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44|回复: 1

【分享】鞋帽店之音乐欣赏6(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鞋帽店之流行歌曲龙门阵 (帽子坐在电脑旁,手摇扇子正在听歌,手套和棉鞋走进来) 手套和棉鞋:帽子!听什么呢? 帽子:正好!来的正好!一块儿听听丫头唱的…… 棉鞋:丫头?我说帽子,你不就一个儿子吗,啥时候又多了个女儿?超生的? 帽子:胡说!这是我一个哥们儿,办了个《中国音乐艺术网》。里面有个叫米小可的女孩儿,爱唱歌,向论坛上传了几首自己唱的歌。这不……我正听着,你们来了。你们也听听,给点儿意见…… (帽子播放电脑里的音乐《当你》、《那些花儿》) 手套:(看到“四川赛区”字样,说起四川方言)啥子?四川的女娃儿? 棉鞋:嘿!想家了吧?把川味儿都想出来啦。嗯,唱的还行。帽子,有照片吧? 帽子:…… 棉鞋:就是有也藏好了!别让手套给“顺”走了! 手套:就是,就是。一个不小心,给我把照片“顺”走了,我们屋头的王姑娘晓得就麻烦了…… 棉鞋:尤其是你们家王姑娘跟人家金庸的王姑娘不一样,那个“醋”啊…… 帽子:行啦!想什么呢你们?没有照片!…… 手套:没有也好,悄悄眯眯地想,女娃儿更美…… 棉鞋:美啊…… 帽子:美!……美你个头哇! (帽子挥着手中的扇子向手套、棉鞋打去) 棉鞋:哎唷!开玩笑哪,老大! (手套揉着头,对帽子) 手套:我脑壳挨了你这一下,就是唱得再好我也不会说好的喽…… 帽子:你尽管放开了说,别胡说八道就行。 手套:那我可就要说了唆…… 棉鞋:说吧,说吧。 手套:那我可就真的说了唆…… 帽子:嘿!你是不是皮子又紧了?(又举起扇子) 手套:我说、说……《黑色星期天》,就那首让人听了想自杀的音乐,都听过吧?我是说只有吉它伴奏的那首…… 棉鞋:就是那首纯音乐的? 帽子:是纯声乐的!纯音乐的算怎么回事儿? 棉鞋:对不起,刚才给你那一扇子,打得我神经短路,舌头都转不了弯儿啦…… (帽子又欲举扇挥打,棉鞋躲在手套身后窃笑) 手套:《黑色星期天》我们听过两种版本,还有一种是所谓原版的,就是管弦乐队加上那个女娃儿唱的。 帽子:怎么? 手套:大家都感觉到那首纯声乐的版本,要更震撼人心一些吧?为啥子? 棉鞋:纯声乐的给我的感觉是,虽然没有管弦乐队的气氛烘托,但歌手注重了嗓音的控制,唱出了那种孤独无助、绝望无奈的情感…… 帽子:没错!咱们仨虽然没一个懂声乐的,但是咱还能听吧?正像棉鞋说的那样,那种孤独无助的哀叹,那种绝望无奈的哽咽……其实照我看,唱通俗歌曲就跟咱日常说话一样,你自己因为忧郁而变得沙哑的嗓音,放在歌儿里,不仅不会使你的歌声减色,反而还会因为表现了情感的真实而大大地增色。 手套:对头!这正是我想说的。白居易说过:“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当然他是在感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是,他的确也道出了通俗歌曲在唱法上的奥秘是也。 棉鞋:哎唷喂——我最亲爱的手套!您什么时候学会跩开了文啦? 手套:你那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帽子:元白菜!纠正一下,棉鞋那是有眼不识元白菜! 手套:金镶玉!! 棉鞋:元白菜!! 手套:金镶玉!!! 棉鞋:好、好、好!好大的一坨儿金镶玉…… 帽子:(对棉鞋)咱先别跟他扯。(对手套)你继续说。 手套:你们刚才都谈到了在《黑色星期天》中的一种“气声”唱法…… 棉鞋:嘿!你还真“牛”起来了……还“气”声唱法呢。 帽子:别捣乱!听他讲。 手套:那么,这种通俗的“气声”唱法和所谓的美声唱法之间,是不是存在着音质上所谓的“纯”与“不纯”的应用问题? 棉鞋:是可以这么说。搞过乐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乐器的音质也分“纯”与“不纯”。比如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等,它们的音质就属于“纯”的;还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也属于“纯”的音质。对比之下,民族乐器中的竹笛、唢呐、二胡、板胡、三弦等等,音质就或多或少地显出不那么“纯”了。 手套:同样的乐器,随着音区的变换,也会产生“纯”与“不纯”的音质,比如大提琴的a弦、d弦的音质就与其c弦、d弦的音质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帽子:声乐也有所谓音质的“纯”与“不纯”。仅仅从音质上讲,西洋美声唱法的音质,相对的来说比较“纯”。而我们中国的民族唱法,讲究得更多的是“韵味儿”,音质的“纯”与“不纯”却是次要的。京剧“麒”派老生唱法的沙哑声,反而倒独辟蹊径,另有情趣在其间。 手套:对头!其实,“不纯”这个词,我想也可以用“复合”来替代。所谓的“复合”音质,就是指声音的音源不仅只有一个。多音源同声的复合音质,可以是同种音色的多音源,也可以是异种音色的多音源;而异种音色的多音源里,可以是乐音音源,也可以是混合音源,即乐音及非乐音的混合。西乐的钢琴和民乐的扬琴,都属于那种同种音色的多音源的复合音质,因为它们奏出的单音,都是由几根弦同时发声奏出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人唱歌有点儿“锣音”或是哑嗓子,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种异种音色的混合多音源音质。前些年风靡通俗音乐乐坛的摇滚歌手崔健就是一个代表。另外,通俗唱法中的“气声”也属于这种异种音色的混合多音源音质,李谷一唱的《乡恋》就是一个例子。 棉鞋:行啊!手套。研究个音质问题都研究到这种程度了,你还真是一坨儿金镶玉呀! 帽子:那还用说?咱们手套是谁呀?人家有王姑娘呀!虽然不是金庸的那个王语嫣吧,可到底还是冰雪聪明的呀! (棉鞋另有深意地斜瞄着手套) 棉鞋:对,手套他老婆绝对是冰雪聪明,不像我老婆是冰醋聪明…… (手套欲发作,却又苦笑着摇头) 手套:其实,摇滚乐也并非崔健们演绎的那样。我说,摇滚的精粹绝不在其嗓音的“沙哑”!山西大同过去有一个民间剧种叫“耍孩儿”,一唱起来,那种“沙哑”的程度及声嘶力竭绝不在崔健之下,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总不能说那也算是摇滚吧? 帽子:行啊!手套。说了半天,这些和米小可唱的歌儿又有什么关系? 棉鞋:你是在说,米小可和她师妹唱的《那些花儿》里的音质,一个“纯”些,一个不那么“纯”? 手套:然也。 帽子:又“酸”上了……真是让你们王姑娘给传染上了还是怎么的啦? 手套:但是…… 棉鞋:得,那个倒霉的但是又来了。 帽子:让你的“但是”见鬼去吧!你快说…… 手套:我的意思是说,评价歌者唱歌,不能仅凭其音质的“纯”与“不纯”来决定好坏!叶佩英唱的《我爱你,中国》,其音质的纯正,使每个欣赏者都有如领略琼浆玉液般的爽快;而郭兰英的嗓音与叶佩英相比,是显得有些“不纯”,但她的嗓音又是我们大家公认的好听的嗓音。听过歌剧《刘胡兰》的人都不会忘记她唱陈紫写的那首《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弦乐背景陪衬下的双簧管独奏的前奏过后,郭兰英那甜美的、鼻音很重又略带“哑”腔的,但却又无与伦比的嗓音,立即使人醉倒其中。同一首歌,换给叶佩英唱,绝对不是味儿;相反,换郭兰英去唱《我爱你,中国》,那也绝对荒唐! (手套喝了一口帽子递过来的茶水) 手套:所以我说,现在的歌手,不在乎你的音质咋个样,关键在于用得好不好。用的好,破锣嗓子的照样也可以超一火!那个唱《朋友》的臧胖子哪么样? 棉鞋:臧天朔?可以呀。 帽子:臧天朔的嗓子虽然是破锣声音,但人家唱得准呀。就跟我过去的一个朋友一样,那嗓子——破锣算什么?那简直就是沙锤嗓子!但人家音准哪! 棉鞋:沙锤?嘿……那还有音准吗? 帽子:我这不是形容嘛。喂!对这个米小可给点儿意见什么的,我也好跟我那哥们儿说说去……对了,我还忘了说,米小可在网络电台上还唱了个古曲,什么词我忘了,也没大听清楚…… 手套:怎么样? 帽子:就是感觉她太咬音头了…… 棉鞋:这才是我想说的。歌曲对于欣赏者来说,能听清楚歌词是极其重要的。我记得前几年有个那英唱的歌,里面有句词儿,我怎么听都是“有这样的伪政府”。我还琢磨,现在这歌写的呀,什么词儿都敢往里捅!结果,那天跟老婆孩子聊天,我就说起这歌词儿,你们猜我女儿说什么?她说:‘老爸,你不懂音乐,以后就别听歌了。那句是‘就这样的被征服’。听听!她才9岁,说我不懂音乐!” (帽子和手套抱在一起笑弯了腰) 手套:哎……真把我眼泪水都笑出来了。 帽子:咱们还回正题儿。音要唱准,词要听清,情要用真,这就是咱们大概齐的意见吧?还有吗? 棉鞋:当然有!还是最重要的哪。流行音乐歌手张行都知道吧?他在接受一个电视台采访时曾经说过:他说,唱片制造商用在一张唱片的广告宣传费大约几百万元,其实用不了那么多,只要雇二、三百人的保镖,几天就可以捧“红”一个人——在大街上,保镖簇拥着想要捧“红”的“歌星”,旁人要是问起是谁,就说“这是xxx,名人!你不认识?”得!这人没几天准“红”! 帽子:对了,市场经济下,包装绝对重要。还有吗? 手套:还有……嘿嘿……真的没有米小妹妹的照片? (帽子、棉鞋面面相觑,鄂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终于把偶以前的贴子都顶了一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6 23:0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