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010|回复: 22

转贴:《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录音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4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和通常意义上的“版本比较”不同,目的不在于评选所谓“最佳版本”,而是通过对费尔曼、卡萨尔斯、皮亚蒂戈尔斯基、罗斯特罗波维奇、斯塔克、马友友6位大提琴大师演奏同一经典曲目(德沃夏克协奏曲)的比较,探究6位大师艺术风格的异同。
   
这不是为音响迷准备的文章。对音响发烧友我只有一句话:去买RCA Living Stereo系列的皮亚蒂戈尔斯基版或者Philips(水星)的斯塔克版吧!这两张发烧名碟演录俱佳,任选哪张都可以。

参加版本比较的6张唱片如下:

1.卡萨尔斯,赛尔指挥,1937年EMI录制;
2.费尔曼,巴津指挥,1940年现场录音,Philips出版;
3.皮亚蒂戈尔斯基,明希指挥,1960年RCA录制;
4.斯塔克,多拉蒂指挥,1962年水星录制;
5.罗斯特罗波维奇,小泽征尔指挥,1985年Erato录制;
6.马友友,马舒尔指挥,1995年索尼录制。
   
其实还有两张经典版本:杜普蕾(EMI)和富尼埃(DG)。限于篇幅,这儿只谈本世纪最有代表性的6位大提琴家,前3位是已故大师,后3位仍健在。
   
在我国乐迷中费尔曼的名气不大,所以我想先为他“正名”。事实上,这位犹太人是多数大提琴专业人士公认的本世纪技艺最超群的巨匠!虽然卡萨尔斯名气更响,但这更多是由于他挖掘巴赫组曲、反法西斯等与演奏技艺关系不大的业迹,纯以大提琴技艺而论,费尔曼远比卡萨尔斯更完美(下文要详述)。鲁宾斯坦、托斯卡尼尼等都奉费尔曼为大提琴至尊,前者称费尔曼是有史以来最登峰造极的大提琴家,后者说他空前绝后。海飞兹把费尔曼视为唯一能和自己抗衡的合作者。费尔曼死后,整整8年,海飞兹不和任何大提琴家合作(然后他才开始和皮亚蒂戈尔斯基合作)。除了费尔曼,谁能与海飞兹并称英雄?
   
正是由于费尔曼仅39岁就逝世了(1942年),来不及教出大量学生来影响乐坛,故身后的名声也不大。然而今天,仍有无数专业人士和乐迷靠着他的唱片缅怀其风采。这些精彩的唱片确凿地证明了费尔曼的卓绝身手,令人神往。这张现场录音的德沃夏克就是一例。
   
先比较演奏长度。最短的是费尔曼和卡萨尔斯(35′31″),最长的是马友友(42′08″),相差几近7分钟!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是斯塔克、皮氏和老罗,分别为38、39和42分钟。6位大师的总体速度倾向在此可见。费尔曼整体速度最快,而且有个特点:越是技巧艰难、情绪紧张的乐段,他越比别人快,甚至有意加速,营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效果,显示出他绝对的技术优势。比如,第一乐章几处棘手的快速经过句,费尔曼都拉得比别人快,而皮氏和马友友大概限于能力在此慢得多。
   
不过,千万别把费尔曼当成炫技大师!因为他的演奏始终保持着从容高雅的气质,从不匆忙,也从不霸道。斯塔克的技巧仅次于费尔曼,也非常突出,艰难的乐句在他手中游刃有余,但有冷峻的倾向,不如费尔曼含蓄温柔。
     
费尔曼还有一大特色:自由速度的运用十分得体,虽然乐句间充满着细微的渐快、渐慢,但速度变化从不过火,绝不破坏音乐固有的节律和旋律线条的完整。相形之下,老罗和马友友的自由速度就显得有些“大”了,有时候速度对比过于夸张,变化过于频繁,给人散漫的感觉。他们的演奏之所以慢,正是因为这些自由速度拖慢了演奏。费尔曼的演奏总是“大线条”,让人明确感觉到旋律线的起伏,老罗和马友友则是很多零碎的小线条,给人注重细节、忽略整体结构的感觉。皮亚蒂戈尔斯基在这方面也很有特征:他喜欢用渐慢的手法来营造“抒情”的感觉,怪不得他被公认为具有浪漫风格的大师。
   
卡萨尔斯的平均速度也较快,仅次于费尔曼。第一乐章大提琴刚进入的地方,他的速度是最快的,与此相比,马友友却在这儿选择了很慢的速度,节奏也很随意。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第一乐章里的第二主题。在这儿,费尔曼和卡萨尔斯的速度和作曲家“ =100”的标记最接近,老罗慢一些,皮氏更慢,马友友最慢。费尔曼、卡萨尔斯和斯塔克3人忠实于德沃夏克的速度标记,另3位都偏慢。
   
揉弦(Vibrato)也是比较6位大师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名大提琴家的揉弦各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习惯。从6人的德沃夏克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区分他们的揉弦风格。
   
费尔曼的揉弦在大提琴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悸动的音符蕴含着一股生命活力,和克莱斯勒、海飞兹、埃尔曼等小提琴家属于同一种类型,揉弦均匀地贯穿每个音符的始终,而且几乎每个音都揉弦。卡萨尔斯揉弦的速度慢许多,听上去声音有点缺乏活力,也不够圆润灵活。而且卡萨尔斯的揉弦是有选择性的,在一些音上他故意不用揉弦,还有一些音刚发出时有揉弦,但渐渐减弱直至揉弦消失。“迟到的揉弦”也是卡萨尔斯常用的手法,也就是说,音的颤动不是起音时立即就有,而是稍微落后一刹那。这在费尔曼的演奏中是绝对见不到的。
   
皮亚蒂戈尔斯基的揉弦最稀疏,和费尔曼恰成鲜明对比,他在每个音符上颤动的次数不如费尔曼多,速度也慢于费尔曼。揉弦最宽的是老罗。他也经常在一些音上故意不用揉弦,以突出某些音符。“迟到的揉弦”在他的演奏中也很明显。
     
斯塔克的揉弦又快又窄,即使在很激情的段落也用窄的揉弦,给人冷峻克制的感觉。正是为此,他的音量不大,胜在音准精确(揉弦太宽会影响音准)、音色纯净。
   
马友友的揉弦是6人中最慢的一个,幅度也很宽,偶尔会不匀称,不是绕着主音摆动,而是稍稍偏向高音。“迟到的揉弦”在马友友身上最显著。许多音符刚一发出时是没有颤动的,随着音符的绵延揉弦慢慢增强,犹如一个微小的渐强。我觉得,这不象是马友友有意为之,而更象是他的“不良习惯”。然而,尽管马友友的揉弦有瑕疵,却是变化最多的,揉弦速度经常随着需要而变,有时干脆不用揉弦。
   
尽管我的本意只是指出差异,不是评判高下,但我得承认:我最喜欢费尔曼的揉弦。听第一乐章末尾的八度上行,只有费尔曼在八度音上揉弦,激昂的效果跃然而出,令我联想起海飞兹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揉弦。别的大提琴家在这儿几乎都不揉弦,不知是不是因为能力做不到。
     
费尔曼的滑音运用也是独具特征的。他演奏中的滑音比别人多,因为他把大提琴看成是一种歌唱的乐器,认为大提琴应该模仿人声的滑音,取得优美感人的效果。他的演奏之所以给人高雅温馨的感觉,音与音之间靠滑音连接是重要原因。尽管他滑音用得很多,但从不故意突出滑音,再加上滑得又快又稳,连接得天衣无缝,所以听觉上并不突兀,并不打断旋律线的进行。相比之下,卡萨尔斯的滑音也不少,但更慢一些,更突兀一些。其余四位大师滑音用得较少,但都不如费尔曼那样自然而然,毫无人为痕迹。比如,老罗的演奏中有一种很独特的下行滑音,既快又突出,听感上很刺耳(也有人喜欢)。马友友的滑音也很慢很重,仿佛故意要让人知道他在用滑音。这种审美观和费尔曼截然相反!费尔曼总是尽量不让滑音突出来影响大线条,马友友却偏偏喜欢用很重的滑音来“添油加醋”。
   
上文谈论的只是大致情况,其实6位大师的演奏在很多细节上存在差异,逐小节比较的话,可以写出一篇论文!仅第一乐章独奏大提琴刚一进入的两小节,6位大师节奏重心和力度的处理便各不相同。类似的细节差异到处都有,反映出艺术家们不同的处理手法。
     
最后,我不可能不做点主观的结论。这就是:费尔曼确实是最完美的大提琴家!卓绝的技巧、近似于小提琴家的强有力的揉弦、大线条的分句、高雅温柔的滑音、无瑕的音乐感和迷人的个人气质,至今无人能比。卡萨尔斯、皮亚蒂戈尔斯基和马友友的技巧不如费尔曼和斯塔克,但音乐气质各有千秋。我不喜欢马友友散漫的自由速度、渐强式的揉弦和加重的滑音。他太沉溺于小处的“细腻手法”,却忘了这有时会打散音乐线条和作品的大局结构,把听众的注意力从作品整体引到一些细梢末节上去。这方面,我更欣赏费尔曼的美学:注重大线条,而不是小的细节。
   
从发音上看,卡萨尔斯古拙苍劲的音色适合巴赫、贝多芬,却并不适合浪漫派作品。斯塔克清冷的音色肯定也不能讨好所有的乐迷。我最喜欢的呢?还是费尔曼丰满浓郁的声音!可惜,这样一位完美如神的大师,由于死得早而名气不大。唱片也少得可怜,至今我只搜集到5张CD。真是天妒奇才!每个喜欢大提琴的乐迷都该听听费尔曼,他在这次现场演奏中达到的水准,别人在录音室里精雕细刻也望尘莫及,令人感叹不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7 10:29:3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5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费曼的CD很难找,我手里只有一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7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皮亚蒂戈尔斯基演奏,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1960年RCA录制的唱片是我的最爱;录音登峰造极,演奏更有典型的斯拉夫民族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有费尔曼?发上来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曲我反而听不出来太多感觉。就大协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埃尔加的大协。 以前听BBC的磁带,每次都激动无比,后来听多普蕾的那版CD,感觉反而差些了。 可惜,现在没有磁带可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我共有四个版本:

1.杜普蕾独奏,巴伦伯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1986年(EMI D115555)

2.斯塔克独奏,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1962年7月(水星 432 001-2)

3.席夫独奏,戴维斯指挥h-Mol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1981年(PHILIPS 470 250-2)

4.羅斯特羅波維奇独奏,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1969年(DG 447 413-2)

杜普蕾每次都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大提琴那如泣如诉的表达,巴伦伯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协奏配合,使整部作品听起来主次分明,节奏错落有致,大提琴主角位置相当明确,齐奏时整体感非常好,气势磅礴。在第二乐章那段长笛和双簧管,让我看到从天上徐徐降临的天使,与地面苦难深重又自强不息的大提琴遥相呼应……

多拉蒂和和斯塔克的演绎简直令我失望到极点,大提琴软弱无力,像个可怜的弃儿,孤单的在强大的乐队中间瑟瑟发抖,整支乐队好像一直在讥笑嘲弄着这把可怜的大提琴,尤其是那把小号,显得格外的嚣张和趾高气昂。背景太干净了,简直像个营养不良的男人,那么苍白、弱不禁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8 23:16:5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费尔曼的版本没听过。手头有以下几个版本:

羅斯特羅波維奇独奏,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杜普蕾独奏,巴伦伯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斯塔克独奏,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皮亚蒂戈尔斯基,明希指挥;富尼埃,塞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头尾两版是我最喜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lq能谈谈前后两个版本么?

富尼埃我也很喜欢,没听过他的德大协,喜欢他的无伴奏组曲(超过卡萨尔斯和羅斯特羅波維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9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及富尼埃的德大协,这款低价版好评如潮

2006-4/200649045131778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Aimo在2006-4-9 0:48:00的发言:

提及富尼埃的德大协,这款低价版好评如潮

Aimo老师也喜欢富尼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0 23:3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