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287|回复: 13

关于卡拉扬的二三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2 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欧洲音乐总监」外号的卡拉扬,祖先由马其顿迁到奥地利,父亲是医生。他执掌柏林爱乐三十四载,气势之盛,无人可比。   卡拉扬虽然名满天下,但谤亦随之,找他麻烦、开他玩笑的新闻,从不间断。 --------------- 卡拉扬需要一只导盲犬---------------   性格独特的卡拉扬,行事自我,所以不时有他的轶事趣闻。   ◎有一次卡拉扬跳上出租车,司机问︰「到那里﹖」卡拉扬回答﹕「到哪里都可以,『哪里』都要我﹗」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卡拉扬先后担任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萨尔滋堡音乐节的音乐总监,以及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客席指挥,掌控着重要地位,因此卡拉扬不免顾盼自雄,摆出君临欧洲的态势﹗有人看不顺眼,所以开他这个小玩笑。   其实,那时后的卡拉扬出入有名车接送,还有保镖车队随行,再不然就自己驾着他那部红色保时捷狂驰一番,出租车可能已经很少坐了。   ◎卡拉扬指挥的时候多半闭着眼睛,当他双眼一闭,即表示已进入情况,准备开始指挥了。然后他就这样一路眼帘低垂,直到乐曲结束,才张眼转身谢幕。   他说﹕「眼睛闭着,我的耳朵会『看』得更清楚﹗」因此有人戏称,卡拉扬最需要的是一只导盲犬。   面对闭眼指挥的老板,柏林爱乐的团员却更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盯」着他。有人认为,也许卡拉扬就是利用这种目光不对焦所造成的不安全感,逼使团员更加注意他细微的动作变化,彻底达成他的音乐指令。   ◎萨尔滋堡音乐节的导游指着到处悬挂张贴的卡拉扬玉照对游客说﹕卡拉扬是萨尔滋堡人,是萨尔滋堡的荣耀……对了﹗莫扎特刚好也生在这里。」   一九五四年以前,卡拉扬原本没什么机会出席萨尔滋堡音乐节,在福特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 刻意的打压下,他只有旁观的份。等福特万格勒一过世,卡拉扬立刻冒出头,音乐节总监的头衔终于落到他手中。   他一改前任的传统作风,施行新派经营法;卡拉扬结合音乐与观光,扩大音 乐节旧有的规范,以多采多姿的节目吸引全球的乐迷。他以自己为中心,音乐节的主题就是「卡拉扬」,所有的话题绕着他转,原本「莫扎特音乐节」的诉求反而变得模糊,隐约变成「卡拉扬的莫扎特」。 ----------------『大纳粹』备受争议-----------------   卡拉扬是纳粹党员,这个阴影跟他一辈子,终其一生,以色列和犹太音乐家始终无法接受他。卡拉扬曾辩称,他在一九三五年加入奥地利纳粹党,是为了取得阿亨(Aachen)歌剧院的总监的职位,这种作法在当时本来不足为奇,问题是有好事者查出卡拉扬的党龄比他所说的要早个好几年,那些人以为只要证实卡拉扬说谎,就可以拉他下台。   二次大战结束,卡拉扬被禁足两年。恢复演出权后,他到过美国几次,每次带领柏林爱月巡回时都会碰上示威群众『欢迎』他,这批号称反纳粹得人群高举牌子在音乐厅门口叫骂,触他霉头。一九八九年二月,八十一高龄的卡拉扬最后一次赴美演出,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指挥维也纳爱乐,这时的卡拉扬已经不良于行,需旁人搀扶才能走上指挥台,观众目睹步履蹒跚的老大师过人的意志力,都发自内心地起立鼓掌,状极感人!虽然如此,场外还是有一小撮人找麻烦,毫不留情地告到美国司法部,检举他纳粹身份。   乐评家对卡拉扬有两极化的评价。有人只要看到卡拉扬的大名就不加分辨的说好,譬如日本、英国的某些专家;另外一派属于先入为主的『反卡派』,非常情绪化,只要一提到卡拉扬,就嗤之以鼻,甚至拒称其名,而以『大纳粹』(Great Nazis)代之。   卡拉扬指挥的唱片销售量与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有一定的水准,听过他的作品的人,一般反应都很好。卡拉扬深谙大众传播的威力。他常说,透过电视,两、三千万人可同时欣赏他指挥的『蝴蝶夫人』,要是他只在歌剧院演出,要等到何年何日才可达到这些人次?他又说,有上亿的人听过他的贝多芬交响曲唱片,如果他天天在音乐厅指挥同样曲目,一辈子也没法追上这个数字。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卡拉扬没说:光是他第二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六十年代DG发行)的版税收入,就够他添购一架私人飞机。 --------------说『不』是最难启齿的字--------   有人问过卡拉扬,听不听别人的唱片,卡拉扬回答说,当然听:『不过我不能透露听谁的唱片,说了甲不提乙,乙会生气。』他只说他比较常听声乐的唱片,因为他喜欢人声,想找寻最美的『新声』,供歌剧演出之用。   卡拉扬虽然极力提拔新人,但也『用』坏许多歌手,毁了一些好声,譬如女高音黛妮希、克蕾丝邦等。大家都知道,只要被卡拉扬看上,就等于是鱼跃龙门,谁也没有勇气拒绝卡拉扬的邀请。跟卡拉扬说『不』是世上最难启齿的字,特别是初入乐坛的年轻生手,大家想,管他的,唱了再说,往往忽略其中隐藏的危机----卡拉扬喜欢用鲜嫩的轻声唱大部头的作品。以如此超透支的歌唱,不要说长期发展,两、三年就得用掉一批『声音』,不过卡拉扬不怕,新人们前仆后继,排队等着被『发掘』,卡拉扬永远有年轻之声可用。   七十年代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纽约之行,卡拉扬除了指挥三场轰动的音乐会外,还特别抽空到茱丽亚音乐院所开办的大师班,指导年轻的指挥。旁听席中不乏杰出的音乐家,包括小泽征尔及钢琴家兼指挥爱森巴哈。小泽是卡拉扬最有名的学生,深得真传,卡拉扬也已有这么一位学生为荣。其它受卡拉扬提拔的晚辈有阿巴多、梅塔、慕提、夏伊、毕契柯夫等人。卡拉扬说他希望能帮助年轻人少走冤枉路,尽可能提供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适时伸出援手。卡拉扬积极地培植后进,乐坛盟主的宝座越坐越稳。 --------------从马术中领悟指挥精神---------------   卡拉扬是运动高手,兴趣多广,样样在行。音乐会前,他喜欢利用时间驾飞机兜风遨翔,享受腾云驾雾的乐趣。他说开飞机跟指挥乐团道理相通,两者都需要精神集中,百分之百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否则会全盘皆输。   卡拉扬百说不厌的故事之一是他学骑马的经验。他说当他学到骑马跨栏的进度之前,连续失眠了好几天,他想「马儿的身躯如此庞大,如何带它过栏呢?」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不是你带马过栏,而是它带你过栏去,只要你把姿势摆正,双腿一夹,马儿应声而起,一越过栏,完全不需你耗费力气。他把这个道理应用到指挥上头,当音乐要达到高潮前,指挥只需点出必要的拍点,乐团自己会造成声势,千万不要有多余动作,那只会干扰乐团,造成反效果。每次他在教学时看到年轻指挥摇头摆身故作激动状,他就会举这个例子提醒对方。   卡拉扬是名气最响的指挥家,全球各大出版商当然抢着出版他的自传。但是卡拉扬经常推托:「要我谈谈自己可以,写自传绝不可能;就算要写,也只能写与音乐相关的事。」当时卡拉扬已经分身乏术,音乐或自传都是由别人捉刀。   一九八八年,奥地利出版卡拉扬的『生平自述』,由法兰滋安德勒执笔,卡拉扬在序里再度强调他的「只能说不能写」论调,他说他读完与作者对话录音的文字稿后,赫然发现口述与文字是性质相异的两回事,文字写的跟嘴巴说的居然不一样!他说:「由旁人来描述你不就等于指挥在诠释作曲家的作品,各家说法各有不同,没有哪一个解释可以说是『定论』,这本自传是执笔者在『诠释我』,我只是旁观的第三者,提供资料而已。」   卡拉扬一九0八年四月五日出生于萨尔滋堡,父母都热爱音乐,卡拉扬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成长,三岁学钢琴,四岁开独奏会,接着活跃于萨尔滋堡各教堂的儿童合唱团,是个音乐天才,乡亲们称他「小莫札特」。 ---------------这个人有钢铁般的意志------------   一九二九年,卡拉扬从维也纳学成还乡,父亲出资请来萨尔滋堡音乐院的管弦乐团让卡拉扬指挥生平第一场正式音乐会。成功的音乐会立刻替他带来好运,受聘在德国乌姆(Ulm) 小城工作七年,卡拉扬的指挥生涯于是踏出第一步。他下一个任所是阿亨歌剧院,这时卡拉扬开始受到注目,一九三八年,柏林国立歌剧院请他指挥贝多芬的「费黛里奥」,震撼柏林乐坛,媒体称他「奇才卡拉扬」,那年卡拉扬指挥他的录音处女作--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序曲,从此揭开长达半个世纪的唱片事业序幕。   同年卡拉扬首次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引来乐团首席指挥福特万格勒的嫉妒猜疑,视他为劲敌。一九四二年,卡拉扬不顾纳粹警告,娶了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安妮塔古特曼,因此被打入冷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军节节败退,卡拉扬和妻子逃往意大利乡间藏匿,生活条件极差,但是卡拉扬仍不改其志,照常研究音乐,勤习意大利文,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EMI 王牌的唱片制作人华特李格(Walter Lagge)说:「在恶劣的环境也击不倒卡拉扬,这个人有钢铁般的意志与纪律!」   李格回忆战后卡拉扬被禁止演出,困居在维也纳的一间破旧小公寓,物质极端缺乏,李格携美酒去看他,卡拉扬如获至宝,但却没有一下子牛饮而尽,而是冷静地将美酒平均分成数十份,每天一小口,表现出高度的理智与节制。   李格见到卡拉扬龙困浅滩,手脚难伸,于是提出优渥的录音合约,请卡拉扬担任他所创办的爱乐管弦乐团指挥。但是卡拉扬并没有马上答应,他很有耐心地和李格讨论合同的每一细节,直到完全清楚满意后才签约。他的谈判技巧与冷静又让李格开了一次眼界。李格说卡拉扬是他生平所见最有自信的人,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得到什么。这种稳扎稳打的性格,使卡拉扬一步一步走上指挥帝王的宝座。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福特万格勒过世,次年卡拉扬以歌剧的特长及八面玲珑的人际手腕,击败劲敌祡力比达克,接任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卡拉扬以谢绝其它乐团聘约为交换条件,要求「终身指挥」的头衔,他再也不甘被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他要一头栽进指挥柏林爱乐的工作,不愿有后顾之忧。合约中记载,卡拉扬六十五岁以后自己可以决定去留,除非他想离开,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逼他走路。有了这层保障,卡拉扬终于能全心致力提升柏林爱乐的演奏水准,将柏林爱乐塑造成举世合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拉扬的指挥帝王地位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219213712690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中使用Eliette的水彩画做封面的黑胶唱片应该不只25张,可惜现在只找到这几张。 200421921434715807.jpg 200421921435858458.jpg 20042192144117915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1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还特别选用艾莉特画的水彩当他二十五张LD的封面,可惜后来CD版并没有继续采用。
印象中使用Eliette的水彩画做封面的黑胶唱片应该不只25张,可惜现在只找到这几张。
不是吧,LP&LD我不知,不过cd就肯定出了25张(阿杰贴的那几张不见有cd版),难道DG有钱不赚???这25张一套的cd专集记录的全是卡拉杨60-70年代颠峰时期的演绎,不同于80年代那个颇具争议的金装卡拉杨。 20042232048745984.jpg 20042232049481980.jpg 200422320492223857.jpg 200422320495722717.jpg 200422320503445198.jpg 200422320505067212.jpg 200422320511119479.jpg 200422320512314541.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3 21:06: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9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卡拉阳的演绎很大部分是古典音乐风格的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6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这一套唱片我恰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Sony前总裁大贺典雄的一本传记《Sony才子-大贺典雄》里面描述,卡拉扬心脏病发作辞世的时候他在场,这里所说的Sony老板就是大贺典雄,而不是老板盛田昭夫.(大贺典雄是接盛田昭夫的班而成为总裁的) 决定CD的录音长度为74分钟的也是这位原本想从事男中音演唱事业的Sony才子-大贺典雄.卡拉扬也曾经因为它的建议而换掉了已经订好的飞机,改购买大贺典雄建议的机种.大贺典雄也买了一架(应该是Sony公司买的吧!)并且也自己驾驶,载着公司的员工飞往欧洲,卡拉扬都称呼他为副机长. 卡拉扬辞世之后没几天大贺典雄也心脏病发作,还好Sony在欧洲的公司立即找来了日本最好的心脏科医师,立刻开刀,将他医好.大贺典雄的太太当时还祈祷,希望身为机长的卡拉扬不要将副机长也招了去. 笔者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在当地的音乐厅里面看到了许多曾经在该音乐厅演出过音乐家的放大签名照片,其中包括了Caruso,Heifetz,Oistrakh等等,签名中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卡拉扬,气势雄浑,也可以说是充满了霸气,让人难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 19:20: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安可曲「蓝色多瑙河」前的新年祝词,卡拉扬还不忘为世界和平祈福,说出世人的心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0 05:27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