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62|回复: 1

这本书谁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岚清新书助力经典音乐普及   李岚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九届一次会议上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分管我国教育、科技、文化、财税、经济、内外贸易等方面工作多年。   关于新书《音乐笔谈》   新京报:完成《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这样一本具有专业深度的书,显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您在繁忙的公务中,是怎样安排您的音乐生活和写作的?还有您听音乐的经历是怎样的?音乐对您的人生有哪些影响?   李岚清:我想许多人都有其业余爱好,我也不例外。   而我的爱好则是属于广而不精的类型,音乐是其中之一。   由于环境的影响,我从少年时代就培养了这种爱好。那个时代似乎有一种观念,一个知识分子没有一些文化艺术修养总感到好像缺了一些什么似的。我对音乐发生兴趣,首先是从对音乐家发生兴趣开始的。   少年时代,我在课本上看到了贝多芬和盲女的故事,由于好奇,就想了解这位音乐家和他的音乐。之后我断断续续听到一些其他音乐家的名字,也出于同样的好奇心,对他们的了解也就逐步增加,听的音乐也多了一些。我对音乐发生更大的兴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大学毕业工作后到苏联实习的时期。当时苏联有很浓厚的音乐氛围,是全世界音乐重要中心之一。中国当时还没电视,而苏联的电视、广播都在播放经典音乐,我们一边看书写作一边听音乐,觉得苏联歌曲、音乐很美。当时我们的生活补贴费虽不高,但还是省下钱来买了电唱机和一些唱片。从那时起,我就常有一种边听轻轻的音乐边思考、看书、写作的习惯,我感到这样不但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反而能提高效率。不过我这里所说的音乐是指经典音乐,我不了解摇滚音乐是否也有这样的效果。   从我一生的体会来讲,音乐给我美的享受,还能启发人的智慧,增加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可以举个例子,1995年全国大旱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在电视里看到许多田地龟裂无法播种,一些地方组织抗旱用抽水机大水漫灌。我突然想到,我们对“灌溉”长期以来有个认识上的误区,要改变“灌溉就是浇地”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树立“灌溉是浇农作物”   的节水灌溉的新理念,因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行走式节水灌溉”的措施,当晚睡不着,我自己画了示意图,写出它的好处和用法,形象思维出来了———我想这或许是音乐使我的思维产生的创意和多样化吧。   还有就是1994年在解决“文革”遗留下来的民办教师转正的问题上,也是音乐启发帮助了我。当时我让很多人看天津电影制片厂以民办教师为主题拍的一部十分感人的片子《凤凰琴》,看过后我问他们“看哭了吗”,他们说“哭了”,我说那民办教师转正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有人认为听音乐、学音乐没时间。我要说,音乐能给予我们的,跟我们花去听音乐的时间是不可比的!说到音乐对人的影响,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他们五个人中没有一个是专门学音乐出身的,但都成为当时的大作曲家,他们对我很有影响———只要有意志,锲而不舍地努力,就能取得成功———我认为正确的事,再困难,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去克服它,把它做成。写这本书,也可以说多少受到他们这种精神的一些影响吧。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您对经典音乐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一直很关注和关心,而您在书中特别提到要向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普及经典音乐,为什么特别强调以“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为对象?   李岚清:优秀的音乐能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能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能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意思维,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这就是我为什么在分管教育文化工作时大力推广美育,提倡音乐教育的原因。之所以要对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普及欧洲经典音乐,是因为学习欧洲经典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如果我说现在要向广大工农群众推广这种音乐,是不现实的。还有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没受过完整的音乐教育,要补课,我希望他们对这本书能读得进去,能引起对音乐的兴趣,我就很高兴了。   我分管教育时提出要恢复音乐课,而且我的意见:中小学要有音乐课,高中、大学要有音乐欣赏课,还应当算学分。当时有人说缺少这方面的老师,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音像技术那么发达,把好的音乐课件做成光盘不就行了吗?   《音乐笔谈》的创作和音乐家选择   新京报:您完成这本书前后用了多长时间?选入书中的音乐家,您是否有选择的标准?   李岚清:我从1995年国家大力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开始,就萌发写这本书的念头。我从收集整理资料,阅读大量的音乐书籍,结合工作和人生体验,写了《音乐笔记》和音乐感想,到现在成书断断续续前后花了八年多时间。我收集的资料有几箱子,书中介绍了五十位音乐家的传略,《札记》是根据我多年感受写成,里面都是我的真情实感。   书中五十位音乐家都是我比较喜欢的音乐家,除了音乐作品,我觉得他们都很有天分和顽强学习的精神。我在书里特别注意挖掘音乐家之间的关系、大师间的友情,比如我从舒曼与勃拉姆斯的故事中看到了跟中国人一样的精神———“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舒曼的寿命很短,去世以前又疯了,由于他大力推介过勃拉姆斯,他死后,勃拉姆斯一直照顾他的遗孀克拉拉。跟克拉拉保持了非恋情的亲密友谊,使这位女钢琴家能致力于诠释和推广舒曼的音乐作品。   我写作这本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它的普及性,目的是引起现在的知识分子和未来的知识分子对欧洲经典音乐的兴趣。我写作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尽量注意到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和信息性。同时,当我在写这些音乐家传略部分时,想告诉读者:这些大师们的成才,除了他们的天分,家庭背景和环境外,他们都曾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他们大都以音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最高使命,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为音乐而来到这个人间的。我还尽量挖掘这些大师之间友情,展现那个时代大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与我国唐代大诗人之间友情关系有某些相近之处。我历来倡导“文人相亲”的理念,主张把学术观点的讨论和文艺批评,同“文人相轻”的人身攻击严格区别开来。目的是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氛围。   言归正传,我写这本书,还想让读者了解欧洲经典音乐历史的发展,我特别注重史实性———查资料时看了许多书,有不少是传说虚构的、演义性的,我也注意取舍的原则。这方面的书籍浩瀚如海,我按我的思路浓缩了,想让读者读了以后,对三百年欧洲经典音乐的发展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我对选择“作品选介”中的音乐有三点要求:一是好听,但不一定是代表音乐家的最高水平的作品———因为有些代表音乐家最高水平的作品,可能一般人听不懂;二是在光盘中一定有音乐家、曲名和简介。现在的音乐会、CD或者VCD,都有一个问题,一场演下来,一般观众听得毫无头绪。要普及,就少不了对作品进行简介,这样才能加深听众的印象;三是挑选的乐曲要能让读者感受到从“巴洛克”时代到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区别。   新京报:这本书的开头印有您在1999年写的《蓓蕾之歌》,能介绍一下您的创作过程吗?   李岚清:我很久以前就有一个动机,想给教师和环保写一首歌,并把两者结合起来。首先我在钢琴上找出了它的旋律,同时构思了歌词,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歌曲。原来的名字叫《园丁之歌》,但后来感到体现环保的意思不够,才改成《蓓蕾之歌》。1999年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为了推广艺术歌曲,在举行的音乐会上曾演奏了这首歌曲。  但当时我要求保密,没有公开我这个作者的名字。到了写《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的时候,我谈过我写过这首歌,同志们都让我公开它。这首歌谈不上什么水平,但表达了我对教师的尊重,对环保的关心。我写这首歌曲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简短易唱。为什么俄罗斯歌曲那么受欢迎?它们不少都有个特点———歌词有诗意,旋律优美而简短易唱。我国历来也有这种现象:大作只能表演,短小的歌曲才能普及。   新京报:作为一位忠实的音乐爱好者,您有哪些偏爱的音乐家和作品?   李岚清:三百多年来这方面的大师太多了,本书介绍的只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当然都是我所尊敬和喜爱的。如果您一定要我说出我的最爱,我想可以这样回答:就古典主义音乐来说,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我心目中是最神圣的。如果用我国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来比喻,似乎可以称莫扎特为“乐仙”,贝多芬为“乐圣”。他们的音乐深邃而优美,使人在震撼中又给人以欢乐。我最喜欢的他们的作品是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浪漫主义时代也有许多我十分喜爱的作曲家和音乐,例如,舒伯特的《鳟鱼》等艺术歌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舒曼的《梦幻曲》、约翰·施特劳斯的多首圆舞曲、穆索尔斯基的歌剧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柴科夫斯基的多首芭蕾舞剧音乐等等。还有一些本书未介绍的音乐作品我也很爱听。说到指挥家,马勒和伯恩斯坦两位是作曲家兼指挥家,他们有自己的作曲理念和风格,但他们指挥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时,总是尊重原作,并忠实地加以诠释。伯恩斯坦还有一个特殊贡献,就是他与听众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毕生为在美国青少年中普及交响音乐做了大量工作。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乐团,我很难说哪个是我的最爱。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国也能出现世界级的一流乐团和指挥家。   新京报:听到有些听过您弹钢琴的人说您钢琴弹得好,您是什么时候学的,怎样学的?   李岚清:我爱好音乐,但是我从来没有正规地学习过音乐。过去有人听过我弹钢琴,说我会弹钢琴。而我一再声明,我爱弹琴,但不会弹琴。这并不是谦虚。因为我没有跟老师学过琴。当我在少年时代,我的舅父有过一架破钢琴,他也不是学音乐的,他是抗战前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的,他会弹钢琴,小提琴拉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2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无甚新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5 23:0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