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37|回复: 3

古典音乐基础知识1——古典曲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dagi:慢板 常见于交响曲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Anthen:赞美歌 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赞美诗发展而来。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韩德尔、韦斯利等。 Arj:咏叹调 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继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展现其演唱水准。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badinerie:嬉戏曲 18世纪作曲家用以指称一种两拍子的快速、活泼的乐章。 ballade:叙事曲 十三、十四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歌曲,歌词通常分为三节,每节七行或八行,最后一行或二行是重复句。每节音乐用A、A、B的三段体,通常用复调写作。 Barcarolle:船歌 源出意大利文BARCA,意为“船”。是威尼斯船家之歌。常用6/8或12/8拍,其伴奏模拟小船荡漾。后则泛指按这一体裁写成的声乐或器乐曲。 Cadenza:华采乐段 协奏曲或歌剧咏叹调接近尾段时,由独奏/唱者卖弄技巧的过门。十九世纪以前协奏曲的华采乐段都是即兴演奏的,但自贝多芬以后大多是作曲家或独奏者事先撰写的。 canon:卡农 复调音乐的一种。愿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Cantata:康塔塔 “康塔塔”来自意大利语“歌唱”一词,即歌唱的曲子。以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是一种为声乐家们、合唱队和乐器演奏家们的表演,以诗体故事为基础的作品。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用于独唱或数字低音的伴奏。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驱。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但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内容往往偏重于抒情,类似小型清唱剧。 cantus firmus:定旋律 自古相传的曲调。常作为复调音乐(包括声乐、器乐)的构成素材。定旋律乐曲近代多见于用赞美歌曲调作基础的管风琴曲。 Chorale:圣咏曲、众赞 基督教新教的赞歌马丁·路(1438--1546)曾用为宗教改革的手段之一。他简化曲调,将歌词方言化。曲调主要采自民歌,有些出自路德之手。十七、十八世纪,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与合唱曲大量产生。巴赫为不少众赞歌配以和声,至今仍被视为四部和声的典范。 Concert: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Concerto Gross: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的先驱。比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结构规模较小,大协奏曲的独奏乐器通常都有两件或以上。 Fantasia:幻想曲 发挥想象力而不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即称为幻想曲。无舞曲形势或变奏,在用复调来发展主题时以想像力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即兴性质。在曲式上比奏鸣曲更为自由。作品可以根据一个或几个主题来创作。 farandole:法兰多尔 法国舞曲。始于古代,今仍流行于法国南部。舞时男女携手连成长队,表演各种复杂动作。领舞者肩头或腰间系一小鼓,左手击鼓,右手执管吹曲。乐曲6/8拍。 Fugue:赋格曲 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赋格是复音音乐的重要曲式,同一旋律反复出现,互相重叠,或互相“逃难”对方。 Gregorian Chant:葛丽果圣歌 葛丽果一世在第六世纪提倡的一种教会仪式音乐,由男歌手或男声合唱团演唱,经文全是拉丁文。 Impromtu:即兴曲 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称一种钢琴小曲为即兴曲,这种乐曲被认为有些即兴创作的性格,或有一种精美雅致的气质和漫不经心地随意而为的风度。 jiyequ:集腋曲 一种即席演奏或记写成谱的乐曲,其中同时奏(唱)两个以上熟悉的曲调,应用于16,17世纪,特别在德国作曲家中。巴赫一家团聚时最爱作此游戏。集腋曲也可指自然串联起来的若干乐曲或歌曲。 jota:霍塔 西班牙舞曲,发源于西班牙东北部阿拉贡省。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响板伴奏。近代作曲家亦用于创作。如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格林卡的《阿拉贡霍塔》等。 Magrigal:牧歌 没有乐器伴奏的声乐作品,歌词大多数与感情有关。 March:进行曲 主要指行军中所用的音乐。有些歌剧也采用进行曲来为舞台上的行列伴奏,有的戏剧配乐中也有进行曲,例如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 Mass:弥撒曲 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速度稍快、有力;十九世纪出,小步舞曲曾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小步舞曲亦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大多为三部曲式,其中段常用三声部写成,故称“三声中部”,并沿袭至今。 Motet:经文歌 源自十三世纪。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复音歌曲,以宗教文字为歌词。 Nocturne:夜曲 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verture:序曲 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 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罗克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 Plainsong:素歌 中世纪的素歌是一种定旋律音乐。 Polka:波尔卡舞曲 较快的2/4拍子。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 Prelude:前奏曲 浪漫时期用于歌剧或芭蕾舞剧每一幕的前奏,有时更取代序曲。也是一种没有明确形式的独立乐曲,通常是十分简短的钢琴曲。 Programme Music:标题音乐 以纯音乐描述一个标题甚至故事的器乐曲。 Recitative:宣叙曲 在歌剧或神剧中以歌唱方式说话。与咏叹调比较,宣叙调 着重叙事,音乐只是附属性质。 Requiem:安魂曲 天主教礼仪为死者送葬的弥撒曲。 Rhapsody:狂想曲 一种技术艰深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段,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调,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Ricercare:寻求曲 流行于十六、七世纪的一种器乐曲。常用于管风琴。自经文歌演变而来。是一种多主题乐曲,每一主题自成一段落,同时在全曲展开各种对位变化。 Romanza:浪漫曲 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Rond回旋曲 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轮替出现。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出现。 Scherz诙谐曲 一译“谐谑曲”。器乐曲。快速,三拍子,节奏强烈,有惊奇、幻想等特点。舒伯特、布鲁克纳等人都有优秀的诙谐曲作品。十七、十八世纪时还流行一种声乐诙谐曲。十九世纪由贝多芬发展出来,取代小步舞曲(Minuet)的地位。 Serenade:小夜曲 是男子晚上在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 Sonata:奏鸣曲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乐器而写的音乐。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study:练习曲 用于提高乐器演奏技巧的乐曲。必具有一种技巧项目,如音阶、琵音、八度、双音、颤音等。克莱曼帝是近代写作练习曲的先驱人物。肖邦是音乐会练习曲的创始人。 Suite:组曲 巴罗克时期的组曲大多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在浪漫时期,组曲也会是由歌剧或芭蕾舞剧改编成的乐曲,或独立的音乐会组曲(Concert Suite)。 Symphonic Poem:交响诗 浪漫时期的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 Symphony:交响曲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重要曲种,其实就是管弦乐奏鸣曲,通常由四个乐章(也有三个或五个的)组成的大型管弦乐曲,有时也会加入声乐。 Toccata:触技曲 意大利文触碰的意思,是一种表现演奏者技巧的器乐独奏曲,大多数是为键盘乐器而作的。 vebunk:士兵舞曲 18世纪匈牙利的军队舞曲。源于德文Werbung,意为“征集”。军人穿戎装,著马靴,聚众而舞,以作征兵的号召。当时匈牙利隶属于奥地利,人民备受兵役之苦,视当兵为畏途,故以这种方法来号召人们参军。后来此种舞曲被用在节日里当作喜庆音乐来演奏。乐曲开始于徐缓的引子,然后进入快速段落。 Variation:变奏曲 以同一主题(Theme)作一连串变奏的乐曲。在每个变奏中,同旋律会以不同和声,节奏,速度,加减音符甚至倒弹出现。 Waltz:圆舞曲 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两种。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发过这帖子,都不记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是我这些入门级的好教材.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比较全面,还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9 19:2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