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听莫扎特的23号A大调钢协 “我们切勿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胡塞尔
文章引自;http://musicabc.emus.cn 酷夏似乎过去了,天空有了淡蓝的秋意,秋色也渐现,风儿掠过皮肤,如果抓到一把吻一吻,那可真的是秋风啊。 前不久到朋友家聚餐,大家一致要求开窗,当第一缕秋风吹进来,好多人都欢呼起来,这可苦坏了东道主小五,他是发烧友,为了音质的纯净,把豪宅客厅的窗户都封了,好端端浪费了无敌靓景不说,还经常和老婆吵架,只因为打扫房间时把音响挪了一下位而已。 席间,小五不停的换碟片,刚听了一个前奏,不满意,退盘,梦呓般嘟哝着;“中频是瘦了点,要是不开窗,这机器放出来的堂音都可以看得见,满地的乱窜。”然后悉数发烧界的烧经,“烧线,有这个必要吗?神经病,音响关键是驻波,放DVD,通讯兵的马跑到隔壁,就不能让它再跑回来...嘿嘿”,这时候,有人从小五的老箱底翻出来一张碟片;“呵,不错啊,LP转制的,放一放看。” 这是一张由密纹唱片转制的CD,莫扎特的A大调23号钢协,K 488。 ...... 当莫扎特的音符带着秘密幽会般的喜悦从HL-5音箱里面渗出来,小提琴和木管像彩蝶般相互追逐,钢琴是水晶般的精细...从此,这张碟片就这样一直反复播放到散席,再没有换过。大家喝酒、抽烟,东拉西扯,就是谁也没有提到莫扎特和他的23号钢协。在座的可都是音乐爱好者哦。 这就是莫扎特!随性的完美,大象无形,直接破解人类的情感密码,简单到没有反映的余地,就把现代人焦躁、肾上腺分泌旺盛的脾气给平和了下来。 莫扎特音乐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没有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已经化为人性的另一半,有人说过;“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评普利策)。和莫扎特在一起的时候,人的天使的一半就会自然而然的战胜魔鬼的另一半,虽然全世界很多的人并不一定听莫扎特音乐,但是,任何时间,只要莫扎特的音符一不小心钻入你的耳朵,你天使的那一半就会瞬间被激活,那就是高尚的、慷慨的、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有情趣的情操,在莫扎特“永恒阳光”的旋律里欢畅起来。自然的回归感吧。 二战时期,第三帝国的12年里,莫扎特的音乐几乎很少演奏,解密的所有档案中,希特勒从来没有提到过莫扎特这个名字,反倒在伟大的1W和3B(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那)的音乐里,找到了可以共用的精神内核,那其实是人性美的另一半;力量、奋斗、搏击,希特勒却把他们引向了邪恶,激活了人性里“魔鬼的另一半”。希特勒50岁生日,播放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把黑色贝九永远钉在Furtwangler脑门上。斯大林格勒德军惨败,播放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1945年5月,德国广播电台宣布投降,紧接着便是播放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的辉煌和灿烂使他的巨大山峰曾一度遮挡了许多人,包括莫扎特。如果当年全世界都在听莫扎特,战争就打不起来了。 这就是莫扎特! 可惜进入历史的明白时期是在二战之后很久。莫扎特语法消融了冷战时期剑拔弩张的世界。 DG公司在03年发行的一款“大禾花”,重版的是1953年和55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和音乐会回旋曲老录音,就是这些老录音,把莫扎特带进了20世纪。 听莫扎特音乐的旧唱片更令人心旷神恰。这当然很可能是偏见。伯姆69年指挥的维也纳交响,把维也纳老式的典雅、细腻、纯朴、自然的风情,从现代主义的躯壳中完美地剥了出来。让我们有机会品尝二百年前的萨尔斯堡和维也纳那带有咸味的空气,维也纳和我心心相印。 
莫扎特印象里的维也纳 1765年
酒喝到一半 第三乐章快速的窜出,只见那闪光的音流流过餐桌,飞出窗外,当钢琴的快速音群移入E大调的时候。话题转到这里; ----“你哥”(LIGE)小提琴卖到20000万,你哥,我还你大爷那 ----反正说来说去就是学音乐该死就对了!听听CD就好 ----琴没有逼你拉他,琴商也没逼你非买不可, 音乐教室, 可以请辞, 不会犯法 ----业余家教在琴行拿回扣啦 ----琴行一间间开,专杀考级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受骗?因为我们台湾人不喜欢别人赚钱, 喜欢让别人骗钱 !好到不行啦。 ......... 我移步到窗前,音符好像夜空中绽放的礼花,散开来,暗下去,又绽放...钢琴颗粒漂浮在暗夜中。 朋友们兴致高昂的酒话渐渐淡出。 我喜欢莫扎特,好像老朋友,但我却不了解他,因为这位朋友从来不把他自己的苦痛悲凉示人,当年上帝认为世上的教会不称职,特派莫扎特绕过所有神职祭司、绕过高山般的巴赫福音,向人们直接传达“天堂在人间”的旨意,而小莫则用他有限的年轻生命,在人间那碎石缝中间,踉跄爬上陡坡挣扎着向前,拼其所能把全部的欢乐给了我们。 而他自己哪,母亲死在他的怀抱里 (“来分担我的悲痛吧我的朋友!这是我生命中最悲痛的一天。现在是夜里两点,我抑制不住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您,我母亲,我亲爱的母亲没了!”1778-7-3夜4点写给莱斯特) 孩子接二连三夭折,妻子重病无法照料 , ( 最亲爱的、最好的小妻子! 得知你已经收到了寄的钱,我的快乐无法形容,你用这些钱来还清所欠的钱......剩下的钱留给你日常开销;......这种生活一点也不愉快!请你忍耐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到那时,我就可以在你的怀抱里休息了! 现在,你若能快乐地生活,就是我最高兴的事了。要让我“相信”你什么都不缺,那么我的辛劳也就是愉快的。只要我知道“你是高兴和快乐的”,那么我所处的这种可恶的环境,对我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要好好保养身体!经常想我。要爱我像我爱你一样。我永远是你的。维也纳,1791年7月6日星期三) 莫扎特1789-1790年拼命接委约,大部分作品是为了给妻子看病。 不懂人情世故的莫扎特,高傲到不惜和教会决裂,放弃“金马刺”爵位,到处借钱,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表达;“即使是敌人,我也不愿意让他们过我现在这样的日子”,就在他一只手写借据的同时,( 我身陷困境向你求助!请借给我一笔钱。那是我此刻极需的。恕我老是给你添麻烦,但你了解我是那样地盼望你生意成功。我深信你是不会责怪我如此无礼强求的。你将慨然相助,一如我之愿意助你。 ————1785.11.20 自维也纳寄霍夫迈斯特)另一只手却仍然不停的倾斜着永无止境的快乐音符到人间。(同时间,费加罗婚礼脱稿)。 他决不用上帝给他的灵感作为倾诉心腹的工具。好像公私分明。莫扎特似乎抱定不留下一个证据,让世人知晓他的内心世界。其实“知晓”也没有用,比如海顿老爸,在经济上就没怎么帮助过莫扎特,而莫札特对海顿的描述则是: “只有他具备了能使我欢笑并且深入我心灵的秘密。”有一个莫迷三年8听海顿的交响乐,莫扎特知道的话,又要笑得要死。
Y(^_^)Y在维也纳的豪宅里想妈妈♥ ♠ ♣ ◆ 
1782年,莫扎特只身来到“多瑙河女神”维也纳的怀抱,孤身奋斗,成为当时代唯一的自由音乐人,1791年12月5日,殁于维也纳郊区。 
1786年写作23号钢协时30岁的莫扎特 蒙齐在费加罗婚礼首演前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