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875年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的一个望族,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和副市长。1891年托马斯·曼的父亲去世,母亲带者他的弟弟妹妹迁往慕尼黑,他自己则继续留在吕贝克读中学。1894年中学毕业后,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险公司当实习生,并在慕尼黑几所大学旁听历史和文学史课程,还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痴儿》杂志。处女作中篇小说《沦落》于1894年发表,1901年发表成名作《布登洛克一家》。此后便专事创作,1909年发表反映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结盟的长篇小说《王爷殿下》。 《布登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洛克一家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洛克一家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 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维护魏玛共和国。1924年他发表了长篇哲理小说《 魔山》,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他在祖国德国的名声于2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之后,他担任了很有影响的德国文学艺术院的院长,虽然他对种种公务的缠身感到不满,但他意识到,这一职位使他在帮助其他作家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也使他有了避开纳粹舆论界攻击的威望。1933年希特勒上台 ,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 ,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4年加入美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发表大量广播演说,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1933-1943年完成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约瑟的青年时代》(1934)、《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193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1943-1946年完成反映艺术家悲剧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等。 5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1951),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1952年托马斯·曼移居瑞士。 托马斯·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万多封信。1955年在瑞士苏黎士附近的基尔希贝格逝世。(Z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