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兄曾问过一个问题,赋格在贝多芬之后失传了吗?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赋格这种音乐形式,不用多说,想必诸位对他已有较深的印象了。简单的说,赋格就是一种以一个很小的主题(通常称为母题)或动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变化和发展,逐步达到高潮的复调音乐形式。就象滚雪球一样,从一个小小的雪团,不断翻滚,越滚越大,最后滚成大雪球。那么就回出现这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理论上讲,赋格的变化永无止境,这也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音乐家想写一段赋格,就必须个它一个“体面”的终止。如何结束地自然而不留痕迹,就要看音乐家的本事了。 说到赋格,就不得不提到巴赫,这位被广泛认为是赋格(或者说是复调音乐)的终结者的“音乐之父”。赋格是巴洛克时代的产物,而巴赫则是巴洛克音乐的“宠儿”,没有人知道,甚至连巴赫本人也未必知道,他一生究竟写了多少首赋格音乐,但可以肯定的是,巴赫绝对到了这种音乐的最高境界!随着巴赫的去世,也终结了巴洛克音乐时代,那么,赋格是否也被完全终结了呢? 古典时代的到来,似乎从表面上证实了这个猜想,主调音乐开始取代复调音乐,成为音乐界的主流风格,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和贡献,相当于巴赫在他的时代的地位和贡献。让我们直接跳过海顿和莫扎特,叫贝多芬来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贝帅的音乐风格就更不用说了,相信任何正常的人,只要听过一次,就回终身难忘。因为贝多芬的主调音乐鲜明直白,音乐形象具体,这些似乎都与巴赫的复调的赋格不一样。那么贝多芬还会从“棺材”里挖出巴洛克的幽灵让他复活在自己身上吗? 请听一下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三段、第三、四乐章开始部分,第五的第三乐章中段,甚至第九的第二和第四乐章的合唱,最精彩的是《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的结尾部分,前面的个部分主题汇集成一条大江,奔流之下三千仗!让人惊叹!被巴赫所“终结”的赋格有复活了,而且还脱胎换骨,成为贝氏赋格,拥有了绝对的贝多芬性格。贝多芬的赋格是否能达到巴赫的高度,我在此不敢妄言,但他为这几部作品中写的赋格的确和他的主调的交响乐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主调和复调交错在一起,既相互斗争有相互辅助,在对立统一中表现出贝多芬音乐的崇高思想。于是,我大胆地说一句,贝多芬赋予了赋格第二次生命! 有意思的是,在贝多芬走后,似乎有看不到赋格的影子了,难道贝多芬也如同巴赫一样,他的死有再一次终结了这个音乐吗?为了不让思绪过于烦琐,只能将问题集中到贝多芬之后的这个新时代的音乐界的人身上,这个人必须是他这个时代的巴赫和贝多芬,是音乐界的领头羊,集前人和时代之精髓与一体,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如果赋格在他这里都被抛弃了,那么赋格也就真的消失与这个时代了。 这个人是谁呢?我可以毫不留情的回答:理查德·瓦格纳!巴赫之后的巴赫,贝多芬之后的贝多芬!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全方位的、跨时代的,不仅是音乐界,在文化思想上,甚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位超人的阴影人就覆盖在地球上空!在音乐上,他的影响力涵盖了在他之后的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甚至是一贯和他唱对台戏的勃拉姆斯,也未能幸免。(我个人认为,勃拉姆斯私底下还很推崇瓦格纳。) 那我就在他身上找赋格的“出路”!说到瓦格纳的音乐,总会和前卫联系到一起,确实在瓦格纳的音乐中很难找到明显的“前人风格”,于是在瓦格纳音乐中探索巴赫的影子,就象在现代人中间想找到张了毛的老祖先的痕迹一样难。但不管它怎么进化,他还是回保留一些原始的“气息”,瓦格纳的音乐是高度进化的巴赫!就赋格这种形式而言,在他的音乐中还是找得到影子的,只是这里有些面目全非了,但骨头还是“纯洁”的。 最近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指环的全集录音(克纳佩兹布施1957版)勉强算是“认识”瓦格纳的“骨头”了,从《莱茵的黄金》一开始,低音乐乐器在最低音声部上演奏出最低沉的音符,我就找到了,不知不觉的,莱茵河水已经咆哮的涌上来了,这就是赋格的“滚雪球”效应啊!在黎明和齐格弗里德下莱茵以及葬礼进行曲里,这种效果达到了标准的瓦格纳赋格化!到这里,其他的用不着再讲了,瓦格纳之后的音乐也不必在多说了,赋格,不巴赫永远不会终结。 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不同意这个说法,我再举个例子:切利比达凯对布鲁克纳诠释也被广大乐迷奉为终结诠释,想在这条路上超过切利,或是达到他的高度,是几乎不可能了!那么是不是以后就没人能诠释出好的布鲁克纳了呢?不!布鲁克纳还是布鲁克纳,但后世音乐家的诠释却是开创的另一条道路!赋格还是赋格,只是其他人走的是各自的路而已! 仅以此文献给基点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