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81|回复: 0

贝多芬恋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7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 明 贝多芬的性格铸就了他的作品饱含激情、勇猛、斗志、执著。除了很少的如《献给爱丽丝》这样的柔情小品,大多作品充满阳刚之气。前些天,反复听了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我发现贝多芬的另一面,那里面的柔情绝不逊于《献给爱丽丝》,如果你刚刚认识贝多芬,光是听第二乐章,一定无法相信这一大堆充满柔情蜜意的音符会是出自那个一头雄师式头发的贝多芬之手。 那是一个十分抒情的变奏曲式,颂歌般优美的主题由弦乐器加弱音器缓缓荡漾而出,接着是两只圆号和一只单簧管很温存地捡起这个主题,而小提琴装饰音的花环缠绵交织,仿如充满遐想的姑娘偎依在你的身边,娓娓诉说着无限心曲。然后是一连串的变奏和独奏,她一直在诉说自己的恋情,你默默地细听着,管弦只是偶尔应答几句,就如不时用手轻轻抚摸姑娘的面颊。小提琴呢喃细语着,宁静纯朴而充满热情真挚,在沉思的结尾,小提琴带着兴奋的心情奏出一个华彩乐段后进入末乐章。 我听这部作品,总喜欢听第二乐章,那里面的小提琴与乐队不像大多数协奏曲那样互相争执,这里几乎没有冲突,我喜欢它的宁静喜欢它的温存喜欢它的真挚,喜欢这“阳光下的情意绵绵”。后来我看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果然是贝多芬热恋时所作,难怪蕴含了贝多芬一生少有的愉悦温情,他把自己的幸福感情全都注入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因为爱情的激荡而一挥而就的这个乐章自然洋溢着甜美的幸福感。 不过,贝多芬命中注定与女人无缘。那年贝多芬已经36岁了,这次恋情并没有结果,只能算是一个已进入秋天生命对女性与爱情的描述,尽管充满真挚的热情,却总让人感到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头,却又隐约感觉是一个无言的结局。贝多芬似乎预感到这样的结局,在第一乐章中作了伏笔。引子的五声轻柔的定音鼓引出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奏的主题,仿佛是爱情在敲门,门又迟迟不开。三分钟后,小提琴才出现,热切中隐藏着丝丝忧愁,仿佛预感到恋情的危机。小提琴一次又一次的倾诉,乐队的推波助澜,总让人感到这爱情姗姗来迟又是那么的辛苦。华彩部分与其说是小提琴的孤傲昂扬,倒不如说是惆怅无奈,爱情的灵魂还是在门外游荡而没有落脚之处。 命运总是与贝多芬作对,让他不得安宁,难得的爱情也是那样的千辛万苦,最终仍如一缕青烟,眼睁睁从手指间悄然消失。然而贝多芬又是坚强的抗争的。末乐章是轻快活泼热烈的,G弦上奏出的主题转向小提琴高音区,不久是一段g小调的小提琴旋律,优美流畅,充满了斑斓的色彩和盎然的生机。那是他彻底埋葬了对女人对爱情渴望的宣言。最后的华彩部分是一大段小提琴独奏,富有技巧性,又似乎告诉人们,贝多芬的生命里除了音乐,还是音乐,惟有音乐才使他感到快乐,感到生命的存在。 这部作品让人缠绵,让人兴奋,却无论如何让人狂热不起来。爱情是需要狂热的,但贝多芬总那样的克制,唯有音乐让他狂热。 这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优美旋律中蕴涵着复杂的心绪,浸透了一种美得令人伤感的情思。格鲁米欧、施耐德、海飞兹、奥伊斯特拉赫、克雷贝斯、西盖蒂、梅纽因、斯特恩、帕尔曼、谢霖、朱克曼、穆特等小提琴大师都为我们录制了精彩的演奏,请注意他们拉奏华彩部分时的不同音符,各有一番情趣。也许是个人偏爱,我最喜欢穆特的版本(DG 457 861-2《Face to face with Beethoven》),细腻却又不失大气。穆特的演奏并不像海飞兹那样火热,也不像格鲁米欧那样精致,她更注重对贝多芬精神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穆特的演奏比其他名家版本的时间长许多,不知是否有意放慢节奏来表达作品主题的复杂情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7 20:30: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6 03:4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