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16|回复: 9

【转帖】古典音乐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序曲 序曲是在歌剧、话剧、清唱剧等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有时也指某些大型器乐作品的开始曲。早期的序曲,即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前半叶的序曲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法国作曲家吕里创始的法国式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另一种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式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它的快慢顺序恰恰和法国式序曲相反。下面,我们通过两首乐曲来比较一下这两种序曲的区别。 韩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的序曲是法国式序曲,分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一开始是慢板的引子,音乐采用一长一短的节奏,显得庄严肃穆。然后是快板乐段,它是序曲的主要部分,用“赋格段’写成。赋格的主题短小精悍,雄健有力。最后,音乐又回到慢板。构成一个短短的结尾。 格鲁克的歌剧《巴里斯和海雷娜》的序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序曲。分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第一段是进行曲性质的快板,富于英雄气概。第二段是抒情的中板,同第一段形成了刚柔的对比。第三段是欢快活跃的回旋曲,分成a-b-a-c-a五个小段,是回旋曲的主题。这首序曲三个段落的主题各不相同,但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旋律有密切的联系。 早期的歌剧序曲和歌剧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往往一部歌剧的序曲可以借用于另一部歌剧。以后,格鲁克和莫扎特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歌剧序曲的表现力,使歌剧序曲开始具有暗示剧情的作用。而贝多芬为歌剧《费台里奥》所写的四首序曲,则把这一体裁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尤其是其中的《雷奥诺拉》第三序曲,表现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更为深刻。歌剧《费台里奥》原名《雷奥诺拉》,描写西班牙监狱长皮查罗挟嫌诬陷仇人弗罗雷斯坦,把他打入了地牢。弗罗雷斯坦的妻子雷奥诺拉乔装为一个少年,化名费台里奥,潜入监狱,做了看守罗可的助手,准备伺机营救她的丈夫。一天,皮查罗听说司法大臣要来视察监狱,便密谋在他来到以前秘密杀害弗罗雷斯坦。皮查罗一面派人在城楼上了望,以便在司法大臣来到时吹号报信,一面命令罗可为弗罗雷斯坦挖掘坟墓。雷奥诺拉进入地牢帮助罗可掘坟,得以和丈夫相见。当皮查罗持刀前来杀害弗罗雷斯坦时,雷奥诺拉拔出手枪,挺身而起保护她的丈夫,这时城楼上响起了号声,查狱的司法大臣来到,皮查罗的阴谋败露,弗罗雷斯坦获得了自由。 《雷奥诺拉》第三序曲采用歌剧中的音乐主题,概括了歌剧的内容,阐明了歌剧的主题思想。这首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开头的慢板引子描写弗罗雷斯坦被打入地牢。在表现压抑情绪的下行音阶以后,单簧管和大管唱出了弗罗雷斯坦的咏叹调“正当我生命的春天,一切欢乐都消散”。这首咏叹调取自歌剧第二幕第一场,表现了弗罗雷斯坦横遭陷害的痛苦和失望。弗罗雷斯坦的咏叹调从悲痛压抑转向悲壮激昂,并达到了引子的高潮。呈示部的第一主题是一首气势蓬勃的进行曲,描写雷奥诺拉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对黑暗势力的斗争。第二主题是一个抒情主题,描写弗罗雷斯坦和雷奥诺拉忠贞的爱情。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的斗争形象,然后,独奏小号传来了报信的号声,这也是歌剧第二幕中原有的音乐。小号报信的号声吹了两次,然后音乐走向高潮,再现部就在高潮上进入。在尾声中,速度改为急板,弦乐器自弱而强,演奏着上下起伏的音阶进行,音乐从涓涓细流,汇合成一股洪流。把自由的颂歌高唱入云,表现斗争获致胜利,正义得以伸张。全曲在欢欣鼓舞中结束。 贝多芬的《雷奥诺拉》第三序曲,是采用歌剧音乐的主题贯串着戏剧性的发展而写成的。如果仅仅把歌剧中几个最精彩的主题组合起来,而没有贯串这种戏剧性的发展,那就叫做“集锦式”的歌剧序曲。法国作曲家托马的歌剧《迷娘》的序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迷娘》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创作的。 歌德笔下的威廉·迈斯特,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市民青年的代表,他要摆脱狭隘的生活天地,走向自由世界,到实际斗争中去认识生活的意义。 歌剧所描写的是威廉和迷娘的一段故事。迷娘从小被吉卜赛人拐走,吉卜赛人强迫她在旅馆里跳舞给大家看;她不肯跳,当头人挥起棍棒来打她时,老艺人洛塔里奥和大学生威廉拦住了头人。迷娘向二人赠花表示感谢,威廉把花转送给了剧团的女演员菲丽娜。迷娘向威廉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威廉深为感动,出钱为她赎身。迷娘穿上男装,做了威廉的书童。威廉被邀请为剧团的诗人,跟了剧团到替芬巴赫城堡去演莎士比亚的戏。这时迷娘已爱上了威廉,但威廉并没有感觉到迷娘对他的爱情。当迷娘看到威廉和菲丽娜在一起时,产生了妒忌和失望。她想投湖自杀,被老艺人救了起来。她诅咒着城堡但愿为天火烧毁,老艺人听了她的诅咒,当真纵火焚烧了城堡。迷娘奔进城堡去取回她送给威廉的花,为大火所包围。威廉奋不顾身,从火中救出了迷娘。老艺人在威廉的陪同下,带着受伤的迷娘回到自己的意大利故居。迷娘渐渐恢复了健康,回忆前事,原来她就是老艺人失去的爱女。迷娘和威廉互吐衷情,同结永好。 歌剧《迷娘》的序曲包含歌剧的五段音乐:第一段是老艺人在迷娘养病时所唱的摇篮曲,吐露了慈父对爱女的舐犊深情。第二段是老艺人的竖琴音乐。第三段是迷娘对威廉倾诉自己的身世时所唱的歌。这首歌很有名,被称为“迷娘之歌”。歌词是这样的: 你知道那地方,到处橘花飘香,黄金果的国土,红玫瑰的故乡。 微风特别柔和,小马格外轻狂。 蜜蜂一年四季,为采花繁忙。 一个永恒的春天,神赐的恩典, 在蓝空下微笑,闪耀着光芒。 啊命运叫我流亡,空对幸福的一海岸,独自黯然神伤。 我衷心向往,愿意生活和终老在那地方。 这段音乐在序曲中是由圆号吹奏的,旋律抒情婉转、富于诗意。第四段是女演员菲丽娜在戏剧《仲夏夜之梦》中成功扮演了仙后这一角色之后所唱的歌。原来的歌词是这样的: 我是蒂塔妮雅,是女王,我是蒂塔妮雅,我真漂亮! 我欢笑,在地面上游荡, 比鸟儿还快,胜过闪电的光。 这是一首波洛涅兹体裁的三拍子舞蹈歌曲(参见“舞蹈歌曲和舞曲”)。第五段是菲丽娜的福拉纳舞曲。福拉纳是一种六拍子的威尼斯舞曲,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趣。五段音乐既不是随意的凑合,也不是顺着在歌剧中出现的次序排列,而是按照美学原则精心剪裁的一幅镶嵌画。 十九世纪初叶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序曲,它既不是歌剧的开场音乐,也不是器乐作品的开始曲。而是一种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管弦乐作品,所以这种作品被称为“音乐会序曲”。其中有些是标题音乐,也就是用文字或题目来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有些是纪念性的乐曲,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就是作者为答谢布勒斯劳大学授予他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而作。在形式上,这些序曲都是单乐章的作品,大多用奏鸣曲式写成。 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又名《芬格尔山洞》序曲,是一首标题性序曲。芬格尔山洞是苏格兰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岛中斯塔法岛上最大的岩洞。这首序曲抒写了作者游历赫布里底群岛和芬格尔山洞的印象,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第一主题用一个动机作为主题核心。这个动机不断反复、模进和引伸,并从低音区扩展到高音区,描写岩洞的静僻和幽深。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大管和单簧管奏出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伴随着弦乐器上碧波荡漾一般的音型,描写浩瀚的大海。展开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两个主题,描写海鸟飞鸣,海风凄厉和海浪的起伏逐渐变为汹涌澎湃的气象。当音乐平静下来时,开始进入再现部,又回到了幽静的岩洞景色。最后,热情洋溢的尾声把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作了生动的描述。 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是一首纪念性的音乐会序曲。一八七九年三月,布勒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以荣誉哲学博士的学位。勃拉姆斯在1880年8月写成这首序曲,作为答谢。这首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序曲,采取四首德国大学生歌曲作为主题。第一主题是在十九世纪德国民主革命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八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歌》。创立于1815年的耶拿德国大学生协会,因为传布自由思想而于1815年11月26日被解散。这首歌是抗议协会被解散的大学生团奖歌曲,曾在德国大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很大的影响。过去我国的学校歌曲,也曾采用过它的曲调,配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流传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学里,为当时的中学生所熟知。在序曲中,这个主题是由小号吹出的。连接部采用大学生歌曲《国父》的曲调,这是德国大学生举行庆宴时所唱的歌曲;第二主题是《大学一年级生之歌》,是一首富于风趣的大学生歌曲,由大管吹出。尾声采用了十八、十九世纪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的拉丁文大学生歌曲《短暂的生命》,歌词宣扬青春及时行乐和对师友的祝福,但最后一段歌词唱出了“摆脱忧患,送走困苦,驱除恶魔。扫清暴虐”的意愿,表现了争取民主的进步思想。这首庄丽雄健的大学生歌曲由全部乐器强劲地奏出,序曲在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2)-谐谑曲 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而富于诙谐和戏谑情趣的器乐曲,是在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谐谑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节拍和复三段式的结构。复三段式就是一首乐曲分为三大段,而每一大段又各自含几个小段落,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重复。谐谑曲比小步舞曲速度快,节奏活跃,并且常用独特的音调、不常见的节奏型、出其不意的转调和强弱对比、突如其来地反复前面的主题或引进新的主题、突如其来地结束一个段落或结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种幽默和风趣的效果。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中的有些乐章,名义上是小步舞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谐谑曲的性质。例如,他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1)中的第三乐章,名为小步舞曲,但音乐轻盈跳荡、气势奔腾,和小步舞曲清新欢畅、优美蕴藉的性格是很不相似的。小步舞曲的典型速度是小快板,而这个乐章是急板,第一部分分为两段:第一段中不断向上跳进的顿音,由弱而强,形成突然的力度对比;第二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3)-夜曲 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都为钢琴曲。最早写这种作品的,是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菲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情善感,形式简单朴素。例如他的降B大调第五夜曲,曲调优美典雅。好象一首抒情歌曲。全曲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乐段,末尾用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作为补充。“半顿音”是音与音之间似断非断的一种演奏方法。每个音保持一半、休止一半,叫做“顿音”。每个音保持四分之三、休止四分之一,叫做“半顿音”。这个曲子的意境,好象在静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在念一首诗,念完以后感到怡然自得;那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就表现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意态。然后乐曲的主题反复演奏了一遍,反复时旋律装饰得更加华丽,好象是把诗再念一遍,念得更富于抑扬顿挫的变化。 波兰作曲家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提高了夜曲的艺术水平,扩展了作品的规模,使它能够表现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丰富的意境。拿肖邦的降A大调夜曲同菲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肖邦受菲尔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肖邦所表现的形象要丰富得多,所表达的诗意要深刻得多。一开头三个和弦,概括了静夜深思的意境,象一句题诗一样作为乐曲的开场白。最后又作为乐曲的结束语。全曲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也象菲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一样,是一首抒情诗,好象在宁静的夜里,独自怀想着遥远的过去,沉浸在又甜蜜、又痛苦的回忆之中。第二个主题很象菲尔德降B大调夜曲的补充部分,也是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但在菲尔德的作品里,这一部分是不独立的、补充的形象,而在肖邦的作品里,则是独立的、对比的形象。如果说菲尔德的这些“半顿音”的短音符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则肖邦所表现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描写忧虑和不安在内心滋长,变得愈来愈激动;当第二个主题移高半音,从f小调变为升f小调的时候。这种激动的情绪,逐步达到了高潮。接着,回到了第一个主题,但静夜深思的形象,一变而为心潮澎湃,热情激动;最后逐渐平静下来,用开头三个意味深长的和弦结束了全曲。 肖邦的c小调夜曲也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剧音乐中,有一首“夜曲”,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演奏的管弦乐曲。雅典人伊吉斯要他的女儿赫米娅服从父母之命和狄米特律斯结婚。狄米特律斯是爱赫米娅的,但赫米娅不爱他,而和拉山德相爱。赫米娅的女友海丽娜则单方面热恋着狄米特律斯。赫米娅和拉山德约好,夜里在林中相会后,一同私奔。狄米特律斯从海丽娜那里得知这个秘密消息后,到森林里去追赶赫米娅,海丽娜也来到森林里寻找狄米特律斯。两对情人因为疲劳过度先后躺在森林里睡着了。森林里喜欢恶作剧的仙人迫克,又名好人儿罗宾,把草汁滴在拉山德的眼上,使他醒来后爱上他所见到物第一个女人、闹出许多笑话来。 这首夜曲描写夜晚幽静的森林景色,只用了木管乐器、圆号和弦乐器。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幽静而从容的旋律,是由圆号吹出来的。圆号的音色象猎人的号角声,所以常常用它来描绘森林景色。中间部分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发展第一部分的主题。弦乐器上不断重复着节奏均衡的三连音音型描写森林中树叶瑟瑟作响。等到圆号再一次吹出第一部分的旋律时,这个音型继续维持着,直到最后消失在夜色苍茫中。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夜曲,也是管弦乐作品。这三首夜曲是三幅色彩鲜明的音画。第一首夜曲的标题是《云》,第二首是《节日》,第三首是《水妖》。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的特点是着眼于表现一刹那间的印象,而不是去表现明确的思想内容。印象派作家凭主观印象去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形象象雾里看花,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印象派音乐象印象派绘画一样,注重表现自然界光和色彩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色调明快、气韵生动的境界。但其中艺术形象的轮廓是模糊不清的。印象派音乐家当然不能象印象派画家那样直接利用外光来描绘对象;所凭借的主要是和声跟配器的手段,即利用音色跟和声色彩的明暗变化,以及疏密浓淡的变化,来体现光和色的变化。 第一首夜曲《云》是描写云彩的变化的。云彩是五光十色,变幻不定的。所以这个题材很适合印象派的艺术趣味。据德彪西自己的解说,这首夜曲所表现的意境是:“单调的天空景色,和浮云的庄严缓慢的运动,浮云逐渐化为略带乳白的灰色。”云彩的变化,是通过音色跟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微小而细致的色调变化,这里没有形象的鲜明的对比,也没有完整的旋律结构;各种不同音色的独奏乐器所奏的旋律片段,是用来表现色彩的变化的。总之。这首夜曲所表现的,不是一幅轮廓清晰的自然图景,而是一种气氛,一种色调,一种朦胧飘忽的意境。 德彪西的第二首《夜曲》是《节日》。音乐所表现的,不是一幅生气蓬勃,栩栩如生的节日风俗生活图景,而是冷眼旁观者所见的节日景象。按照德彪西自己的解说,这个曲子所表现的意境是:“大气中无休止的舞蹈节奏,点缀着突然的闪光。这里也有一个偶然的行列(一个眩人耳目的幻象)在从头到尾走过去,混杂着虚无缥缈的幻想;但不间断的节日的远景仍在继续,其中音乐和闪光的尘埃混合在一起,参与到宇宙万物的节奏中去。”音乐所表现的,是隔了一层帘子所看到的节日景象。但见空气中的闪光、飞扬着的尘土,幻象似的行列一闪而过。但比起作者的其他作品来,音乐形象的轮廓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有比较完整的旋律线,有相当鲜明的舞曲节奏,也有比较明朗的形式结构,两端部分活跃的三拍子律动和中间部分轻盈的两拍子律动形成了生动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表现了一种生气盎然的意境,只是雾中看花,总隔着一层而已。 这首夜曲所用的乐器,除了第一首夜曲的木管乐器、圆号、定音鼓和弦乐器外,增加了小号、长号、大号、竖琴和鼓、钹等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作为节奏性乐器来使用的,铜管乐器不是用来加强音量,而是用来丰富音色。如圆号时常吹阻塞音和半阻塞音,小号时常加弱音器,造成一种朦胧的音色。 德彪西的作品大都表现静态的意境,其中音乐形象是迷离恍惚,懒懒散散的;而少数表现动态的意境的作品,则有较多的生活气息,《节日》这首夜曲就是表现动态意境的典型的例子。 第三首《夜曲》——《水妖》在管弦乐队中加进了不唱歌词的八个女中音和八个女高音,从而渲染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按照德彪西的解说,音乐描绘了“海洋和它变化无穷的节奏;从月光照耀的波浪中传来了水妖的神秘的歌声”。 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和夜曲的性质比较接近。上面讲到的菲尔德所作的夜曲,有一首就曾经称为无词歌。无词歌的名称,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无词歌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所作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他曾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写作某几首无词歌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是不想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于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门德尔松常常把他的无词歌寄给家人,来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状况。有一次,他把降b小调无词歌的初稿,寄给姐姐方尼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降b小调无词歌通过奔放的旋律和活跃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音乐包含两个不同的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着,最后一段从小调转入大调,表现出得到安慰的明朗的心情。 门德尔松一共写过四十九首无词歌,有人给这些无词歌一一加上了标题,如“猎歌”、“春风”、“纺车”、“丧葬进行曲”、“春之歌”等等。采用这些标题虽然大多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演奏者和听众理解音乐形象是有帮助的。例如A大调无词歌被称为“春之歌”,旋律优美生动,明朗欢快,伴奏部分的分散和弦清澈如水,仿佛是竖琴的音响,听起来的确使人感到充满了春的气息。这个曲子除了用钢琴演奏外,还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抒情小曲。 (4)船歌 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做“贡多拉”。船歌就是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通常为6/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贡多拉船歌。在月光明朗的夜里,诗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劳斯和诗人的情人朱丽叶塔坐着贡多拉,徜徉在威尼斯的运河上,唱着这首二重唱,象微波荡漾一般上下起伏的曲调,紧密配合着一摇一摆的伴奏音型。全曲分三段,从“吹吧,微风”开始是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调和歌词,都是重复第一段。最后,朱丽叶塔和尼克劳斯唱着“啊”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6)叙事曲 有一种古老的声乐体裁叫做叙事歌曲。到了十九世纪,纯器乐作品中也出现了同样的体裁,叫做叙事曲。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象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波兰作曲家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以后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等也都创作过钢琴叙事曲。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关于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许多肖邦的研究者都认为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掌握了大权以后。他在处心积虑的密谋策划下,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虚耗国帑,失去有利的作战机会,弄得民穷财尽,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倭尔特以叛逆罪被处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 (7)幻想曲和即兴曲 幻想曲和即兴曲,原来都是即兴创作的乐曲。所谓即兴创作,就是不预先把谱子写出来,而是在乐器上一面创作一面演奏。在十九世纪以后,即兴创作已不流行,不管幻想曲也好,即兴曲也好,都是把谱子先写出来再演奏的了,但在格调上还是带有一些即兴创作的特点。 幻想曲和即兴曲不一样,即兴曲是有明确的形式的,幻想曲则根据作曲家的想象自由发挥、不拘一格。例如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就是这一类型作品中杰出的范例。这个曲子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一些音阶式的走句和和声音型不断地模进和转调,纵横驰骋,即兴发挥;第二部分是悲壮的宣叙调,节奏一张一弛,显得热情奔放;作为两部分之间的过渡的,是一系列琶音和弦和上下奔驰的走句。这首幻想曲的形式极为自由,充分显示了才思横溢的即兴风格,它的丰富的和声语言,也是开风气之先的,其中包含许多变化半音和半音阶进行,所以称为“半音阶幻想曲”。 早期的幻想曲象前奏曲一样,常常放在赋格曲、组曲、奏鸣曲等乐曲的前面,作为这些乐曲的开始曲。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就是一首赋格曲前面的开始曲,总的曲名是《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又如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就是把幻想曲和另一种形式严谨的乐曲即奏鸣曲结合在一起的作品。这首幻想曲包含 五个不同速度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缓慢的柔板,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用模进的手法,把一个宣叙调一般的乐思铺展开来。这个乐思悲壮肃穆,表现出思虑重重的形象; 第二个主题淳朴明朗,象一首歌,采用歌曲常用的二段式。第二个段落是快板,也由两个对比的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是热情激动的,表现出紧张的情绪; 第二个主题则从容不迫,充满抒情的气息。 第三个段落是小行板,包含一个优雅动人、诗意盎然的主题, 也象第一个段落中的抒情主题一样,采用二段式的结构。第四个段落又是快板,表现一种奔放活跃的情绪。最后在第五 个段落中回到第一个段落的第一个主题。五个段落一个一个 不断地转换,表现变幻不定的心情和意境,象一首浮想联翩的 诗。 十九世纪以后的幻想曲,大多是独立的作品,不再放在赋 格、组曲、奏鸣曲等作品的前面作为开始曲了。而且近代的幻想曲有了一种新的含义:常常是指自由发挥现成主题的作品。如波兰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和乐队幻想曲《莫斯科回忆》就是采用俄罗斯歌曲作家瓦尔拉莫夫的两 首歌曲作为主题的。既表现了诗的意境,又发挥了小提琴的演 奏技巧。第一首歌曲是《红衣裳》,原来的歌词是少女和母亲 的对话。少女唱道: 好妈妈呀,不要为我缝制红衣裳, 你呀真是白操心计,为我办嫁妆。 做姑娘的自由生活,快乐又逍遥, 匆匆忙忙嫁个丈夫,日后会懊恼。 母亲唱道: 我亲爱的女儿哟,我的小姑娘, 当我年青时候。我也这样想。 怎能永远做小鸟,天天去歌唱? 怎能天天做蝴蝶,花间去飞翔? 第二首歌曲《跨上马鞍》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原来的 歌词是:“跨上马鞍,骑着快马,向前飞奔,象一头雄鹰。离开 乡土,摆脱痛苦,奔向纯洁的地方,去会见黑头发的人。” 这首幻想曲是从壮丽的引子开始的。引子取材于《红衣 裳》开头的曲调,独奏小提琴奏出绚丽多彩的华彩段。所谓华 彩段,是节奏自由、突出华丽的演奏技巧的装饰性段落。引子 以后出现了《红衣裳》的主题和它的变奏;然后是《跨上马鞍》 的主题和它的两个变奏。主题比较朴素,基本上保持着歌曲的原形。变奏时运用了华丽的演奏技巧。《红衣裳》的变奏部分和《跨上马鞍》的第二变奏,独奏小提琴用泛音奏出曲调来。 所谓泛音,就是用左手轻轻按在琴弦的适当部位,让琴弦分段震动,发出清澈透明、象长笛一般的声音来。 德国作曲家瓦克斯曼编曲的《卡门幻想曲》,是采用法国 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的音乐作为主题,写成的小提琴独 奏曲。歌剧《卡门》取材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卡门 是一个放荡泼辣、向往着自由无羁的生活的吉卜赛姑娘,她 诱惑下级军官唐·霍赛,使他堕入情网,跟着自己参加了走私 贩子集团。但卡门同时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尔尧。唐·霍赛在极度愤怒中杀死了卡门。《卡门幻想曲》根据歌剧《卡门》 的六段音乐,发展演化而成:第一段音乐是第四幕群众欢呼斗牛土上场的音乐;第二段音乐是第一幕卡门演唱的《哈巴涅拉》舞蹈歌曲; 第三段音乐是第三、第四幕之间的幕间曲《阿拉贡舞曲》,这是西班牙东部一种活跃的三拍手舞曲; 第四段音乐是第一幕卡门把一朵鲜花仍给后·霍赛时描写爱情的音乐;第五段音乐是第一幕卡门对唐·霍赛唱的舞蹈歌曲《塞季笛尔雅》,这是一种快速、热情、载歌载舞的三拍子西班牙舞曲; 第六段音乐是第二幕开头的吉卜赛舞曲,这是一群吉卜赛姑 娘弹着吉他跳的舞,卡门唱着热情洋溢的歌。《卡门幻想曲》的编曲者把以上各种音乐素材分别加工发 展,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成一首由独奏小提琴和乐队演奏的 幻想曲。在变化发展各个主题时,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各 种华丽的演奏技巧。小提琴家萨特、钢琴家布松尼等,都曾以歌剧音乐为主题,写过《卡门幻想曲》。瓦克斯曼编曲的《卡门 幻想曲》,是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首。 以上所讲的是幻想曲,下面再谈谈即兴曲。即兴曲开始 出现于十九世纪之初.是一种音乐格调具有即兴创作性质的 乐曲,但并不是真正即兴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形式上,即兴曲 并不象幻想曲那样自由,常常采用变奏曲、三段式、复三段式 等规范化的形式。舒柏特写过八首钢琴即兴曲,大都采用复 三段式的形式;但音乐挥洒自如,并不受形式的束缚,好象是水到渠成,自然地流注出来的。如他的《降A大调即兴曲》分 三大段:第一大段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象一首真挚纯朴的 歌曲。其中又分三个小段:第一小段中从容不迫的歌唱性旋 律,在第二小段中变为强劲有力的和弦进行,好象昂奋热情的 语言,第三小段回复了第一小段亲切如歌的主题。第二大段从头至尾贯穿着三连音节奏的分散和弦,有如溪水潺潺,川流 不息。其中也分三个小段,也象第一大段一样,两头比较平 静,中间向高潮发展。最后,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再现。 肖邦有一首《幻想即兴曲》,它的曲名,意味着这个曲子既 有幻想曲的特点,又有即兴曲的性质。这首钢琴曲也分三段, 在第一段中,上下奔腾的快速旋律,表现出奔放激动的情绪; 中段气息宽广的歌唱性主题,妩媚动人,充满柔情;第三段是 第一段的再现,但速度更快,热情更加高涨。当音乐从高潮上 平静下来时,中段的抒情歌唱性旋律的第一个乐句,又在低音 部出现,但这已经是“尾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我现在在选修古典音乐欣赏,这实在太有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我对古典音乐一无所知,谢谢!!!贴子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0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还真发了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鲜橙多235MM真热心,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9 19:2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