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717|回复: 10

肖斯塔科维奇的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作者刘雪枫


五味杂陈的“十月革命”第九十一个纪念日,我们又一次与“全球同步”,在北京音乐厅见证张国勇指挥的肖斯塔科

维奇交响曲。放眼中国交响音乐界,张国勇的肖斯塔科维奇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产品,每一次演出都是这种权威性的

进一步彰显,以至于国交、爱乐、北交、上交、深交、广交等国内知名乐团音乐季中的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皆非张国勇

莫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国勇在完成一部接一部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的“中国首演”过程中,确实表现出解读旨趣的不断更新以及思想境界

的不断提升。我是少数对张国勇早期指挥深圳交响乐团演奏肖氏第五交响曲心存不磨记忆的听众,那还是接近于经典

的海丁克和伯恩斯坦诠释理念的趋势——柔板乐章的表现过于接近马勒的意境而无所归依,终曲乐章的华丽凯旋在目

的性上暧昧不明,不可避免地显得空洞浮夸,大而无当。这当然不是张国勇的问题,作品本身犹疑不定的立场和音乐

流向的矛盾似障眼法般“欺骗”了大多数无法摆脱时代限制的“解释者”。但无论如何,张国勇的“解释”都是中国

大地上迄今为止回响的最靠谱的“肖斯塔科维奇之声”,作为前苏联肖斯塔科维奇权威罗日捷斯特文斯基的得意门

生,张国勇在布局谋篇方面颇具乃师之风,却在果敢的力度及戏剧性张力方面尤有过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国勇一定属于“掌握方法”的人,这是我每每面对他的“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会

时,除了热血沸腾,肃然起敬之外,丝毫不感到突兀与惊奇。他指挥国交的第四交响曲和指挥爱乐的第十五交响曲我

至今留有深刻印象,我同样愿意一遍又一遍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然而,这一次的第十四交响曲和第十二交响曲更让

我陷入深度的沉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音乐会“重头戏”(中国首演)的第十四交响曲因为乐队的编制问题而被放到了上半场,这看起来颇具偶然性的调

配却因气势磅礴的第十二交响曲的高潮汇聚而点出了当天的主题。“1917”的标题,正是对九十一年前那场史无前例

革命的纪念(或者“祭奠”)。多么熟悉的主题模式,多么亲切的音响风格,代表顽强信念乐句的执拗反复,召唤的力

量的不断凝聚增强,胜利目标的圆满达成,一遍又一遍,高潮总是没完没了,翻身解放的梦想成真却又不敢相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国勇激情澎湃之余,合理分配了力量的递进,这种接近原始状态的力量已经不可能在当今俄罗斯主流指挥家那里体

味到了。无论是豪迈的格吉耶夫,还是机敏的普雷特涅夫,抑或是充满音乐性的尤洛夫斯基和克雷茨伯格,他们都再

也无法从内心深处升腾出这样滔滔不绝的本能力量。在强有力的穆拉文斯基和康德拉申之后,即使是作为张国勇恩师

的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他的肖斯塔科维奇都不再具有“革命性”和“信仰性”。而我在当下好评如潮的巴尔沙伊和基

塔延科的“科隆新录音”面前,竟然意识到肖斯塔科维奇的魂魄早已离我们远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随着苏维埃联盟的烟消云散,肖斯塔科维奇只剩下被解构的命运。他的隐晦,他的象征性,他的微言大义,这

一切特定环境特定背景下的衍生物,一旦离开它赖以存在的土壤,立刻变得无趣,变得滑稽。他就像唯一的证人,

“证词”被采纳之后,也就失去了价值。我实在忍受不了所谓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回忆我在十几年前听到第十三

和第十四交响曲时的感觉是那么奇特!我在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寓所,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我们内心如狂奔的野

马,激荡不休,极度的哀伤与莫名的兴奋使我们泪流满面,夜不能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莫斯科在2008年11月7日再次举行“红场阅兵”来纪念莫斯科保卫战的那一次随即开赴前线的阅兵式时,张国勇

在一场音乐会上同时呈献了第十四和第十二交响曲。前者真实而细腻地展示了肖斯塔科维奇思考死亡的心路历程,他

所甄选的包括洛尔嘉、阿波利奈尔和里尔克在内的诗人“死亡诗篇”提供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种种可能性,可以看作

是肖斯塔科维奇再也不受约束羁绊心灵的一次尽情释放,因为语词的力量,他甚至大大精简了乐队的编制,采用了最

经济的形式。第十四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理想的极致,最终实现了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马勒第八交响曲的致

敬与突围。从学生时代第一交响曲的光辉起点,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之路历经坎坷,深一脚浅一脚,左右摇摆,常

常不伦不类,直到第十四交响曲对死亡淋漓尽致的讴歌,恰似绚丽烟花的最后一次绽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动人心魄的第十四交响曲面前,“1917”不出所料赢得“浅薄”的名声。但是且慢,当你循着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

声将思绪推向九十一年前的时候,你难道不会对革命的起因而思索?你难道不会为革命的成功而雀跃?“革命的圣彼

得堡”、“列宁的小屋”、“阿芙乐尔”、“人类的曙光”这些乐章的名字正是伴随我们长大的词句。与其说百年沧

桑,不如说仅仅三四十年便恍若隔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音乐界几乎出不来哪一方面的专家,你何曾听说过谁擅长贝多芬或莫扎特?谁擅长马勒和柴科夫斯基?如此说

来,张国勇算是一个异数。半个世纪以来,从苏俄学成归来的音乐家也不是小数目,但成为肖斯塔科维奇权威的只有

一个张国勇,这个权威并不以中国为范围,在我心目中,他也是苏俄的,也可以是全世界的。因为张国勇的肖斯塔科

维奇不仅仅葆有音乐本身蕴涵的力量,它极有可能回归于“原教旨”。它的音响甚至可以理解为“历史的定格”,这

使我在聆听它们的夜晚,心中一直充满了激动,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列宁格勒)令人印象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7 16:0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