当地民间。 苏南吹打: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有十番鼓、十番锣鼓和粗吹锣鼓等不同类别。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已流传于当地民间。
在文献记载中,苏南吹打的名称繁多,如明沈德符(1578—1642 )《万历野获编》曰:“又有所谓《十样景》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归。” 明张岱(1597—1689 )《陶庵梦忆》称之为“鼓吹”,清叶梦珠《阅世编》称之为“十不闲”、“十番”。 在上述文人著作中记述的关于吹打乐活动情况,与现代苏南吹打的传承曲目、乐队组合及演出场合相似。而清李斗(1795 初刻)《扬州画舫录》中所载:“遂以星、汤、蒲、大、各、勺、同七字为谱。七字乃吴语,状器之声,有声无字,此近今庸师所传也。”这些记写锣鼓经的谱字至今仍在民间传用。 七、河北吹歌 历史简介: 河北吹歌是指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 河北吹歌: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所以人们称它为“吹歌”。各地的吹打班社组织有吹歌会、吹管会、吹鼓乐、吹打班、为乐会、安乐会等不同名称, 河北吹歌主要流行于该省的徐水、定县、安平、安国、沧县、唐山等地区,其中以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最负盛名。 河北吹歌的历史根据艺人提供的口头资料推算,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欢歌会的成员,一部分是僧人道家,多在祭祀、打醮、迎神、送殡时演奏;另一部分亦农亦艺者自由组合成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